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戏剧的梦境研究

2020-12-08于利平袁梦雪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9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梦境

于利平 袁梦雪

【摘 要】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喜剧和历史剧,出刊于1600年的《仲夏夜之梦》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仲夏夜之梦》以“梦境”为内容,故事情节幽默诙谐,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与人文主义关怀。在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作品对“梦境”的运用,展现了爱情的双重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也是这部喜剧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梦境、莎士比亚

一、《仲夏夜之梦》作品概述

(一)创作背景

作为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诞生于政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彼时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正是繁荣之时,作品中的情节深受两种运动的影响。

逐步解放思想的英国社会对教会精神控制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伴随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复古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表达资产阶级的文化诉求。

在英国的民间传说中,阳历六月二十三日的夏至日,被称为仲夏夜。仲夏夜里,森林里的神仙宴乐玩耍,进入森林的凡人都会被神仙施以魔法。《仲夏夜之梦》正是依托于这样一个民间传说而叙写的一场奇幻梦境,在戏剧情节中莎士比亚借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也在郊外对森林中的梦做出了阐释。

(二)剧本简述

古希腊的雅典,雅典公爵提休斯和希波吕忒正在筹备他们盛大的婚礼,赫米娅的父亲找到提休斯,自己的女儿赫米娅和拉山德自由相爱,违背了狄米特律斯的婚约,提休斯维护了狄米特律斯的婚约,威胁赫米娅不嫁给狄米特律斯就要将她处死。赫米娅无奈之下只能和拉山德私奔到城外的森林。赫米娅将私奔的事告诉了海伦娜,海伦娜暗恋着狄米特律斯,不希望他因为赫米娅的事情伤心,于是向狄米特律斯告了密。

正值仲夏夜,一群工匠在森林里为提休斯和希波吕忒的婚礼排练一出喜剧。赫米娅二人和海伦娜以及狄米特律斯先后来到了森林里。森林里的仙王和往后此时正在闹别扭,为了捉弄皇后,仙王命令小精灵将花汁滴在熟睡的王后的眼皮上,她会疯狂的爱上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人。为了成全有情人,仙王让小精灵也将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好成全海伦娜爱着他的一片真心。

无巧不成书,小精灵将狄米特律斯和拉山德认错,将花汁滴在了拉山德的眼睛上,拉山德睁眼的时候看到的第一个人是海伦娜,于是疯狂的爱上了她。仙王赶紧弥补错误,将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眼睛上,不料狄米特律斯和拉山德同时爱上海伦娜,向她疯狂求爱。海伦娜感觉被戏弄,赫米娅感觉被抛弃,二人都很生气。两个女子互相指责谩骂,两个男人争风吃醋打算决斗。仙后也在仙王的捉弄下爱上了一个正在排练的工匠,一场闹剧从此开始,直到在小精灵的捉弄下两对情侣精疲力尽的时候,除了狄米特律斯以外的人才被仙王解除了魔法,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仲夏夜之梦》中的梦境解读

(一)“梦境”戏剧风格

1.叙事风格

(1)多线叙事

作品开场,第一幕第一场,以提休斯和希波吕忒的婚礼为背景,引出了第一条线:赫米娅、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海伦娜的爱恨情仇。随着剧情发展,第二场中展开铺设第二条线:六个工匠为提休斯和希波吕忒的婚礼排练喜剧。

第二幕第一场,第三条叙事线:仲夏夜森林里仙王和仙后发生矛盾。第三条叙事线在第一条叙事线中的四人进入森林后产生交叉,于是故事展开了。其中第一条和第三条叙事线交叉发展中还穿插着第二条叙事线,所有人在森林里做了一场仲夏夜之梦,仙王的花汁制造了戏剧矛盾,人物关系发生改变,剧情逐步展开,最终随着仙王施法解除了除了狄米特律斯以外所有人的魔法,三线合一,故事结局皆大欢喜。

