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的挖掘整理与保护研究

2020-12-09高慧芳拉毛尚

关键词:医药学古籍藏族

高慧芳,拉毛尚

(1.西北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甘肃 兰州 730030;2.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0 引言

所谓的科技文献是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科技活动或科技知识,它不仅指信息,还包括其载体.我国宋代朱熹认为“文指典籍,献指熟知史实的贤人”.近代认为文献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章和图书或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现代学者认为,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它由四个要素构成:文献内容、载体材料、信息符号、记录方式,其特点:数量巨多,内容交叉重复、文献出版印行存处分散.藏族传统科技文献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在于不仅可以创新继承,还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效益.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据我国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藏族有541.6万人口,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藏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虽不是最多的,但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居住面积最大的民族.数千年来,藏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在漫长的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藏族祖先为了适应大自然的瞬息万变,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藏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学者,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文献资料,这些科技文献资料不仅是藏文典籍中十分宝贵的文化科技遗产,也是我国浩瀚如烟的科技文献中的一枚瑰宝,我们应该收集、整理、研究并开发利用它.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内容大体可分为藏族医药学、藏族天文历算学、藏族建筑学等几大类.藏族传统科技类文献以手抄本、印行本和木刻本等形式流传于世.本文通过梳理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内容、类型及主要文献典籍,探讨如何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并利用它,使其为我国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再做贡献.

1 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流传及保存形式

藏族传统科技文献大部分主要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寺院的印经院刻板、印刷、流传并保存.德格印经院、西藏拉萨印经院和甘肃拉卜楞寺印经院并列为藏区三大印经院,无论规模、影响还是时间,德格印经院都居于首位,其包括造纸、刻板、印刷.在藏区很多寺院都收藏了德格印经院印制的古籍文献.因为德格印经院不仅藏书丰富,还保留了雕版印刷流程.直到今天,德格印经院仍然用加入了可避蠹虫的狼毒草的藏纸印经,有严格的雕刻和印刷流程及刻印审核制度.德格印经院刻印并收藏了丰富的藏文文献,包括《丹珠尔》、《甘珠尔》等经典.还有大量的关于藏族语言文字、历史、医药学、天文历算学、逻辑学著作和文集.德格印经院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雕版图书馆,应该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雕刻印版藏库.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

公元13世纪,内地的雕版印刷技术传入藏区后,促进了藏族雕版印刷技术和藏纸制作技术的发展,藏族印刷事业也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寺院都建起了印经院.这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藏族传统科技文献主要保存在国家、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图书馆、藏医院、博物馆(主要是敦煌文献)及寺院的印经院,少部分散存在民间.图书馆、藏医院等单位都为古籍文献的存储收藏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并由专人管理.而收藏于藏区寺院的藏族传统科技文献,虽然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但由于存储环境比较差,保护技术落后,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流传在民间的文献在保护方面就更令人担忧.因此,笔者认为目前要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普查、收集和整理研究工作,要了解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数量、版本、保存及保护现状等情况,才能进行科学的、有效的保护.

2 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类型

2.1 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的类型

藏族传统科技类古籍文献主要以手抄本、木刻本、印行本等类型传承和保存.

2.1.1 藏族传统手抄本科技古籍文献

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手抄本经典文献主要是金汁手抄本《四部医典》.《四部医典》是一部集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于一体的藏医药学百科全书,是公元8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经典名著,共四部,156章,是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理论体系。曾出现过不同版本的木刻版和注释,金汁手写本是存世的惟一金汁手抄藏医药学古籍文献,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另外,还有散存在民间家族世代收藏的手抄本古籍文献,这类文献还有古藏文苯教手抄珍本文献,是研究藏族早期科技史、医学史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敦煌文献的重要补充资料.

2.1.2 藏族木刻本和印行本科技文献

这类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主要有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收藏的四种不同版本木刻版《四部医典》,即: 1)1546年由藏族著名医学家苏喀尔·洛智杰布根据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四部医典》书稿金注木刻而成的,是最早的木刻版(扎塘版),也是各种《四部医典》的祖本,共400叶,长47cm,宽7cm;2)1640年由藏族医学家杰尊贡嘎宁布主持修订完成的达旦版; 3)1662年由五世达赖组织各地藏医学家修订刻制的甘丹平措林版;4)1892年由药王山利众医学院组织权威藏医学家主持修订后刻制的药王山版.以上四种木刻版的《四部医典》是目前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四部医典》善本,其中的扎塘版《四部医典》是藏族最早的木刻版文献,其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字迹清晰,无破损,中间还有手绘的彩色插图,极其精美,是16世纪中叶藏族木刻和印刷技艺的代表作,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印刷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2015年,《四部医典》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8年《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另外,还有藏族传统医药学古籍文献木刻版印刷本如《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等.

3 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的内容

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的内容包括藏医药学、藏族天文历算学、藏族建筑、铸炼、造纸在内的工巧学古籍文献.

