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经济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升级

2020-12-09赵燕敏

参花(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互联网+

摘要:“非物质文化是否能实现其战略使命,也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转型”。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有利资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升级,值得探索与实践。笔者以本地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福州大漆髹饰产品为例,试做深入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漆髹饰产品 创新 升级

一、“互联网+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互联网的影响力无远弗届、与日俱增,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国也因此创造了令全世界惊叹的奇迹。在“互联网+”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平台正式成为诸多传统行业转型的重要引擎。互联网加快推动的现代化进程下,人类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文件指出,应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发挥,传承并振兴传统工艺,扶持文艺创作等。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尤显突出。

互联网不仅仅是传播媒介、形式载体,更是全新的生产力革命,技术的日新月异,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是“化石”,务必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整理、重构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流变性”来实现遗产的“活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积极利用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型工具,促进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机构创新力和生产力,推动从产品设计、生产效率、销售模式、融资渠道到文化传播的颠覆式革新,形成更广泛的非遗新形态。互联网的诸多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互联网+非遗”无论从时代背景与发展需求,还是从实践应用层面来看,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福州大漆髹饰产品的历史、现状和挑战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大漆的历史已有8000年之久,创造了瑰丽多彩的大漆文化。历代能工巧匠不断探索总结的漆艺表现技法极为丰富,仅明朝黄成所著《髹饰录》便记载了479种表现手法,蔚为大观。福州是大漆髹饰技艺的传统中心之一,漆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享誉海内外,是福州的历史文化名片。福州第一、二脱胎漆器厂的“飞马牌”“地球牌”“罗星塔”“武夷牌”等商标的脱胎漆器产品,多次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银奖,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赤宝砂”“刷丝”漆艺技术协助为“中苏国际列车”成套制作车窗、长椅、桌台等,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国宴厅、休息厅等以福州的漆器漆画为重要装饰,漆器精品屡次在全国各种工艺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保护项目”被列入“传统手工技艺”门类。随后,福州脱胎漆器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2年,福州被命名为“中国脱胎漆艺之都”;2017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选入第一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号)目录中。

据统计,福州目前大漆行业从业人员约5万余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超过100人,存有漆器企业约有200多家。福州正在努力打通漆产业链条的各个平台,从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到项目孵化,诸多保护发展的行动正投入实施。2007年福建省质监局批准颁布实施《福州脱胎漆器》《古典工艺家具》地方标准。2015年福州市把“漆文化品牌建设”列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16年福建省颁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福州漆艺研发中心项目入选;评选全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福州朱紫坊(漆艺)产业街区项目再列其中……大漆产业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随着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和最大的两个国营脱胎漆器厂解散,福州大漆产业也曾一度陷入混乱无序的恶性竞争中,从生产到营销,种种问题积重难返,经营举步维艰,至今尚未彻底改变。诸多特色工艺技法后继无人、濒临灭绝或者已经销声匿迹,地底、薄料、台花、印锦、晕金、仿窑变、针刻、抄山、金骨、仿古铜、炼漆、古漆器修复等十余项有代表性的漆器传统制作工艺均有失传之虞。研究者总结行业遭遇瓶颈的主要原因是:(1)传统漆器日益远离日常生活;(2)受传统宫廷艺术风格的局限;(3)传统漆器人才断层明显;(4)产品质量缺乏监督与标准,良莠不齐;(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评审制度。