(2)戏剧场景的转换

《仲夏夜之梦》中主要出现了雅典宫廷和郊外的森林,雅典宫廷代表了严肃和残酷的社会环境,森林则是主角们得以逃避的避难之地,故事情节一直在两个戏剧场景之间转换,恋人们在森林里寻求自由相爱的权利,雅典宫廷中的提休斯控制着主角们的命运与生死。

“在这个置换空间里,仙王奥布朗就是雅典公爵提休斯在魔幻世界的投射,他是森林里的权利之王,控制着恋人们的情感变化,朝着提休斯权利所指的方向發展,体现出提休斯所征服的世界的文化建构,那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自由的价值观”[1],两种风格迥异的戏剧场景相互转换,是人的欲望和教会精神控制之间的相互抗争。

2.台词风格

(1)多用人物对话

在《仲夏夜之梦》的情节推进上,莎士比亚多次利用人物之间的对话引导故事走向。人物之间的对话也体现了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第一幕中,面对提休斯的逼迫和威胁,赫米娅和拉山德的对话极具戏剧语言的魅力。赫米娅向拉山德诉说心中的痛苦:

拉山德 或者,即使彼此两情相悦,但是战争、死亡或者疾病却侵害着它,使它像一个声音、一片影子、一段梦,黑夜中的一道闪电那样短促,在一刹那间展示了天堂和低于,但是还来不及说一声“瞧啊!”黑暗已经张开口把它吞噬了。光明的事物,总是那样很快地变成了混沌。

赫米娅 既然真心的恋人们永远要受折磨似乎已是一条命运的定律,那么让我们练习着忍耐吧;因为这种折磨,正和记忆、幻梦、叹息、希望和哭泣一样,都是可怜的爱情缺不了的随从者。

这两句人物对话,将一对情侣心中的痛苦和绝望展现的淋漓尽致,指引了二人为了爱情私奔的剧情发展方向,从这短短几句人物对话中,观众可以感知到主角们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也揭示了赫米娅的内心——一个为了自由和爱情可以飞蛾扑火的女人形象。

(2)台词的浪漫主义色彩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莎士比亚笔下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的梦也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浪漫主义色调。而作品中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暗喻更是随处可见——例如,赫米娅面对爱情和自由,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坚决不服从父亲和提休斯的安排,却阴差阳错痛失了拉山德的爱情,作者在作品中将她比作凋零的花朵,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暗喻方式,是莎士比亚对戏剧语言的完美运用,也使《仲夏夜之梦》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语言特色。

(3)人物对白的幽默

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虽然整部喜剧讲述的是一场梦,但是这些梦中人物的对白却是经过了莎士比亚精心设计。剧中角色对话时,情感往往是外露而直接的,观众可以从台词中感受到人物此时的喜怒哀乐。梦境中的人物追求自由和爱情,花汁的魔力让他们的爱情阴差阳错,狄米特律斯和拉山德对海伦娜疯狂求愛,求爱的台词是迷幻而疯狂的,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同时也表现出浓浓的讽刺意味,与莎士比亚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相对应——资产阶级新女性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力求突破封建婚姻的桎梏,解放自我,追求男女平等和爱情婚姻的自由。

(二)“梦境”——超自然力量和现实社会的结合

1.现实社会:资产阶级新女性的抗争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的繁荣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艺术品向灰暗的欧洲世界投来一丝曙光,民众们极力挣脱教会管理下的压抑生活,摘离精神枷锁,粉碎清规戒律,追逐本能欲望,由于西欧社会一直深受父权制的影响,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对于资产阶级女性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资产阶级新女性开始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出版于1600年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剧本的第一幕第一场、第二幕第二场着重描摹了备受提休斯和父亲镇压的赫米娅如何反抗包办婚姻、走向自由恋爱。