3.1 藏族医药学古籍文献

藏族医药学,历史悠久,文献资料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据传,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在适应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3世纪,藏族民间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据苯教史书记载,公元前500~400年象雄时期,雍仲苯教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祠子杰布赤西专事医疗,广传《医疗四部论》,医天下百姓之疾,成为西藏第一个专门医疗的医生,并著有《毒药疗法》.这充分说明了苯教医药的兴起,为早期的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藏医药学属于藏族传统文化“五明”中的医方明,在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保存了大量的古籍.过去许多文献都在寺院刻板、印刷,并保存在寺院,少部分手抄本在民间散存.仅德格印经院就保存了藏医药学书籍60余部,1 200多种.[1]2006年12月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今藏医药文献书目编制》中,收集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图书馆收藏的藏医药学珍贵文献资料及西藏大学图书馆、西藏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私人收藏等藏医药古籍文献资料达530种.现代出版的藏文古籍目录专著,如《哲蚌寺藏古籍目录》《觉囊派典籍要目》《藏医药典籍目录》《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藏汉文)》《藏文典籍目录——文集类子目》《西藏大藏经总目录》《西藏藏医学院馆藏典籍目录》《布达拉宫典籍目录》等都是藏医药学方面的古籍[2],但这些只是藏医古籍的部分存量.目前尚没有开展全国范围内藏医古籍的普查、收集和整理等工作,因此,藏医药古籍文献数量、版本、保护现状等情况尚不清楚.

藏区寺院中创建的医方明学院,藏语称:“曼再康”,专门研究和讲授《四部医典》等藏医药学著作及大藏经《丹珠尔》部的医学名著译本,如:《八支集要》,还有宗喀巴大师的著作《四部医典要义·甘露珠》和《药物简明诊释》等等.寺院医方明学院的僧侣,主要是学习藏医药学知识,采集加工炮制藏药,行医.仅塔尔寺印行和保存的医药著作有:老宇妥·云丹贡布的《四部医典》;其他还有《晶珠本草药物图鉴》、《外科手术器械图鉴》、《蒙医药物图鉴》、《月王药诊》;宗喀巴大师的《四部医典要义·甘露珠》和《药物简明诊释》;章嘉三世若白多吉的《藏文正字学·智者之源医方明类》;江隆班智达·阿旺洛桑丹巴坚赞的《秘方论补遗隐秘诸药方明示篇》;松巴堪钦·益西班觉的《医学四续难题》和《药物识别》、《药物异名》;嘉华丹巴仁杰的《医学总论》和《药物识别》、《急用青莲花束》、《防疫黑药九味方配制法》;隆务·达盖仓的《常用灰药制药炮药三论明释·新月之海》和《哎本草》[3];小宇妥·云丹贡布补充和注释的《四部医典》;《千万舍利》、《祖先言教》、《蓝琉璃》、《晶珠本草》等等.

3.2 藏族天文历算学古籍文献

藏族天文历算学,从产生、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并吸收了国内外其他民族的相关学科成果发展、完善起来的,其不仅历史悠久、文献丰富,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其学科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浦尔派、粗尔派等多种学派,产生过许多天文历算学家,他们对藏族天文历算学的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木刻版科技古籍文献《白琉璃》和《历算总论白琉璃疏》是天文数字的计算和编写历书的主要依据,是浦尔派的经典之作,也是藏族天文历算学方面的两部综合性的重要文献,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精华,是第司·桑结嘉措于藏历第十二饶迥的丁卯年(公元1687)所著,正编627页,《释难除锈》,473矾,还有后编则系秘传,无刻本,是藏文历算书中篇幅最大的一种.正编为35章,前19章讲历算,后16章系星占卜筮之术.现在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每年编制的历书以此书为主要依据[4].有拉萨、德格、塔尔寺等多种版本.藏传佛教寺院中创建的时轮学院就是专门学习和研究天文历算和医学的机构.寺院的印经院是刻板、印刷、收藏经书及医药、历算文献的机构.

