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记》中的三重纠结

2020-12-08蒋东欣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琵琶记高明家国

摘  要:生活在元蒙统治下勤政有为的高明在南戏名著《琵琶记》中借助蔡中郎與赵五娘的故事来表达他对世事人生的思考。书生蔡伯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提出了“三辞”——辞试、辞婚、辞官,但均遭拒绝。“三辞”可见士子人生的价值追求,“三不从”则能看出封建势力以及皇权的强大,造就了士子人生的困境,体现了他们在出处之间的纠结,家国之间的不可兼顾以及忠孝之间的难以两全。

关键词:高明;《琵琶记》;出处;家国;忠孝

作者简介:蒋东欣(1996-),女,吉林省舒兰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18级学科语文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2

《琵琶记》之所以能蜚声剧坛,誉为“南戏之祖”,被毛声山称为“第七才子书”,不只因为杰出的语言成就,更重要的是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高明在有限的文本抒写中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与想象。解读文本后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让观众在戏剧的弦歌声中享受“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审美感受。在封建士子蔡伯喈“三辞三不从”的困境中,透露出的是科举阴影下读书人在入仕与归隐、家与国、孝与忠之间的纠结与怅惘。

一、出与处的矛盾

以高明为代表,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均存在着出与处的选择,尤其事关升沉荣辱,这种选择是矛盾且艰难的,有时也是反复的。作为元末士子高明的选择是出而复处,背后的痛苦抉择是很难想象的。出山还是归隐,钟鼎亦或山林,折冲庙堂之上还是闲处江湖之远,这主要取决于士子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当然也受那个时代政治气候的影响。

高明生活在元蒙黑暗统治下,在科举考试时废时兴的时代,他能顺利地中了举,成了进士,然后步入仕途,算是比较幸运的。当时官场黑暗,高明正直的性格难容于污浊的官场,反复思考后,最后决定退出官场。退隐后的他集中精力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琵琶记》则是其戏剧力作。借助蔡二郎赵贞女的故事表达自身对人生世事的思考:关注家庭问题、审视传统伦理、思考士子人生、抒露家国情怀……《琵琶记》中有高明的理想在,但它未必能完全承载高明的价值追求。作家往往会借助其塑造的人物来表达思想,因此,对《琵琶记》中蔡伯喈这个人物进行研究,我们便可寻绎乱世士子高明的生命历程与灵魂旅况。

出处间的犹豫不决,究其本质是士子自身价值取向的问题。“沉吟一和,怎离双亲膝下?且尽心甘脂,功名富贵,付之天也。”[3]5蔡伯喈面对荣华富贵却能淡然处之。在严父的逼迫下,在邻居张大公的劝说下,蔡伯喈进京赴考,最后得中状元。“科第之设,草泽王之起家,簪祓望之继世。”(《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条)[7]64中状元是多么荣光的事,“一士登甲第,九族光彩新。”(《送薛蔓应举》《王建诗集》卷四)剧中的蔡伯喈却不见亢奋。入赘相府,新婚伊始尚有窃喜,但很快便陷入对父母与妻子深深的思念和内疚中。常有即刻归隐的冲动,特别是连年的灾荒让蔡伯喈思念日胜,惶恐不安,如坐针毡。

二、家与国的兼顾

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在女子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年代,父母对儿子投注更多的爱,也抱有更殷切的期待。“凡人养子,最是十月怀耽苦,更三年劳役抱负。休言他受湿推干,万千劳事。真个千般爱惜,千般爱护。儿有些不安,父母忧惶无措。”[3]189“儿行几步,父母欢相顾,渐能言能出路。指望饮食羹汤,自朝及暮。悬悬望他,知他几度?为择良师,又怕孩儿愚鲁。略得他长俊,可便欢忻赏赐。”[3]189“儿在程途,又怕餐风宿露。求神问卜,把归期暗数。”[3]189父母给儿子是满满的爱。

