APP下载

成功考研学生群体特性视角下高校考研指导工作研究

2020-12-10车如风胡康秀杨菲菲张伟伟

关键词:考研导师研究生

车如风, 曾 华, 胡康秀, 杨菲菲, 张伟伟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1],激烈的竞争也使得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高学历及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门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的报考人数为162万,2016年增加到177万,到了2019年报考人数达到285万,报考研究生已经成为很多本科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虽然报考的学生人数很多,但大部分参加考研的学生的成绩仍不能达到录取分数线,尤其是一般地方院校,考研录取率较低,多数在20%以下。因此,加强考研指导工作,提高学生考研成功率,成为高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之一。

1 研究现状及意义

目前,国内有关考研指导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在考研全程规划、应试技巧方法、考生心理状态指导、学校管理服务、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分析成功考研学生群体特性的角度来开展考研指导工作的研究较少。加强对成功考研大学生群体性特征的研究,对于探索大学生的考研规律和提高考研的成功率有直接的推动作用[2]。本研究的意义是通过对东华理工大学部分成功考研学生的大学成绩、考研准备、考试过程等信息进行调查,总结出这些学生的群体特性,为指导学生考研提供参考依据,以提升开展考研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2 调查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东华理工大学近几年300多位理工科成功考研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的数据包含专业、生源地、性别、考研院校的类别等属性信息,以及大学综合测评排名成绩、英语四级成绩、英语平均成绩、数学平均成绩等学业信息。将得到的真实有效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然后总结出成功考研学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采用SPSS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对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回归模型,最后得出影响考研成绩及录取院校类别的多种关键因素的相关程度。

3 研究结果及群体特性

3.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参与问卷调查的326人(男生229人,女生97人)中(表1),生源地是江西省的有235人,其他省份的有91人,大学期间担任班级学生干部的有185人,未担任的有141人。班级干部的比例超过50%,而在一个班级中,班干部正常比例不到30%。可见在成功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中,班干部的人数较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平常在学习上大多都比一般同学认真踏实,而且经过班级事务锻炼,综合素质强。无论是在考研初试还是复试中,临场表现、心理状态、语言表达等方面更有优势,因而考研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表1 考研学生基本信息表

3.2 本科成绩情况分析

对考研学生各科成绩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到(表2),这类学生的英语四级成绩平均分为483,数学类课程的平均分为79,英语平均分为71,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本科期间平均绩点排名在前5的有132人,排名在6~10的有75人,在11~20的74人,21~35有27人,40名以后的有18人,排名前20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3.9%,尤其是综合测评平均排名为本专业第12位,较为靠前。可见,成功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平时成绩总体是优秀的,只有平时刻苦学习,才能有良好基础,而且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好,也体现了一个人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因此容易通过硕士研究生考试。

表2 考研学生本科成绩表

3.3 考研动机及报考情况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的考研原因是就业压力(43.65%)、学术研究(20.76%)以及名校情结(19.22%),三者所占比例之和为83.63%;因群体效应而跟风者考研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仅为2.83%。这说明成功考研学生动机比较理性,大部分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在将来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进入国内知名高校,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期待以后在学术上能有所建树。他们基本上都从自身的能力、爱好和就业前景出发,因跟风而选择考研的极少。

表3 考研原因及动机分析表

3.4 报考专业及学校情况分析

在报考类别上,仍然选择理工科的学生(表4)有298人,比例为91.49%,其他专业的有28人。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报考与本科专业相近的专业,这可能是因为跨专业考研难度大,而选择本科专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复习备考难度相对较小。在报考学校所在地区上,属于 A类地区的有270人,比例为82.34%,在B类地区有56人,比例为17.66%。其中,报考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地区的学校比例较少,不到20%。经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大城市高校研究生录取分数线高,竞争比较激烈,所以选择竞争压力小的其他地区高校。

表4 报考专业及学校情况表

3.5 复习准备情况分析

对他们的复习准备时间进行统计(表5),61.41%的学生考研准备时间为0.5~1年,18.36%的学生准备时间为1~1.5年,两者的比例占调查人数的79.77%;24.51%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在10 h以上,62.13%的学生在6~10 h,只有13.36%的学生在6 h以下;在复习准备的过程中,81.67%的学生有详细的复习计划。可见,多数成功考研的学生复习准备时间较长,而且制定了明确的备考计划,其原因很简单,研究生入学考试涉及的内容多,难度较大,只有保证学习时间,做好计划并严格执行,才能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复习,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表5 考研学生复习情况表

3.6 考试发挥及与导师联系情况分析

考试过程中的发挥情况与考研分数有直接关系。此次调查结果显示,59.27%的学生是正常发挥,32.68%的学生发挥失常,能超常发挥的占比很少,只有8.05%。因此,要想在考研过程中超水平发挥很不现实,只有复习的时候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在整个研究生备考期间,很多学生认为主动联系导师,是考研成功的必要条件[3]。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发现,考试之前就联系导师的有35.17%,在初试成绩出来之后联系的有51.39%,复试结束后才联系的有8.78%,未联系导师的较少为4.66%。总的来说,成功考研学生大部分都及时与导师取得了联系。