3.2.1 藏族天文历算学主要古籍文献

浦巴·伦珠嘉措于第八饶迥火兔年(公元1447年)撰写的《白莲亲教》(pad dkarzhal lung);固始·洛桑弥觉多吉在第十三饶迥火猪年(公元1767年)撰写的《历算论·极亮明灯母子篇》(rtsiszhung yang gsalsgron me ma bu);土观·却吉尼玛于第十三饶迥火龙年(公元1796年)撰写的《历算论·智者珍要》(mkhaspa’isnyingnor);松巴·益西班觉于第十三饶迥火兔年(公元1747年)撰写的《历算论普明心镜·格登新历》(dga’ldan’byorrtsis).[5]另外,还有《白琉璃论》、《玛哈金算法》、《噶卜表》、《耀主秘鼓》、《日月食算法》、《浦派历算法嘉言·智者颈饰自琉璃珊洛·聪慧者心中之宝》、《十二宫宿详图及说明·聪慧喜乐》、《五耀行太阳同步疾行表·点石成金》、《历算聪慧如意用表》、《历算极明宝鉴用表·奇丽美饰》等.还有发行和流传的汉文历算典籍的藏文译本多种,如:《汉历如意至宝算基显观义明论》、《汉历实践所需次第说明历算论·智者如意》、《汉历以北京紫金城为中心的周日最长三十七漏刻为准的平象限表》、《汉历推算日月食法选·文殊笑颜》、《汉历节气推算和日期2520表·白莲花束》、《白莲花束选》、《日月食推算法·智慧宝剑光》、《汉历杂算·智力金钥匙》、《汉历节气计算法》、《汉历二十四节气运算余数·求事者喜筵》、《日月食纪实·银镜》、《新编第十六胜生年六十甲子大小月推算表·智者生喜》[6]等等.这些汉文历算典籍被译成藏文充分说明了汉藏科技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3.3 藏族建筑学及印刷造纸技术方面的古籍文献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促进了民族的繁荣与发展.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其内容丰富、版本多样、载体异样,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建筑学是藏族五明学(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中的工巧明学.工巧明学传统文献主要指记录房屋、桥梁、佛殿佛塔的建造、佛像雕塑、佛像坛城绘画、法事器物制造以及纺织、缝纫、酿酒、造纸、民用器物制造、金属冶炼打造等方面技艺的古籍文献.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工巧常用宝筐》、《工巧明论显密明鉴》、《二百零一类工巧明论》 等.这些著作对藏族的绘画、雕塑、建造以及各种手工制作技术等意义重大,是文化科学的宝贵遗产.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土官·洛桑却吉尼玛的《画塑经函建造现见解脱奇艺》;章嘉·若白多杰的《藏文正字学·智者之源中工巧明类》、《大都西门之白塔志`宏扬正信》、《清凉山胜地志》;松巴·益西班觉的《佛五》、《简况》、《青海地方志》和《世界总说》[7]等.

以上是收藏的医药学、天文历算学、建筑学等藏族传统科技类古籍文献.

4 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对策

对承载着藏族历史科技文化的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历史使命.为使藏族传统科技文献得到有效的保护,延长文献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需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加以保护.

藏族科技古籍文献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存储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有些书籍出现了颜色发黄、字迹模糊、页码缺失等问题.这部分古籍文献不仅需要修复,还急需培养古籍文献保护方面的专门人才.另外,藏族科技古籍文献在数字化过程中遇到如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数字化水平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等情况.

4.1 对策

4.1.1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系统的普查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挖掘、搜集、整理、保护现状调查活动

组织专家学者去藏族地区的图书馆、博物馆、藏医院、寺院的印经院及民间调查、搜集收藏的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在国家级项目申请和审批上要有以大局为主的规划方案,改变目前各地搞各地的局面.藏族传统科技文献是通过文献、典籍、碑刻、口耳相传等形式传播、传承的.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年代久远、储藏条件等原因出现文献遗失、破损及传承人断代致家传秘籍不能传承等情况.为此, 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藏族古籍文献的普查、收集、整理的保护性研究工作.还要以出版名录的形式对藏族古籍文献进行文化产权的保护,以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形式对藏族传统科技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并应该统一标准和规范、共建共享.另外,还要重视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促进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数字化进程,提高藏医药等传统科技文献的利用率.[8]

4.1.2 加快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写工作进程

对藏族传统科技文献要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及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尤其是对藏医药古文献和藏族天文历算及建筑方面古籍文献的整理与保护.在原有古籍文献目录的基础上尽快编写藏族古籍科技文献目录.

4.1.3 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

藏族传统科技文献不仅是藏族科技学术的载体,还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藏族传统科技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由于目前对保护情况尚不完全清楚,亟待修复的文献也不是很清楚.保护藏族古籍文献,应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古籍文库的防范建设,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开展藏族科技古籍文献再造工程,进行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9],对推动我国科技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将深层扩展通力合作, 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利用率,使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焕发新的活力,让中华文化遗产得到传承,让后人了解掌握利用,使之造福人类.

4.1.4 构建藏族传统科技文献数据库

在大数据时代对藏族传统科技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整理,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留藏族传统文化,促进藏族科技古籍文献的收集、继承更趋于完整,为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研究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交流创造有利条件.少数民族文献是“记录有少数民族信息知识的一切载体”[10],数据库是揭示文献信息的手段,是为读者提供检索信息资源的途径.随着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有规划、有目的、有效地挖掘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建立统一规范的民族地方文献篇目数据库,实现文献资源信息网络化,是实现民族文献资源共享的根本出路,也是民族文献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藏族独特的文献资源来看,挖掘藏族传统科技文献资源信息,建立藏族文献篇目数据库是完全必要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藏族传统科技文献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藏族科技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5 结论

藏族科技古籍文献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全面了解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保存形式以及抢救搜集整理现状.本文以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以我国多元文化理论为基础,提出藏族传统科技文献的整理与保护利用及发展思路,为系统挖掘、整理、保护、研究藏族传统科技文献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医药学古籍藏族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演变》《藏族少女》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浅谈如何提高药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
关于《物理化学》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探讨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