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虑变启动压力梯度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研究

2020-12-10何鑫迪李承龙

复杂油气藏 2020年3期
关键词:计算公式渗透率油井

张 宇,何鑫迪,李承龙

((1.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2.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000;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163712)

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渗透性差[1-5]。 流体满足低速非达西渗流,渗流阻力大[6-8]。 油层受压敏效应影响严重,渗透率损失严重,启动压力梯度增加,加剧了建立有效驱替的难度,导致开发效果及效益差[9-12]。井网加密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调整措施,注采井距过大,渗流阻力大,注采井间压力消耗大,无法建立有效驱替;注采井距过小,开发成本增加,效益变差[13-14]。因此,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地质条件及开发技术政策,采用合理注采井距对油藏的有效开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传统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未考虑压敏效应对注采井间驱替压力分布的影响[15-18];二是未考虑压敏效应引起启动压力梯度发生动态变化的问题[19-20],导致此类方法不符合特低渗透油藏矿场实际情况。 为了趋于矿场实际情况,满足开发需求,本次研究首先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的单井产量计算公式,根据公式分析压敏效应对注入井和采油井井底附近驱替压力(边界供给压力与井底压力之差)的影响;其次建立了基于压敏效应的变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公式,明确地层压力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结合传统计算公式, 推导考虑压敏效应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公式,形成适用于特低渗透油藏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为油田的开发调整提供技术保障。

1 考虑压敏效应的驱替压力计算公式

考虑到渗透率的压力敏感性,渗透率表达式[21]:

单井产量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q为产量,m3/d;B为流体体积系数,MPa-1。

将公式(1)代入公式(2),整理得到考虑压敏效应产量计算公式:

式中:ph为供给压力,MPa;rh为供给半径,m;rw为井半径,m。

式中:q1为采油井产量,m3/d;q2为水井产量,m3/d;。

由公式(4)和(6)有油水井附近的驱替压分别为:

油井附近驱替压力:

水井附近驱替压力:

式中:Mo为采油井井底附近储层压敏系数,MPa-1;Mw为注入井井底附近储层压敏系数,MPa-1;△p1为采油井附近驱替压力,MPa;△p2为注入井附近驱替压力,MPa。

则考虑压敏效应条件下的注采井间驱替压力可表示为:

为了简化问题,令ph=pi,则上式可整理为:

2 考虑压敏效应的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公式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原油流度与启动压力梯度满足关系式[22]:

式中:λ 为启动压力梯度,MPa/m;μ为原油黏度,mPa·s;ɑ、b 为正实数。

则将式(1)带入式(11),得到基于压敏效应的变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公式:

根据上式可知,与传统认识相比,考虑压敏效应条件下的启动压力梯度是动态变化的, 与流度、压敏系数、原始地层压力及目前地层压力有关。

3 考虑压敏效应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公式

传统技术极限井距计算公式:

式中:△p 为驱替压力,MPa;R为技术极限井距,m;pe为注入井井底压力,MPa;pw为采油井井底压力,MPa。

将公式(10)和公式(12)带入公式(13)得到基于压敏效应的变启动压力梯度技术极限井距计算公式:

通过对比分析, 传统计算公式考虑因素较少,仅考虑了驱替压力、静态启动压力梯度与井距的关系;本文所建立技术极限井距计算公式中考虑因素全面,包括原油流度、原始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基于压敏效应的驱替压力等因素,可完善地描述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及开发特征。

当不考虑压敏系数时,公式(15)两段可整理为:

求极限并化简可得到:

进一步整理得到公式(13),证明公式推导过程的准确性。

4 模型参数分析

以大庆长垣外围肇源油田Y-4 区块为例,利用所建立模型分析渗透率、注采压差、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原油黏度及压敏系数与极限注采井距的关系。 截至2019 年底,Y-4 区块渗透率为1.5×10-3μm2, 地下原油黏度为9.3 mPa·s, 原始地层压力14.8 MPa, 目前地层压力7.3 MPa, 破裂压力13.3 MPa,注水井注水压力13.3 MPa,油井井底流压2.6 MPa,埋深1 002 m,井筒半径0.127 m,启动压力梯度0.152 3 MPa·m-1, 采油井端压敏系数0.035 6 MPa-1,注水井端压敏系数0.003 6 MPa-1。 肇源油田渗透率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见公式(18),渗透率与压敏系数关系见公式(19)和(20)。

