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亲和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0-12-09周菊菊

山东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

周菊菊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可以理解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具有的使人亲近、让人愿意接触的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集中体现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评价等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提升,是应对社会思潮多元冲突的迫切需要、应对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应对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主体性需要。遵循规律,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融会贯通,以魅力教学内容为基础;排列组合,以最优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载体;平等对话,以全新师生关系为依托;综合测评,以发展性教学评价为保障——是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提升策略

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的显著性、极强的政治性、理論性和浓厚的官方色彩等特点,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根基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故,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研究就十分重要,很有必要。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内涵

亲和力最早源于化学领域,用来说明一种化学物质与另一化学物质之间存在的关联属性,后来更多运用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可以理解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具有的使人亲近、让人愿意接触的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集中体现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评价等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前提。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高校思政教师教育理念的选择是否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否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是否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也即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先进性是影响高校思政教师教学亲和力的首要因素。

(二)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基础。

思政课教学内容最核心与最主要的依据是思政课教材。我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它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有亲和力的思政教学绝不是对统编思政教科书照本宣科、不加处理的直接宣讲,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载体。

教育理念的落地、教学内容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阅读指导法、行动导向法、实践活动法等都是较为常见的选择。教学手段上除了传统的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外,也需要融入更多符合当前95后、00后大学生特点的新元素。

(四)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关键。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2]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样也是思政教学亲和力的关键之所在。

(五)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保障。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的现实和潜在价值是否发挥,进行评判的过程。它一般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诸因素的评价。其中,最主要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评价和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重要的导向、强化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教学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所采用的原则、方式、方法问题,对高校思政教师教学亲和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应对社会思潮多元冲突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国际影响下,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利益格局等的一系列变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涌入,在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激烈碰撞与强烈的价值冲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正向的、积极的、健康的,但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丧文化等消极、负面思潮影响的也大有人在。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教师教学的亲和力,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对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手机网民8.97亿,占比99.3%;年龄分布上,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21.5%;职业上学生最多,占比26.9%。[3]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在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自媒体的催化下,传统意义上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正在因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而渐趋走向地位平等;自上而下单向的知识传递模式被网络世界“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所打破,进而转向双向互动模式;相对固定封闭的教育空间,被当前“处处可网、时时可网”的现实所重构。面对以上种种变革,高校思政课教学,唯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升思政教学的亲和力,方能有效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应对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主体性需要

作为95后、00后的当代大学生,可以称之为“数字公民”、“云养青年”。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有一些明显的共性特点。首先,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是非常多元的;其次,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较高,具有比较浓烈的爱国情怀;第三,他们搜集、检索信息的能力以及接纳新事物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同时,他们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标签:“小确幸”与“高大上”并存、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并重、同质化与个性化并存、参与热情与政治冷漠并存、娱乐化倾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总之,今天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空前增强。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提升思政教学亲和力的应有之义。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提升的策略

(一)遵循规律,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

有亲和力的思政教学,一定是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政研究规律、大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等均需重点把握。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精神,贯彻“以学为中心”教育新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不落于时代,不慌于万象,本身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体现与展示。

(二)融会贯通,以魅力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参照是思政教材,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有亲和力的思政教学,绝不是对思政教材简单、机械、刻板的直接使用,它是建立在研究性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研究性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能准确把握教材体系里的重难点问题、正确解答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回应学生面临的求学、求友、求偶等现实问题。其次,加强研究,挖掘思政教学的理论魅力。理论只要彻底,就有说服力。思政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深入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吃透教材,实现打铁自身硬。最后,结合当下,适时适当地融入疫情故事,用好疫情防控教科书。总之,通过融会贯通,彰显出思政教学本身所该有的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

(三)排列组合,以最优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高校思政教育要从之前的“思政教育+互联网”模式转换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思政课教师教学亲和力的有效提升,首先,教师要能熟练操作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微博、微信、抖音、B站、知乎、豆瓣等网络平台;其次,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阅读指导法、行动导向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后,教师需要培养起互联网思维,加强对微课、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深入研究。

(四)平等对话,以全新师生关系为依托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互联网时代影响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平等对话,是其必然选择。全新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可以从良好的第一印象、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接地气”的教学语言三个方面着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思政第一堂课中,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等信息都会悄无声息地传达给学生。后期师生相处中,教师的真诚、热情、自律、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等高尚人格魅力,是学生“亲其师”的关键。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学语言的使用是门艺术。网络流行语以其特有的语言简洁化、幽默诙谐性、短期时效性、明扬暗抑性及草根主体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思政课教师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的穿插使用,缩小师生间的语言代沟,拉近师生心里距离,增强思政教学的亲和力。

(五)综合测评,以发展性教学评价为保障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评价,同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高校思政教学要走出“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论高下”的终结性、绝对性、单一的评价模式,构建一种侧重过程性、形成性、動态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测评模式。进而实现教学评价育人逻辑与鉴别逻辑的辩证统一,工具向度与人文向度的有机融合,真切关照、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保障高校思政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15.

[3]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5]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5.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
四策齐放,课堂生香
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策略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