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锤炼

2020-12-09欧求忠

山东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创新

摘 要:近年来,我国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定、刚要、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文化问题进行综述,然后就文化锤炼进行探讨。文章指出,文化防御、文化汲取、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是外语课堂教学文化锤炼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分析与实施有助于提升外语课堂文化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锤炼,提高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锤炼;外语课堂教学;文化创新

1.引言

在新时期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的教师和充满壮志豪情的学生,不可避免的会迎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洗礼,一不小心就会处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近年来我国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定、刚要、意见,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等,强调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大学生学习并具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这说明,认同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引起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著作(外文版)的世界发行,不仅仅是向世界推介中国治国理政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和平,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个人推介我国新时期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提高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涵盖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是稳定社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和优秀历史资源,提升文化素养,增加爱国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于此,本文拟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外语课堂教学熔炉中进行锤炼。

2.文化问题综述

在高等院校,一般的外语专业都开设有跨文化交际课程,特别是翻译专业还开设有专门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性的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另一方面让也拓展了外语语言文化教学的研究领域和视野。事实上,中西语言文化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建议。

2.1 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外语已经成为我們了解他国文化、进行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外语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问题也就日益地凸显出来。曾敏(2015)将大学外语教育放置到国家文化安全的背景框架中,分析现行的大学外语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使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文化安全问题,提出在外语教育实践行为过程中的文化安全问题的应对建议。

2.2 文化失语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人们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日益增多,再加上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很少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涵盖进去,导致教师无论是上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甚至限选课,都在灌输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却很少谈及。陈桂琴(2013)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指出学生文化学习与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很低。

2.3文化互补问题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认同性,在某些方面比如饮食文化方面,中西饮食文化在互相影响着对方商务发展。目前在国内有许多人喜欢吃西餐,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认可了西方的饮食文化;在国外中国的饮食也颇受欢迎,也同样说明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的认同。

关于文化互补和认同问题,也有许多学者做出了研究。宋隽(2017),从形而上的层面分析文化互补思想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优先选择的可能性,并基于文化互补论提出跨文化教育实践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方式,提倡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差异,确定互补的文化立场等理念。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和能力决定跨文化教育的效果,也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程为民(2017)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当代大学生自身五个层面入手,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路径,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牢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与意义。李彩娜(2018)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学以及优化教师自身素养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大学生生产性文化认同,避免消减性文化认同。

2.4文化出口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顺应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而提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国家战略。曲慧敏(2012)认为,整体上来看,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上还处于弱势,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不强,诸如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比较片面甚至是刻板、走出去的文化内容缺少吸引力、中西文化交流失衡、中国传媒影响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以及国际文化人才严重缺乏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步伐和效果。因此,指出文化走出去最根本的是要文化本身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并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建议。

上述研究者主要是基于跨文化交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于文化问题,特别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探讨,所关注的问题集中于文化安全、文化认同与文化出口。换句话说,就是指三个方面:文化防御、文化汲取与文化突围。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防御,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就是突围。中国借鉴西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补充,就是汲取;西方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补充,同样也是汲取。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就是文化互补与认可。毋庸置疑,文化汲取、文化防御与文化突围关系处理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将处于不败之地,永葆传统本色,不失与时俱进特征。

事实上,无论是文化汲取,还是文化防御与文化传播与突围,归根到底都需要一个重要环节,即文化锤炼。只有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可靠的锤炼,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汲取、文化防御与文化传播与突围。而这个环节的实现就需要文化创新,因为文化汲取、文化防御与文化传播与突围,实质上都存在文化创新的意义。因此,外语教育在课堂上不仅要锤炼西方文化,更要锤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实现创新,才能达成汲取、防御与突围。

3.文化锤炼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这里的“一打就垮”和“不打自垮”都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强调了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在外语课堂上,更加要注重语言文化知识的锤炼,因为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知识层面更倾向于外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往往会导致他们认为外族文化优越于华夏民族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未来,仍然有许多人千方百计去国外,美其名寻求知识的巅峰,尽管有些优秀的人才回国效力,但仍然出现大量人才流失,因为有许多人被外族文化所迷惑、侵袭、洗脑,温水煮青蛙,最后成为民族的败类,这不仅是国家人才储备的一大损失,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危害到国家安全。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锤炼至关重要。文化锤炼,就是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打磨、研究,使其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无论遇到什么风浪都会使之屹立于多重文化海洋浪潮之峰巅,从而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增加爱国情怀,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3.1文化防御

文化防御就是要在文化领域上竖起一道或无数道坚硬的护盾或文化堡垒,防止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坚守华夏民族文化精粹的阵地。体现在外语课堂上,就是如何使大学生具备中国优秀语言文化素养。

众所周知,语言文化界几乎都公认这样一个观点: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文化。只所以要把文化打上语言的烙印,那是因为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是无法学好目的语的。因此,在外语课堂上,教师不可避免的要谈及西方文化,而且还必须要渗透该语言的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在语言文化接触中就会面临大量的西方文化,很可能无意识中导致“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美国比中国自由”等似是而非的观点,从而动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堡垒。可见在外语课堂上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更要学习中国文化,并进行对比,突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同时也不排除熟悉西方文化的可能性。例如,在英语语言学课堂上我们讲英语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时可以把汉语和英语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汉语是世界上有连续书写系统的历史最长的语言,是英语所无法比拟的。可见通过对比汉英语言的起源与发展,突出汉语言的悠久,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源远流长,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归宿感。此外,还可以通过汉英语言的词汇构成规则的对比,使学生明白汉语是世界上惟一不使用字母的表意语言,它可以联想,思维面非常广阔,是一种立体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汉语语言文化自信。