采油井端渗透率与压敏系数关系:

注水井端渗透率与压敏系数关系:

4.1 渗透率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

由渗透率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曲线(见图1)可见,随着渗透率变大,技术极限井距逐渐变大。 渗透率越大,启动压力梯度越小,压敏效应影响越小,利用新方法计算的技术极限井距越大,越容易建立有效驱替;当渗透率小于2×10-3μm2时,渗透率与技术极限井距呈非线性变化,渗透率大于2×10-3μm2时,二者呈近似线性变化;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相比,利用新方法计算的技术极限井距进一步减小6~20 m,平均减小16 m。

图1 渗透率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曲线

4.2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

由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曲线(见图2)可见,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对传统方法计算结果没有影响,与本文推导公式计算结果呈正相关;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越高,压敏效应影响程度越弱,渗透率损失越小,启动压力梯度增幅越小,地层能量越充足,利用新方法计算的技术极限井距越大;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与技术极限井距呈线性关系;当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70%时, 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新方法计算结果为34.6 m,技术极限井距需要进一步缩小10.4 m,当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00%时,采用新方法计算结果为40.2 m,技术极限井距需要进一步缩小4.8 m。 为了实现有效驱替,特低渗透油藏需要保持较高的地层压力水平。

图2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与技术极限井距的关系曲线

4.3 注入压力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

注入压力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曲线(见图3)表明,注入压力越高,注采压差越大,驱替压力越大,技术极限井距越大, 越容易形成有效驱动体系;注入压力与技术极限井距呈线性关系,随着注入压力的增大,采用新方法计算结果增幅较小;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相比,利用新方法计算的技术极限井距进一步减小10~13 m,平均减小11 m。 特低渗透油藏可通过提高注入压力实现有效开发。

图3 注入压力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曲线

4.4 采油井井底流压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

采油井井底流压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曲线(见图4)表明,采油井井底流压越大,注采压差越小,驱替压力越小,能量损失越严重,所需技术极限井距越小; 采油井井底流压与技术极限井距呈线性关系;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相比,利用新方法计算的技术极限井距进一步减小9~14 m,平均减小11 m。降低采油井井底流压,更容易建立有效驱替。

图4 采油井井底流压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曲线

4.5 压敏系数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

由压敏系数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曲线(见图5)可见,压敏效应对传统方法计算结果无影响;压敏效应越大,渗透率损失越大,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利用新方法计算技术极限井距越小,区块越不易形成有效驱动体系;压敏效应与技术极限井距呈非线性关系;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相比,利用新方法计算的技术极限井距进一步减小3.5~18 m, 平均减小11.3 m。

图5 压敏效应与技术极限井距关系曲线

5 结论

(1)利用考虑压敏效应的渗透率计算公式及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公式,推导了考虑原始地层压力及目前地层压力的启动压力梯度计算公式;利用考虑压敏效应的单井产量计算公式,建立了注采井附近的驱替压力计算公式。

(2)通过分析所建模型参数得出,渗透率越大、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越高、注入压力越大、采油井井底流压越小、压敏效应影响越小,技术极限井距越小,越容易建立有效驱替。

(3)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相比,考虑压敏效应条件下,本文所建模型计算技术极限井距需进一步缩小3.5~20 m,平均缩小10 m 以上。

猜你喜欢

计算公式渗透率油井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捞油井捞油周期优化与捞油管理研究
油井遭袭
我国IPTV总用户数3.07亿户,同比增长6.7%
预计明年智能网联新车渗透率达51.6%
谈拟柱体的体积
反复见水井的治理措施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纸尿裤市场每年1000亿却只开发了四成
变力做功的八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