莎士比亚以雅典宫廷为写作背景,提休斯和希波吕忒的爱情在希腊神话中是一个英雄和美人互相爱慕的爱情佳话,而这段佳话的实质却是提休斯对希波吕忒的拐骗和控制,这场盛大的婚礼充满着杀戮和占领,以这段爱情故事作为第一幕的开场,旨在揭露父权与男权的无情和严酷以及宗教戒律对女性的压迫,后文中赫米娅的毅然出逃,是新旧文化的一次遭遇战,也是资产阶级新女性在思想上的涅槃重生。

在《仲夏夜之梦》中,从雅典宫廷到神仙的森林,处处透露出森严的阶级制度,莎士比亚笔下的六个工匠,以及仙王奥布朗的手下小仙子们,也是父权和王权的“奴隶”,他们代表着平民阶级,是封建王权得以横行霸道的“帮凶”,他们下意识的随声附和与卑躬屈膝,体现了坚实严酷的阶级壁垒对民众的深刻影响,他们深受王权的迫害,却在被蹂躏尊严和剥夺权利的时候乐此不疲。如此对比而来,赫米娅和拉山德的反抗才显得尤为珍贵,以这些配角为对比,才能令观众深思其中的批判意味。

2.超自然力量:对欲望的探索

歌德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开篇写道:“关于莎士比亚,人们已经说了那么多的话,以至于看来好像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精神有一个特性,就是它永远对精神起着推动作用。”①莎士比亚借助仲夏夜的森林和神仙的魔法,探讨了欲望对人物的影响。

面对钟情于拉山德的赫米娅,狄米特律斯依旧疯狂的追求她,而忽视了自己之前与之暧昧的海伦娜。与其说是赫米娅俘获了狄米特律斯的爱恋,不如说是拉山德引发了狄米特律斯的欲望,这种欲望无关爱恋,而是占有、竞争和征服。剥去爱情的外壳,狄米特律斯依旧是父权和王权的代表,他的欲望也继承自此。

同时,神仙也有欲望。仙王向仙后求一个小仙子不得,于是出计谋捉弄她,这一行为是欲望的衍生品,也是赫米娅、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海伦娜四个人爱恨纠缠的开端。

那么后来中了魔法的狄米特律斯,对海伦娜的爱,是来源于欲望吗?莎士比亚并没有写清楚,将一切都托付给了魔法。相较于拉山德对赫米娅的爱恋,狄米特律斯对海伦娜的爱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自发性的欲望。剧中曾有这样一个情节:拉山德对提休斯说自己和狄米特律斯出身一样,财富也对等,质问提休斯为什么不允许自己和赫米娅在一起。由此可见拉山德通过客观世界建立自身的认知,本质来说是虚荣的,对赫米娅的欲望的成分也十分复杂。

通过仲夏夜各个人物做的一场梦,从中探究人物的欲望,整部剧向观众表达了其深奥的哲思。

结语:

莎士比亚笔下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是具有双重性的——仙界是现实社会的镜像,人物之间互相对应,欲望的揭露也是两面、多维的。这出戏落幕的时候,人物梦醒,欲望带来的冲击和矛盾随之烟消云散。整部剧的剧情从一开始的现实社会转向梦幻的森林,梦醒之后,观众对《仲夏夜之梦》这部戏剧本身的思考,却从梦幻转向了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巧丽,《<仲夏夜之梦>的时空转换叙事解读》,宜春学院学报

[2]苏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梦”之比较——以“临川四梦”与<仲夏夜之梦>为例》,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3]赵敏,《梦的解析——<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梦幻”的处理方法及原因》,古今文创

[4]王金凤,《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色解析》,普洱学院学报

注释:

①歌德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杨周翰编 第297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版

作者简介:

袁梦雪(1995.11–),女,汉族,山东青岛,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戏剧,研究方向:电影电视剧创作。

专项课题:“梦境在戏剧中的作用” 立项号:201706045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梦境
梦境
绝美海滩
源于童年梦境的诡异世界
梦境
白昼之月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小语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