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迎世千锤百炼 笔墨生香

2020-12-09王书阳

南风 2020年32期
关键词:线条书法

文/王书阳

陈迎世

1971年生,广东省信宜市人,大学学历。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嵩阳杯全国书法赛金奖、中国百年电影节书画大赛佳作奖、首届神舟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首届翰墨养生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2015—2019年深圳书法篆刻年度展入展等。《书法导报》《中国画报》《广东美术报》均做过专题推介。

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农家小院。院里盆盆罐罐满是花草,青翠的藤蔓爬上院墙,粉红色的花朵俏立枝头,将小院装扮得妩媚多彩。一位银发老者坐在门口晒太阳,他精神矍铄,见有人来,微笑点头招呼。“这是我父亲,做了十八年的教师,十七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师,是我书法路上的引路人。”陈迎世向我介绍。他白衣黑裤,身材高大,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儒雅随和,笑容可掬。

二楼是工作室,客厅桌上一株翠绿的蝴蝶兰静立于石头花盆中,清新自然,给人返璞归真之感。砖红色陶盆内,翠竹亭亭玉立。墙壁上挂满字画,自己的作品,收藏的珍品。“大巧若拙”“抱朴含真”,字与意相得益彰,憨态可爱,率真朴拙,蕴含着朴素、纯真、自然的天性,充满古法、古趣、古味。另一间工作室,长方形红木桌占了房间大部分空间,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红纸黑字书法作品端端正正悬挂在房间的各个位置,字体或俊秀或苍劲。在散发墨香的工作室里,茶香袅袅升起,陈迎世缓缓讲述他与书法的一世情缘。

┃ 恋上书法 钟爱一生

1971年,陈迎世出生于广东茂名信宜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山村,虽出身农村,却是耕读世家。陈迎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教师,上小学后,身为教师的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严格,写字时,他的字总写得歪歪扭扭,大小不匀,父亲严肃地对他说:“这样写字不行的,基础不打好,将来怎么能写好字?”父亲找来字帖,逼着他对着临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开始练字的时候,心里不喜欢,总是不情愿去写。后来,写着写着,就有了感觉,一天不写就感觉缺少了什么,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写字。”正是父亲的严格要求,从被迫练习到由衷喜爱,陈迎世的字越写越好。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陈迎世随着家人从信宜老家来到深圳福永,就读于福永中学。他的字是班上写得最好的,常得到美术老师陈永如的表扬。陈老师鼓励他多写多练去投稿,几经努力,陈迎世的不少书法作品得以发表。对于陈老师,陈迎世满怀感激,如今他们常在一起喝茶聊天,切磋交流,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大学时,陈迎世学的是管理专业。他有过许多梦想,成为作家写出令人感动的作品,成为诗人写下优美的诗句,也想成为书法家,在一撇一捺之间,在点与线之间,享受写字的乐趣。他酷爱古文,喜欢老子的《道德经》,“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反复诵读,反复抄写,屏气凝神提笔间,如同与古人谈心。老子的守拙、抱朴、顺其自然,在他的书法里有了充分的表达。

陈迎世在篆、隶、楷、行都下功夫,尤其喜欢碑文的稚拙古朴之美。《张迁碑》是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看似稚拙,细品却是精巧,古妙异常,他常习之。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无论工作多忙,陈迎世从没间断过书法练习。他积极参加各种书法美术展览,与同行交流、学习,他的作品多次入展各级书法展览。

┃ 相遇名家 潜心学书

陈迎世在一次参展书画展活动中,无意间看到了书法家万迪龙的作品,那一刻,他被深深震惊了,“感觉真是太‘神’了!”陈迎世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象、行笔安静从容,线条圆浑厚实,深深打动了他,“从那刻起我明白了,自己多年的书法练习,根本还没‘入行’!”

陈迎世明白,他与“入行”之间,中间隔着一堵墙,他要穿越这堵墙!他对万迪龙说:“万老师,我要拜您为师,跟着您好好学习书法。”看着一脸认真的陈迎世,万迪龙一下子乐了:“拜什么师呀?以后我们多切磋多交流,共同学习。”并建议他从提高线条的质量上入手,这与陈迎世的想法不谋而合,线条是书法的生命。如果把一个字比作一个人,那么线条就是骨感,书法的线条和质地,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和生命,将书法的力量美感凸现出来。“学书法无快捷方式,功夫深,功到自然成。”陈迎世把自己关进屋子,每天六点钟起床,练到九点钟,做完生意,晚上七八点钟开始,练到十一点,每天坚持练习六小时以上。

