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被“流放”的人,到底去了哪里?

2020-12-09地理君

妇女之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宁古塔西伯利亚罪犯

地理君

西伯利亚:乌拉尔山脉以东广阔的北亚地带,被称为西伯利亚

俄罗斯帝国时期,在沙皇“惩罚式垦殖”政策下,这块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被用作流放的地方。

戴着脚镣手铐的流放犯,从彼得堡罗要塞等本土监狱出发,被军队押解着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的转运监狱,然后编队前往流放地点,在艰苦的劳役和宪兵的监视下,等待漫长刑期的结束。“流放地”也因此成为俄国文学家笔下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意象,长久地徘徊在历史的时空里。

“有多少的青春就这样白白地葬送在这座狱墙之内了,又有多少伟大的力量白白地丧失在这里了啊!”——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澳大利亚:把罪犯送往海外羁押一直是英国解决国内犯罪问题的传统

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失业率诱发了高犯罪率,本土早已拥挤不堪的监狱和囚船难以消化数量激增的犯人,而此前最主要的流放地——英属北美,因美国的独立无法再继续接纳流放的囚犯,英国人遂将眼光投向别处。库克船长发现的新南威尔士(澳洲东部)被确立为新的流放地。

1787年5月,英国海军军官菲利浦率领11艘船,押解着750名罪犯驶离英国,于次年1月26日抵达澳大利亚,由此开启了澳洲殖民地的流民时代,数千所监狱和流放点相继建立,至1853年最后一批放逐犯抵达,英国向澳洲共输送了近16万囚犯。

岭南:自秦汉以来,岭南便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流放地之一

“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岭南之“岭”即五岭,是湘桂赣粤交界地带五座大山的合称。

古代中国的流刑制度于唐代得到完备定型,“自唐以下,历代相沿,莫之改也”。作为唐代五刑之一,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分“两千里、两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甚至有人被放逐到最远的驩州,去京师11959里。唐律疏议中有大量涉及流刑的条文,如规定了流放途中每日行程的里数、无故稽留者须受罚等等。

配流岭南,是唐代最常见的流刑形式。长久以来中原人视岭南为畏途,而流放岭南之所以令人生畏,不仅因为彼时岭南文教、经济的欠发达,还源于对“瘴气”的恐惧。与其说瘴气是一种确切的气体,不如说它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是对南方湿热环境下各致病因素的统称。

但另一方面,岭南流人对岭南的开发带动了南国的革变,他们是中原先进文明的传播者,對维护边地安定起着重要作用。

东北:东北地区是清前期流放制度下的主要戍所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本就地广人稀的东北愈加空旷,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还不及两人。将罪犯放逐到东北,成为充实人口、巩固边疆的一种手段。

被判流放的有罪之人经长途跋涉,在抵达戍所后,被安插到各旗。

在清代东北诸多流放地中,位于东北北部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宁安市)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宁古塔在满语中是“六个”的意思,相传,清皇族远祖六兄弟曾居住于此,由是得名。

宁古塔地处北境,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也是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重镇。战略地位的重要,自然条件的困厄,让宁古塔成了放逐之地。

在数十万的东北流人中,文化流人占有很大比例,这其中不乏名卿硕彦、饱学之士,极大丰富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猜你喜欢

宁古塔西伯利亚罪犯
行书杨宾《宁古塔杂诗》
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竟是世外桃源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西伯利亚博亚雷岩画与欧亚大草原的青铜时代
论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
狡猾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