只要大学生提高了本民族文化自信,那么文化防御系统就自然生成,形成民族文化堡垒,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袭与洗脑。

3.2文化汲取

形成文化堡垒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学习外国语言文化就是一个汲取外国优秀文化的精粹、去除糟粕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化传承,只要对我们有利的、能促进我国向前发展的文化就应该汲取,不利的、有毒的要坚决排除。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步伐不断深入,没有接触外国文化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补足自身民族文化的不足,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启动,中西文化的不断深入交流,外语教学的慢慢普及,引进和融入先进的文化知识使我国的文化特征发生了变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特征,其文化競争力在国际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在某种程度上说,文化汲取就是文化防御的补充,使文化防御堡垒更加坚不可摧。不吸收或借鉴外国先进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补充,而一味的强调本族文化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一味的强调外国文化的先进性而忽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那是崇洋媚外。两者都不可取。例如,美国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上还是有些可取之处。高级英语课程中一篇课文(Inaugural Address)有一句话世界闻名:...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了些什么)。如果学生真的能体会到这话的深刻含义,那么爱国的情怀就会在心灵深处激发。

西方文化中腐朽的一面必须去除。在外语课堂上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宗教、人权、自由、民主等西方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很容易让学生迷惑双眼和心智。例如,美国独立宣言有一句经典名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句话不仅仅表达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人权观,也体现了西方人的民主自由文化观(欧求忠,2019)。然而,这里的“造物者”是西方民族的“上帝”,而不是华夏民族的“女娲”,因此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也只是属于西方人的人权观,不是中国人的人权观。可见,西方的人权观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全抄,因为总体上西方人权观不太符合中国国情,最终是要排除的。

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文化交流也成了常态。毋庸置疑,文化汲取是有利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竞争力。

3.3文化传播

过多的向内文化输入而没有向外输出与传播,那是不对等的、不可取的文化交流,有可能会使中国文化堡垒出现裂缝。因此文化交流除了文化输入外,还应该有更重要的另一面,那就是文化输出,就是中国文化向外突围,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了解并认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传播与突围就是一种变向的文化防御,文化传播力度的强弱就意味着文化防御力度的强弱。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开办就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见证,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然而,当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时候,某些国家或地区却担心“中国化”,总想去“中国化”。因此文化传播的路还很长,力度有待加强。事实上,中国的文化内涵里面从来就没有“掠夺”的字眼,从来就没有在某一国或地区实施“中国化”。我们的文化传播秉着和平友好的胸怀,旨在增强国家间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的崛起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灾难,相反的只会带来实惠。因此,我们在外语课堂上要强调中国文化向外传播、向外突围的重要性。

中国每年有许多大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学习国内没有的或比中国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在向外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对于这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参加中西文化专门培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训,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成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急先锋。

3.4文化创新

文化学习、文化汲取和文化传播都离不开文化创新。文化在学习的课堂上沉淀,在吸收的土壤中融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沉淀、融合、传播及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也离不开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在课堂层面上,输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内容、手段和方法都要创新。课堂上似乎只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一个平台,和文化传播没多大关联。实际上课堂本身就是文化传播平台,只是有的课堂呈“显性”传播(往往指专门的语言文化课程),有的呈“隐性”传播(一般指非专门的语言文化课程)。我们认为,不管是“显性”文化传播还是“隐性”文化传播,课堂文化的传播内容、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与传播方法,远比过时的、落后的文化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与传播方法更有效。

在新时代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有些文化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一些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内容,这就增加了课堂优秀文化传播的难度,有些文化知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有些则难于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反的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文化抵触。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在内容、手段与方法上去创新。内容要与时俱进,要给学生输入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怀的文化知识;手段与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多媒体手段,通过线上或线下讨论等方法,传播中西优秀文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某些看起来是优秀的文化但对于中国来说就不一定是好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文化创新问题上严格把关,只传播富有正能量的中西优秀文化,杜绝腐朽的、倒退的文化在课堂上传播。

4.結语

外语课堂不仅是语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平台,同时还是文化知识学习平台。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肢解,要一起放在外语教学熔炉中去锤炼。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锤炼中西方优秀文化,特别是锤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文化创新过程。但在锤炼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文化防御、文化汲取、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缺一不可。文化创新是核心、是灵魂,只有文化创新,才能达成文化防御、文化汲取与文化传播。文化防御、文化汲取、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等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锤炼语言与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竞争力,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船踏波于文化海洋中永不颠覆。

[参考文献]

[1]李彩娜.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认同研究--以X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例[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2]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曾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程为民.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7.

[5]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6]宋隽.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教育研究——文化互补论的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7.

[7]欧求忠.新时代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文化渗透和突围.山东青年,2019,(10):27-28.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中西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