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皇家园林古典艺术美研究

2020-12-08凌心月

艺术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颐和园艺术美

摘要:本文以颐和园为个案,初步探究其古典艺术美,分析清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点,重点阐述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例的景色特点及其造园所运用的手法。同时,从美学角度分析以颐和园为例的清皇家园林艺术特点,尝试将古典艺术美的元素运用于现代景观设计改造中,在促进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颐和园;清皇家园林;古典美学;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颐和园是我国著名的清代皇家园林,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天气晴朗时,在颐和园里漫步,可以感受到颐和园属于皇家园林的那份庄重肃穆与典雅,也可以感受到一份沁人心脾的清爽与愉悦。在清代,皇家园林主要供皇家狩猎、生产、通神、祭祀。历史上许多人工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在当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处。但从颐和园流传下来以后,人们对园林功能的印象逐渐减淡,更深入人心的是那份令人沉醉的古典美,或是在现代忙碌生活中无法体会到的一丝悠闲。

1 颐和园的兴建过程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现位于北京海淀区。从地理位置来看,颐和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北方皇家园林,但它却有着可与杭州西湖媲美的江南风情。在建造颐和园的过程中,乾隆皇帝多次造访江南[1],因为北方的粗犷豪放的建造风格与江南的小桥流水有着天壤之别,想要在北方建造富有江南韵味的园林,选址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颐和园修建在北京的西北位,也就是玉泉山的附近。不幸的是,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漪园被英法列强洗劫一空[1]。这个美景荟萃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度过了二十几年的黑暗时期。清光绪二十年,慈禧以兴建水师学堂的名义,挪用了一部分资金重修清漪园。虽说慈禧是为了一己私利,是为了建造自己的养老住所,但也正因为她对安详生活的渴望,这个曾经被摧毁的园林才得以重见天日。两年后,光绪皇帝将清漪园正式更名为颐和园,取意为“颐养冲和”。 修建颐和园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九年,正因为有了前人的努力,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灾难的颐和园才能以现在的样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风景。

2 颐和园的古典艺术美

2.1 万寿山和昆明湖

颐和园的两大亮点就是万寿山和昆明湖,去颐和园旅游的人们都会来这两个地方大饱眼福。万寿山原名瓮山,虽然名字带山,但其实就是香山东边的一个小山岗,与现在江苏地区的丘陵有异曲同工之处。万寿山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巍峨壮观的建筑群,虽然说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相差甚远,但瓮山的那份巍峨却没有减少,再加上其下有水又与房屋相连,这种刚柔并济的古典山水之美仿佛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万寿山脚下的昆明湖原名瓮山泊,早在3500年前,以昆明湖为中心的水体就已形成。昆明湖是参照江南西湖“一池三山”的仙境意象而建造的,所以这处景色是整个园林中最具有江南特征的。昆明湖的周围有寺院庭台,每逢春日总会被植被环抱。繁花盛开之际,昆明湖畔总能成为百姓春游踏青的胜地。昆明湖两岸植被丰富,地形有高差变化,建筑点缀其中,气氛幽静,特别是夏日的夜晚,在繁星的映衬之下,又怎是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能够形容的呢?也难怪乾隆皇帝对昆明湖偏爱,只有在其面前,一切政治困扰才能全部抛之脑后,才能静心地欣赏这一番江南美景。颐和园的美就在于此——不追求极致,不追求完美,但又总让人觉得恰到好处,看久了也不会觉得腻。这与现代建筑那种极致的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以高闻名的建筑——迪拜塔、“小蛮腰”,不是说不好,但是对于颐和园来说,它们充满了浓浓的现代商业风,与颐和园恰到好处的古典美在艺术氛围上大相径庭。

2.2 山石之美

虽说颐和园是一个极具江南特色的皇家园林,但因为坐落于北方,颐和园也融合了北方的粗犷。因为北方人民的崇山性,追求山石之美在北方的景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芦芽山和门头沟最具代表性。颐和园还是座皇家园林,说起皇家园林,人们不由得想起帝王的威严与权力,只有拥有皇家贵族那样的权力与财力的阶级,才可以建设如此雄伟的高山[2]。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北方还是从皇家的角度来看,雄伟的山石都是颐和园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从山来说,首先是万寿山,其与昆明湖的结合将北方的高、壮之美与江南的柔、雅之美糅合得恰到好处。其次为石,石相较于山来说,少了份巍峨高耸,但却多了份坚毅。颐和园中的石头多为房山石,也就是北太湖石。房山石质白中透青,青中含白,是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房山石的存在让颐和园多了一份雄浑厚重与敦实,它们中和了颐和园中江南元素的轻飘感,使颐和园的美更加多元化,也更加独特,而非只有“典”却缺少了一种“古”。

2.3 植物造景

植物对园林造型氛围的影响巨大,植物的设计可以大大增强园林的美感[3]。首先,景观中植物的文化传承建立在对环境适应的前提下[4]。因为颐和园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多变,所以植被的选择必须十分谨慎。其次,植被的选择和地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颐和园地形复杂,所以它的植物造景多了一份因地制宜的形式美[5]。因为北方的冬天较为寒冷,颐和园的植物多为耐寒的植物,松柏和柳树在乔木类树种中运用得最多。松柏蕴含着庄重肃穆和傲骨峥嵘等坚贞不屈的品格,这种文化内涵深受皇家的追捧与敬重,也符合皇家的文化审美观。松柏类乔木的存在印证了皇家园林古典美的“古”,体现着庄严肃穆、古朴雄伟,也彰显了皇家园林独有的帝王风范。除乔木以外,颐和园与其他北方景观不一样的是,其还有许多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等,园中后山有一条丁香路,正是因为路旁植有丁香而得名。是否还记得戴望舒《雨巷》中描绘的“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的温柔充满着江南之情,这体现了一统天下的君王也有着柔情的那一面。丁香类灌木的存在印证了皇家园林古典美的“典”,是典雅的情怀,也是醉人的芬芳。颐和园风格的多样化归功于这些丰富多样的植被,并且颐和园四季的巨大差异也很大程度体现在植被上。颐和园不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体现出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追求。古典美不僅是自然景色的美,更是一种人文美。它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所追寻的美是什么。拥有自然和人文两种特质的古典美的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典范,也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媒介。

