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宁:县级文化宫小而精之路

2020-12-09

中国工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宫海宁市海宁

为了紧跟城市的发展步伐,建设新时期职工的“学校和乐园”,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立足公益、调动资源,通过菜单式、下沉式服务,正在将人才孵化中心、文化配送中心、公益活动中心、教育综合中心融为一体,努力打造成海宁市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拥有87万常住人口的浙江海宁,最出名的莫过于“海宁皮草”。而对当地人和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海宁市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海宁宫)在他们的心里,绝对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从2017年入选浙江省首批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到2018年成为全国职工文体活动示范基地,海宁宫在拓展和深耕的基础上不断做精做细,日益成为海宁市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吸引全国各地工会及工人文化宫负责人前来取经。

集结资源

毫无疑问,2016年4月6日,是属于海宁宫的高光时刻。在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加强和改进工人文化宫工作调研座谈会上,海宁宫主任朱耀明作为唯一一家县级市文化宫负责人应邀介绍发展经验,并且5次被点名表扬。此后,全国各地来海宁参观学习文化宫建设的调研团络绎不绝。

翻开海宁宫的历史,像全国大多数文化宫一样,人员少、经费缺,发展的先天条件并不比别家好。“要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才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公益性的职工文化活动上。”在朱耀明的带领下,海宁宫逐渐探索出广集资源的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

让文化宫在职工群众中有存在感,第一步就是要开展足够多的活动。朱耀明眼光向内,抓住海宁宫下设的职工摄影家协会、职工合唱团等12家协会,调动协会积极性开展活动的同时,海宁宫为协会提供更多资源,让协会的活动更具吸引力,让参与协会活动的职工更有荣誉感。

以摄影家协会为例,曾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协会副主席王超英几乎就是一个光杆司令。2018年,在海宁宫的扶持下,摄影家协会“重启”。在海宁宫的协调下,协会成员作为杭海(杭州到海宁)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唯一允许进入拍摄的团体。“不论是进企业还是到工地,文化宫近几年在拍摄方面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今年8月,海宁宫会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职工摄影展“走进海宁”采风活动开启,摄影协会也积极投身其中,除了能与同行交流切磋,王超英认为这也是提升协会知名度的契机。

达成共识,相互成就,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活动,海宁宫与内部协会正越来越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因为活动广受好评,2019年,囊括12家协会的职工文体联合会还被评为全市的“AAA级社会组织”。

海宁市企业班组长赋能培训班在文化宫举办

除了大力扶持内部协会,海宁宫也向外部伸出了橄榄枝。“比如我们不仅做了节目库,还建了人才库。除了调集内部的舞蹈队和合唱团,平日里也会给合作过的演职人员建立档案,需要时可以快速对接到人。”朱耀明举例说,2019年传统小年当天,央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慰问演出落地海宁,文化宫仅仅用了两周时间筹备,就提供了4个节目的伴舞及8个本土节目。

活动节目的菜单化,实则体现了人才管理的针对性和规模化。虽然县级市文化宫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有所匮乏,但也正是因为地域有限,才能精准触达、全面调动每个社会网络结点。

盘活发挥内部优势,对接优化外部资源,海宁宫在数年的开发累积过程中,逐渐开辟出一条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工”字培训

朱耀明除了海宁宫主任的职务,还有另一重身份——海宁市职工学校校长。早在1956年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建成开放之时,就下设了海宁市职工学校。2013年投资90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海宁宫新大楼落成,开启了职工公益培训的新征程。

“每年培训数万名职工,其中4000多名职工实现技能晋级,为海宁经济创新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紧缺型人才。”在朱耀明的带领下,海宁宫开启了“宫校合一”的培训模式,转型成了一所服务企业职工的综合性公益学校。

共计11层的海宁宫大楼,职工学校就占了5层。然而,要想开展覆盖皮革、经编、光伏等当地支柱产业的技能培训,楼内的场地和设施还远远不够。早在2013年,海宁宫就与职业高校和成人学校对接,聘请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将课堂搬进了企业、带到了车间。

为职工提供免费学习的同时,海宁宫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政策支持:每培训一名职工,就能获得政府的一笔资金补助。

费用问题解决了,提供精准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就成为海宁宫接下来的中心任务。

2019年,海宁市吹响了“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的号角,在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海宁宫正在逐步开展职业技能“滴灌计划”,通过提供“菜单式”课程表,满足企业转型升级需求。

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培训规模较往年略有缩减,海宁宫非但没有松懈,还开发出了企业班组长赋能培训的新课程。作为第一期学员的宇力袜业生产部经理告诉本刊记者,以往只针对普通员工授课,班组长培训还是第一次,“管理层的培训,有助于带动普通职工提质增效”。

职工学校,已逐渐成为海宁宫开展“工”字培训的移动招牌。

公益课堂

外来职工何春燕,通常下班后便直奔海宁宫的公益课堂。摄影、插花、拉二胡……只要能抢到,她一课不落。

只身一人来到海宁的何春燕,在文化宫结识了很多朋友。开课第一天,她就和班里的两位聋哑朋友一起排演了情景喜剧,因为表现突出,还被海宁宫邀请数次下基层演出。

海宁宫为每个前来上课的学员提供丰富体验与展示平台,满足本地职工和外来居民多元需求的同时,增进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

为打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海宁宫正陆续把公益课程送到乡镇街道工会和企业。

在青瓷小镇开设茶艺、插花等公益课程,在侠客小镇开设“武侠文化研学基地”……海宁宫因地制宜授牌的各类公益课堂,目前已有11家,预计在今年年底做到基层全覆盖。

然而,要想提供长期优质的公益服务,必须确保经费充足。为此,海宁宫很早就开始与社会化教学机构联合办学,提供大楼一层作为职工子女课外辅导场地。目前,在政府新建的儿童乐园里,海宁宫也设立了分部,引入企业围绕教育培训、游学服务等特色项目展开经营工作,以维持公益课堂的持续运转。

在海宁,文化宫姓“工”,是海宁宫回归公益不断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如今,海宁宫立足公益、调动资源,通过菜单式、下沉式服务,正在将人才孵化中心、文化配送中心、公益活动中心、教育综合中心融为一体,努力打造成海宁市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猜你喜欢

文化宫海宁市海宁
刘海宁作品(一)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巧进文化宫
天下奇观海宁潮
“《作文新天地》‘同题赛场’走进海宁”
Aoruidi/奥瑞迪ARD—999
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海宁丹”与“兰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