三、借力“互联网+”,大漆髹饰产品的创新与升级

在“互联网+”这样的时代呼唤中,古老的大漆髹饰产品如何更好地应对,实现自身驱动的创新与升级,而不是仅仅靠政策性的保护?这是最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今日之非遗的本质特性与特征是‘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其中,‘活是关键。‘活具体是指活动、活性、活品、活现、活传。”回望福州大漆髹饰产品的历史,清朝中后期到民国,福州的大漆行业异军突起,在和扬州等其他传统基地,甚至在和已经領先较多的日本的大漆产品的激烈竞争中还能勇立潮头,塑造一个个辉煌,和本地艺人勇于继承、创新、主动适应变局的能力分不开。最典型的比如乾隆年间,以沈绍安为代表的传统从业人员,一反明清以来全国“非雕即嵌”的制作方式,在复原、挖掘、完善源于战国时期、后世濒临失传的“夹纻”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丰富多彩的“脱胎漆器”产品,获得从官府到市场的认可,福州髹饰技艺自此蓬勃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新式教育、曾远赴日本系统学习的李芝卿等研发了“台花”等“变涂”技术,引领了漆画等产品的新生,到现在这类产品的生存现状明显优于传统脱胎漆器。70年代后期,福州脱胎漆器技师应邀复制难度极大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经过艰苦的技术攻关终于成功,汉代纹饰类型漆器也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名牌产品之一,至今销路不绝。因此,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生产性保护为主要手段,继承和发展才是有源之水,才能可持续性发展。所谓“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资源重组、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展销售市场,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样,在“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坐以待毙,放弃自身的努力,而应该主动探求适应之道。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漆器最能够“反映最新潮的人文思索”且“独具一格”(著名漆艺家王琥语)。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探索。

(一)建设大数据平台,长期规划、系统性建设,面向大众实施资源共享,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增进其独特的吸引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众了解程度。对保护内容,特别是濒临灭绝的资源进行数字摄影、录像、录音,利用VR技术、创作3D虚拟动画等新形式完善资料,保留数字资源。受知识产权保护制约的某些项目,采用专利管理等灵活多样的保障机制。

(二)积极适应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引入微博、QQ、微信、抖音、快手以及行业App等推广,促进更多的受众主动参与到传承保护中,产品信息通过平面、立体、动态、多姿多彩的网络形式传播,拓宽产品的线上设计、协同生产、立体销售、快速反馈等内容,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高效物流、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推进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管理等各环节改造进化,整合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有效集中多元化制造资源,提高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模式,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

(三)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本地的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以及国内多地高校等约210名师生,与以福州脱胎漆艺制作中心为主的企业、机构共建实训基地,积极培育相关技术人才。即便如此,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捉襟见肘。在加大线下培养专业人才力度的同时,值得深挖线上教育的潜能,通过远程学习、合作生产、特种教育等手段,整合资源,线上线下互相促进发展,共同建设培养相关人才的长期系统工程,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四)发挥“互联网+”普惠金融、益民服务等优势,整合资源,把大漆行业做大做强。目前福州大漆髹饰产品的生产主要都是作坊式的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存在诸多困难。比如大漆产品的阴干成型,需要合适的湿度、温度和光照控制,目前还处在“靠天吃饭”的低级形态,导致产品生产周期长、不可抗拒性风险高。而建设可控的人工环境投资大、回收周期长,需要联合配置、资源共享。此外,本行业生产销售经常呈现淡旺季交替冲击,淡季的产品积压资金程度高,旺季生产又一时间跟不上,总体上需要的资金周转要求较高、抵抗金融风险能力低下,也迫切需要金融公共云服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

管中窥豹、见微知著,福州大漆髹饰产品所面对的曾经的辉煌、当下的窘迫、未来的挑战,在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探讨其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主动出击的应对之道,也将对我们思考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自的创新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18(001).

[2]高建进.福建福州:探索漆艺的非遗保护之路[N].光明日报,2016-12-06(9).

[3]王晓戈.福州脱胎漆器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28-33.

[4]彭兆荣.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78.

[5]陈亚凡.血缘与技艺:传统手工艺家族产业代际传承的常态类型及特征分析[J].装饰,2017(11):96.

[6]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N].解放日报,2016-01-12(015).

[7]王琥.与时代对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3(2)2.

[8]傅雅凌.“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州脱胎漆器对外贸易主要路径探析[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30,58-6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互联网+经济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升级——以福州大漆髹饰产品为例”(项目编号:JAS117098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赵燕敏,女,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互联网+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