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浙江山区的跨越式发展

2020-12-08刘健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刘健

【摘 要】如何发展浙西南山区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着重关心的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浙西南山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客观分析了浙西南山区践行这一论断的必要性、取得的实践成就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挑战。最后,从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生态发展、完善生态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浙西南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浙西南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西南山区一直是浙江省是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这里基础设施不完备,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经济发展困难。如何促进浙西南地区的发展,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使当地的人民享受到浙江经济发展的红利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着重关心的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提出为浙西南山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实现浙西南山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走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一、浙西南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要性

(一)浙西南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有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好基础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浙西南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丰富的生态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这里有着众多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保护区,空气清新,泉水清澈。作为浙西南山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丽水的一组数字说明了问题:市域河段总长95.3%的地表水符合国家Ⅰ类或Ⅱ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合格率达到100%;城镇空气环境质量均满足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城市声环境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从生态资源上看,野生植物资源中已知高等植物354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5种,野生动物资源总数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油61种;旅游资源单体超过2000个,其中优良单体有353个[1]。

(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利于浙西南山区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的文明,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对财富的渴望,人类大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向自然环境中大量排放各种废弃物,造成各地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灾害频繁。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使人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可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是得不偿失。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注重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并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践行这一论断有利于推进浙西南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

(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利于浙西南山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济系统的发展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资源水平等的限制。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浙西南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则很难恢复,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浙西南地区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潜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对于人民来说,除了必要的物质财富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成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浙西南山区保护了生态就保障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浙西南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效

丽水是浙西南山区的典型代表。十几年来,丽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初步建立了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从经济发展上看,2020 年,丽水经济总量跃上 1500 亿元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7%,高于全省 0.2 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 万美元[2]。全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 12年位居浙江省第一。丽水市的实践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生态环境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丽水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十年间,丽水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全省的首位。从具体的数据看,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到 81.7%;全市活立木蓄积量从 2008 年的 5899 万立方米提高到 2020 年的 8579 万立方米,增长 45.7%,蓄积总量占全省 1/4;公益林面积从 2010 年的 618 万亩增至 1278 万亩,面积约占全 省 1/3[2]。

从生态创建上看,丽水市的云和、遂昌、庆元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命名公示,全部县(市、区)创建省级生态县成功。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5个,省级生态乡镇151个。而且,在2013年,云和与遂昌被国家环保部列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二)生态经济蓬勃发展

一是做精生态农业。丽水积极推进生态金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合电商化。2013年创建示范乡镇10个,示范企业30家,示范合作社33家,示范家庭农场334家,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52个;绿色食品认证18个;“三品”产地认证13.21万亩。

二是做优生态工业。丽水坚持成型与转型并举、扩量与提质并重,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形成了“两大、两优、两新、两特”八大主导产业,初步完善符合山区特点的生态工业体系。扎实推进“四换三名”、“个转企、小升归、归转股、股上市”等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推进丽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3]。

三是做大生态旅游业。丽水坚持生态旅游的市场导向,坚持其在三产中的主导地位,全力打造特色景区。到2019年,丽水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增加到22家[4]。与此同时,麗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2015 年的 7.0%提高到了 2019年的 9.49%,2020 年虽受疫情影响稍有回落,但仍连续第 4 年位居全省第一[5]。

(三)生态制度不断创新

一是创新生态考核制度。丽水市着眼于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充分考虑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功能布局、发展水平和工作特色,进行分类考核。考核加强重点考核,突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幸福”等“三大指数”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考评使用紧密挂钩。

二是创新生态工业考核制度。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丽水市以生态工业为发展方向,出台了各项对生态工业的考核办法,主要包括《生态工业绩效评价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和要素差别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同时丽水还出台了《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三是创新资源管理制度。丽水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地区,创新性的出台了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构建了农房、林权、土地流转经营权”三权“抵押贷款制度体系。同时,将河道管 理權和经营权分段或分区域承包给农户,承包者通过发展鱼类观光或者农家乐等实现溢价收益,每公里河道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6]。

三、浙西南山区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现有产业水平离生态经济的要求较远

浙西南山区虽然采取了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措施,但是目前实际上离达到生态经济的要求还很远。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很多。以丽水为了,从产业结构上看,2013年丽水市GDP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8.6:50.6:40.8,二产比例超过50%,其中工业占比达43.8%,高于三产3.0个百分点。从各产业内部的结构看,一次产业缺乏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二次产业中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行业深加工能力不强且重工业化的趋势明显,导致“两新”(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以及“两特”(农林加工和文化创意)的发展受到影响,发展缓慢;三次产业以低端的观光旅游和农家乐为主,缺乏高端产业。

(二)产业继续发展的条件欠缺

浙西南山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对政策资金等外部依赖明显,很多产业的发展全靠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支持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各类技术人才,影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本地看,社会对科技的投入较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科技创新能力低,各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与沿海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培育专业人才的能力较弱;从外部看,浙西南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较弱,各项保障人才发展应有作用的制度还不健全,各有关部门科技和人才对口支援的政策也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