陈迎世认真研习书法史和书法美学,对书法名家作品仔细揣摩,加强对线条、字法的认识与练习。线条怎么才更美?结构怎样设计合理?行列间距多远合适?点线怎样布局?字体的结构、分布、节奏,从头到尾怎样承接自然?比如一个“田”字,空间要多大,字体的大小,笔墨的粗细,一字一顿都有讲究,一笔一划都是规矩。他重视点、线、面、空间艺术,通过对字体的雕琢,对点线的透彻观察,凝神聚气,用笔将墨书写于纸上。那一个个汉字,用柔软的毛笔写出来,散发着文化的气韵,骨劲肉润,余韵悠长。

┃ 传承创新 苦练碑文

陈迎世认为,学习书法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要学习好的元素,要改革创新,如果只一味地临摹古人,则难出新意。一幅成功的佳作,让传承与创新巧妙融合,自然天成,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如何不失传统,还能另辟蹊径,富有新意?陈迎世追险绝和提高书法线条质量,在练习中主要用功在隶书面的学习研究。他临名碑名贴,取百家之长,临遍了很多历史名碑。其中在《石门颂》《张迁碑》《好太王碑》《衡方碑》用功最多;而篆书膜拜于《散氏盘》《毛公鼎》;楷书钟繇《孝季直表》、傅山《小楷千字文》、弘一法师《佛说阿弥陀经》为最爱。

观摩名碑名帖之外,陈迎世收购了不少名家的真迹来学习。为了熟练某种笔法,他曾数天,每天坚持书写几千字。在书法创作上,陈迎世将几种碑帖的特点、风格、气韵融会贯通,尽可能地将他自己需要的东西渗透到创作中来。在结体上,以《好大王碑》为主,取其宽博,古奥、憨拙,以弘一法师楷书《佛说阿弥陀经》为辅,取其严谨与精当,在线条质感上,取《好大王碑》追求古朴憨厚,《石门颂》追求率真洒脱,飘逸仙韵。《毛公鼎》力求修拔雄劲,浑厚圆润。他将弘一法师的楷书线质融入隶书,求其恬静无为。他的作品在恪守传统的基础上,注重法度,追求高古,力求达到收放有度,朴拙天真,拙中含巧的自然审美趣味。

陈迎世的隶书若稚童,内敛、憨拙、有趣、古朴,其作品获第九届鹏城金秋书法艺术展铜奖;第十一届鹏城金秋书法艺术展银奖;第七届深圳外来青工一等奖;第二届康有为杯全国书法赛优秀奖;首届砚都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第二届广东中青年书法篆刻大赛入展,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并获奖,多次获得全国大奖。

┃ 收藏品读 诗与远方

陈迎世喜爱收藏。“开始的时候,收藏是为了学习,提高技能。在练习过程中,感觉书法的魅力太大,好作品让人望尘莫及。遇到好的作品,即使不吃饭也想着要拥有,想方设法收藏起来。”陈迎世说。收藏讲究缘分,要懂得,眼光要有独到之处。“没眼光尽亏本。”说到这里,他笑起来,艺术有生命力,可遇而不可求,有的作品是花钱买不来的。不知不觉,近年来他收藏了不少字画。

“学习技巧容易,提升境界不容易。只练字不行,要多看,看名作,看气息。”陈迎世说,读字画与读书、读诗歌一样,书法的结构、线条质量如何体现出来,体会古人的心态,人生观。提高书法艺术美与境界,提升美学素养。工作室墙壁上《昭君出塞》的字画,画上九位汉代仕女,每个人的头饰、神态各不相同,虚实、黑白、线条、意念、距离、空间均可以细读。

陈迎世喜爱宋词,酷爱林清玄的散文和优美散文诗。他随心而作的美文充满诗情画意。他在《白石河畔》一诗中写道:“河边漫游/秋天的田园/云和田的山边/莺语呢喃/山脚旁/隐隐数十家小楼/清江河畔/绿竹依然悠悠生长/水稻依然绿油绿油的/家乡的白石河/不知你将流向何方/我闲散地站在竹林旁/微闭双眼/聆听身边/水流潺潺/风敲竹韵。”中秋回故乡,走进故园,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中秋故乡,有雨润心,且放一身烟火,归于人间,尘埃不染。雨滴,落于尘嚣之上,指尖微凉。须臾之间,秋意渐深。赋予时光之笔的一抹深情,即便是有雨的日子,亦会感到相聚相惜。”

谈到书法对生活的影响,陈迎世坦言:如果从经济方面讲,有的是付出、投资,却没有回报,但精神方面却很丰富,通过学习书法,眼光提升,品位提高,前后是天壤之别。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令他倍感欣慰。对于未来创作,陈迎世说:“今后,我要不断提高线条质量,结构深度,让思维、境界更好更高更远,在书法创作上更上一个台阶!”

猜你喜欢

线条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线条之美
线条的秩序美
书法欣赏
精致线条
书法类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