表8 模型摘要

3.7 考研成绩情况分析

在学生的各科考研成绩中(表6),专业课程分数普遍较高,平均为122分,数学、英语、政治的平均分偏低,分别为63分、62分、96分,均处于刚及格水平。因此,要想考研率有所突破,应指导学生在保证专业课成绩的同时,还要加强数学、英语这些基础学科的学习,从而提高整体分数。

表6 考研成绩统计表

3.8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与各科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表7),可以得到政治、英语、数学与专业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1、0.211、0.612、0.404。可见,数学、专业课的成绩与考研总分相关性较强,说明数学成绩、专业课成绩是考研的拉分项,要想取得好成绩,应加强这两门课程的复习。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建立入学考试总分与各科成绩的回归模型。

表7 各科成绩与考研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设y1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x1为考研数学成绩,x2为专业课成绩,x3为考研英语成绩,x4考研政治成绩,得到回归方程为:y1=35.136+0.953x1+1.019x2+0.64x3+0.857x4(回归系数越大,x对y的影响越大)

在模型摘要表中(表8),R2表示拟合优度,用来衡量估计的模型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它的值越接近1说明模型越好。调整的R2比调整前R2更准确一些,表中的最终调整R2为0.647,表示自变量一共可以解释因变量64.7%的变化。而且由于使用的是Step Wise Linear Regression (SWLR),分析——回归——线性——“方法”选择“逐步”,模型1、2、3、4的R2逐渐增大,标准误差逐渐减小,所以最终选择了第四种模型。

另外,把其他因素与录取院校类别进行相关性分析(表9),发现录取院校类别与报考学校所在地区、导师联系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一方面说明成功考研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在选择报考学校地区时比较谨慎,偏向于选择能力范围内的学校;另一方面更加突出了考研过程中与导师联系的重要性。

表9 录取院校类别相关性

4 对考研指导工作的建议

4.1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端正考研动机

成功考研学生动机理性、目标明确,对自我认识充分。然而在整个考研群体中却存在一些盲目跟风的学生,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因为考研而刻苦努力,生活充实,自己碍于情面才渐生考研意向,并没有树立正确的考研动机,而且在复习备考中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会产生退却心理,勉强坚持下去也没能考上。其实,整个考研过程较长,盲从考研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尽早做好职业规划。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明确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对考研动机进行积极引导,减少考研的盲从性,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4.2 注重基础学习及课外实践,全面提升素养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成功考研学生中班干部比例较高,大多数考生本科期间的成绩都非常优秀,而在考试过程中能够超常发挥的极少。所以在整个考研指导工作中,首先应该强化低年级学生重视本科期间课程学习的意义,尤其是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而不能仅仅注重考研前的复习和辅导培训。因为本科学业成绩突出,不仅在初试复习中比成绩一般的学生有效果,而且能更轻松地应对全面考查学生知识水平的复试。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鼓励学生竞选班干部,积极参加有助于考研的课外科技活动[4],以此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4.3 制定复习计划,保证学习时间

考研是一个比拼智力和耐力的比赛,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5]。大部分成功考研学生都制度详细的复习计划,有每天的、阶段性的,也有整体的,他们一般把考研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全面复习阶段、重点强化阶段和冲刺模拟阶段。只有这样按照计划,科学地进行多轮复习和总结,在备考中才不会盲目,不会遗漏知识点。同时,考试科目有四门,需要复习的内容多,因此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对于成功考研也很重要。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准备时间多半是一年左右,每天的复习时间都在6小时以上,甚至超过10小时。

4.4 认清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学校及专业

跨专业、跨学校报考具有一定的难度,绝大多数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都是选择本科相近专业,而且在选择学校所在地区时也比较慎重,报考大城市发达地区的占比少。因此,在指导学生备考时,应建议学生要根据平时各科成绩及复习情况,合理选择所报考的学校及专业,减少竞争压力,从而加大考研的成功率。在这一方面,各学院也可以结合所设专业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相关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信息,建立本院历届考研学生信息库,搭建起沟通桥梁,指导学生分析招生院校的总体情况和形势,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当的报考目标[6]。

4.5 尽早联系导师,了解考研方向

目前,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试卷大部分都是由招生高校自主命题,复试也由各高校自行组织,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因此收集初试专业课资料,了解复试流程等信息是很重要的环节,而对于这些信息,招生导师往往掌握得比较全面。成功考研学生多数都会及时跟导师联系,向老师了解历年考研情况,把握考试方向,从而少走弯路,节省复习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很多高校,导师往往也要参与复试,如果在考研期间多与导师沟通,讨论科研规划,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得到导师的认可,在面试过程中也可能会获得较高的分数。

5 结语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职责和使命,而研究生升学率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7,8],在“考研热”不断升温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高校应该更加重视自身考研指导服务工作的效果。根据对成功考研学生的群体特性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今后的考研指导工作中,首先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对考研有更清晰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本科基础课程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以提高综合素质,为考研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在考研复习及报考中,应该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特别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要重视与导师进行联系。总之,本科生考研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9],只有不断总结完善考研指导体系,才能增强考研指导水平,提高学生的录取率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考研导师研究生
我的考研故事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V eraW an g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