(三)浙西南地区生态脆弱性明显

浙西南山区存在大量的生态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较强,从业影响了产业的做大做强。从农业来看,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必然会打破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进一步增强脆弱性。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看,其发展必然会造成传统物种的发展受损,影响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从工业来看,浙西南山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工业化的趋势明显,造成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对工业废弃物的利用不够彻底,使得一定量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脆弱的环境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四、浙西南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浙西南山区最大的优势。这个优势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一是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在创建完善各地市、县二级功能分区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功能布局。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生态功能区红线;根据全省节能减排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划定节能减排红线和污染物减排红线。严格红线管理,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建立分区的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明确各个分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污染物减排目标,实现分区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项目一律不予通过。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追究造成严重污染项目的审批通过人的民事和法律责任。

二是搞好生态环境整治。进一步推进“河长制”在市、县、乡三级的全面覆盖,做大每一段河都有专人负责。继续推进治水项目建设,加大对水网设施、污水治理设施的改造力度,完善城乡污水管网的铺设,彻底实现雨污分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的关于防止大气污染的各项方案,推进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建设,大力控制城市雾霾、酸性等大气污染问题。推进工业“煤改气”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推进“烟尘控制区”的创建工作,严格控制道口扬尘、秸秆燃烧等烟尘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

三是做好人口和产业集聚。在人口集聚方面,实施“小县大城”和“内聚外迁”战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山区人民下山,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县城、城市转移,推动人口集聚。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居民进行整体搬迁,保障脆弱区的生态平衡,改善人们生活。在产业集聚方面,继续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构建生态产业集聚区为引领的新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推广丽水市跨地区、跨园区的“飞地”模式和异地联合开发模式,根据实际需要创新产业集聚管理模式。

(二)继续坚持生态发展的道路,升级生态产业

一是形成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为两端,以生态工业为连接的“哑铃型”生态经济结构。这样的结构符合浙西南山区的生态特点,能够有效保障经济的有效发展和环境质量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结构中,以休闲养生、生态旅游、医疗保健为代表的生态服务业是发展的重点,生态工业是重要的支撑。现阶段必须要发展工业,通过对工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引入低碳、智能技术,实现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型升级。要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员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产业引导和产业布局形成一个循环发展的整体。

二是在各个产业内部形成注重前端研发设计、后端品牌与营销服务为微笑两端的“轻资产式”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应该要提高科技投入,注重科技创新、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逐步形成“一流生态、二流产业、二流价格”并向终极目标“一流生态、一流产业、一流价格”迈进,形成依托“生态品牌”这一最大的无形资产且占据高端的产业结构。各个产业不仅要做大,而且要注重产业的质量,整个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要加强对传统工业产业的升级改造,突破产业发展的束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是保证生产产业能够提供各种生态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人类的需要。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浙西南山区的生态产业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和财富的需要,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培育生态文化,提供高品质的生态服务。这样多元化的要求导致生态产业必须因时而变,紧跟时代发展的脉络,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的需要研发产品、改进产品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

(三)继续完善生态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的制度安排是实现浙西南山区跨越式发在重要保证。因此,浙西南山区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制度。

一是深化和完善生态功能区生态考核制度。对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分类考核,严格考核奖惩,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在具体的指标设计上,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等考核指标,加大生态环境、居民幸福等相关衡量指标的比例。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绿水GDP核算。

二是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财政转移支付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一种生态补偿方式。一般说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力有效,其保护环境和保障民生的资金缺口巨大,这时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格外重要。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重点生态功能区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需要财力转移支付来保障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不下降,因此需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三是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基于市場化评估的结果,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补偿的常态化。通过与周边省份和地市的协调,推进跨流域是生态补偿。加大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标准,建立生态补偿逐年加大的机制。此外,积极拓宽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发挥社会的力量通过多种方式筹集生态补偿需要的资金,确保生态环境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交易市场。这里所说的生态环境资源不仅包括有形的资源如木材、水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要建立这样的市场,浙西南山区需要进一步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发展,探索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和系统,明确市场交易主体和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第三方的服务机构,从而构建完善生态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勘平,贾卫列.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跨越发展[J],环境保护,2009(3):44-47.

[2]阮春生,钟根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丽水实践[N].学习时报,2021-04-26(008).

[3]林吕建,陈建波.生态现代化的丽水样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40.

[4]丽水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22家[N].丽水日报,2019-01-31(A02).

[5]冯永明,邬敏,通讯员,胡兴旺.丽水旅游2.0,演绎共富新故事[N].浙江日报,2021-07-30(001).

[6]齐江波,王旭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浙江“丽水经验”[J].中国国情国力,2019(02):45-47.

[7]迟全华,陈建波.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的丽水样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6-17.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