2.4 建筑特性

颐和园的建筑保留了皇家园林该有的气派与恢宏,虽说是按照具有江南特色的图纸所建造的,但建筑还是没有完全受到江南元素的影响。颐和园的建筑主要分布于政治区与生活区,建筑恢宏大气,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富丽堂皇之感,再加上北方天气寒冷,房屋建筑显得更加敦实一些。或许大家会认为古典美美在精致、美在质朴,但颐和园建筑的恢宏气派以及敦实的作风更能体现出古代人民的勤劳以及帝王对国事的倾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古典美呢?

3 美的传承

3.1 具体类别

美学本身就是一场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的实质是一场人文精神运动,对颐和园古典美的研究本质上就是探究其蕴含的文化。颐和园的古典美主要在于糅合,一方面体现在刚柔并济的南北方美的糅合,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组合。而南北方不同的美也有自然和人文之美,以下就是总结出的美。一是南方的自然之美,主要体现在灌木植被给颐和园带来的清新感,以及以昆明湖为中心的“一池三山”的悠远意境,让人仿佛来到了充满神秘的、朦胧感的江南水乡。二是北方的自然之美,北方粗犷且豪迈的巍峨气势在万寿山上体现得淋漓精致。山石耸立、建筑的敦实宏伟都展示出了颐和园皇家园林的那份雄伟。三是南方的人文之美,曾被称为“西湖”的瓮山泊风景优美,山环水抱,也不缺亭台楼阁的点缀,这分明就是画中的江南。也难怪乾隆会发出“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的感慨。大堂内掌控天下的君主在颐和园内也会有难得的闲情雅致,甚至在园内作诗一首,这又怎不是一种古典之美。四是北方的人文之美,松柏的坚贞不屈、建筑的敦实有力,无不体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毅力以及对生活美的一种追求。并且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古人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体现,当代人同样也会有类似的精神追求[6],所以这种高级的古典美是应该传承下来并嵌入人们生活的美。

3.2 文化传承

一个城市的氛围与一个城市的景观与规划密不可分。其中城市景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反映了现代城市的气质特征,而且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7]。当代城市建筑追求一种极简风,无论是家中的装修,还是大楼的修建,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在当代运用古典美,并不是说要把家里装修成中式风格,也不是让现在的工人再建造出和颐和园相似的中式古典园林,而是要将古代建造园林的想法和规划,以及那种追寻自己想要的美的内心结合起来,并且运用与此,这才是真正的对古典美的运用与对古典美的传承,而并非简简单单地照搬照抄。只有像上文所说的传承,才能让当代社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古典美的气息。除此之外,抛开人文美的改造,当代的景观带或许也需要受到一些自然美的熏陶[8]。虽然公园的规模并不像颐和园、苏州园林那样庞大,但也不能将自身禁锢在小小的空间里。城市里的公园可以借鉴颐和园的格局,而不是一味建造娱乐设施,可以发掘当地的一些民风民俗,与乘凉的亭台楼阁结合起来,打造有地方特色且多元化的古典公园[9]。还可以学习颐和园植被的种植,合理参考气候、地形及植被的内涵韵味,这样可以使公园成为一个小型园林,更好地散发出中国独有的古典美,更好地将中国传统的东西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不仅如此,在古典美的引导下对城市进行改造,不仅可以塑造更有文化氛围的城市景观风貌,还能够带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10]。

4 结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其古典美的核心就是南方“雅致柔和”与北方“粗犷雄伟”的完美结合。颐和园汇集了多种造园手法与风格特点,它将中国传统的匠人精神和天地之和传给后代。颐和园不仅是我国皇家园林的典范,更是古代园林艺术最瑰丽的宝藏之一。

参考文献:

[1] 党洁.颐和园的造园艺术之研究[J].中国市场,2014(42):146-147.

[2] 雷菁.颐和园的景园特色赏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1):100-101.

[3] 熊瑶,李明,庞莹莹.浅谈造园中的植物种植美学[J].大众文艺,2018(24):90-91.

[4] 曹吉梁,叶洁楠.从传统园林造园布局手法看现代景观文化传承——以明代常州止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68-70.

[5] 何佳.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6] 李金颐,王小柠,祝遵凌.从止园看常州园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大众文艺,2019(23):265-266.

[7] 江欣欣,汤箬梅.景观媒介:城市空间规划与历史文脉的有机整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93-94.

[8] 孔德金,陈晨.植物造型设计研究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9(14):53-54.

[9] 吴歆悦.李雪艳.公园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杭州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8):83-84.

[10] 徐悦,张磊.城市景观的文化价值与城市形象塑造[J].美术研究教育(上),2018(12):52-53.

作者簡介:凌心月(2001—),女,江苏溧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王春(1989—),女,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颐和园艺术美
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颐和园中的『园林博物馆』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颐和园导游词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