儿子在科场上打拼,那些场屋胜出者离开家庭,走向官场时,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家和国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到底是顾家还是报国。士子的身心在家与国之间纠结怅惘。家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十年寒窗苦读的圣贤书中满是儒家思想,濡染日久,忠君报国之念也已经深入到士子的精神深处。家国情怀是士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祈向,由于人生处境、社会地位不同以及价值追求的差异,有的一心顾家,有的专心报国,有的家国兼顾。当然,也有一些人既不能顾家,也不能报国。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元代·无名氏《庞涓夜走马陵道·楔子》)这给读书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7]3这是对科举本质的一种揭示,科举让无数士子上了统治者的战车,从小家走向“大家”。“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0]8这是让热血忠心之士特别有感染力的话语。为了家国大事,许多士子们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他们为时代所记取,为后人所敬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1]250人世匆匆,岁月流年,一心忠君报国的士子们为天下事耗散了他们的青春和生命。

他们无法顾及小家,无从回报家人,难陪椿萱,难报三春晖,此乃人生莫大的憾事!“经世手,济时英,玉堂金马岂难登?要将莱彩欢亲意,且戴儒冠尽子情。”[3]5“还忧,松竹门幽,桑榆暮景,明年知他健否安否?”[3]6蔡伯喈辞试主要是因为对家的不舍——对高堂的牵挂和妻子的眷念。“但愿岁岁年年人长在,父母共夫妻相劝酬。”[3]7亦即“夫妻长厮守,父母愿长久。”[3]7“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亲共白头。”(李商隐《无题》)[12]345亲情是我们每一个血肉之躯难以割舍,相伴终生的情愫,蔡伯喈亦如此。“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幼而学,壮而行,虽望青云之万里”[3]5,“辞试”不管是暂时的不考试,还是永远与场屋告别,这其中感情注定是很复杂的。岁月催人老,年少须成名!“只恐时光,催人去也难留。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绶。”[3]6这曾是许多士子真实的心声,想来也曾是蔡伯喈真实的想法吧。然而,其情况特殊——父母年迈,夫妻新婚,且为独生子。因此,他不由得想:“入则孝,出则弟,怎离白发之双亲?到不如尽菽水之欢,甘齑盐之分。”[3]5蔡伯喈对求取功名似乎并无太大兴趣,父亲要求道:“论做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驰骤”[3]6。蔡伯喈却说:“听剖,真乐在田园,何必当今公与侯?”[3]6-7此外,在蔡伯喈身上还有一种文人普遍具有的特质——追求自适。“山青水绿还依旧,叹人生青春难又,惟有快活是良谋。”[3]7向往山水之乐烟霞之趣是乱世士子心灵世界的折射。

三、孝和忠的两难

出处、家国与忠孝之间是相通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既是出处选择的标准,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忠孝的两难。

蔡伯喈身上的隐士情结,离不开作者生活的时代——极端黑暗的元末社会。那个时代汉族士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高明心理的底色在《琵琶记》中有着很明显的体现。他们的身心在庙堂与高堂之间游弋徘徊。戏剧是时代的秘史,离不开作家的个性特征、生命体悟以及价值追求。高明的《琵琶记》中既有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也有对父母高堂的眷念之意,在忠孝之间蔡伯喈左右两难。有志之士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在科举之路上一路打拼,“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3]58数载寒窗下的苦读换来的是“一举成名天下知。”[3]59“看吾皇待贤恁隆,也不枉了十年窗下把书来攻。”[3]63“名传金殿换青袍,酒醉琼林志气豪。君看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3]63蔡伯喈场屋顺利,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入赘相府后,也曾有过短暂的喜悦,但很快就被日渐强烈的思乡之情所笼罩。当得知灾荒之年父母双亡,糟糠之妻经遭受受苦难时,蔡伯喈开始反思自身的选择是否明智,后悔当初不该赴试。“只为三不从生出这祸苗。”[3]209“只为君亲三不从,致令骨肉两成空。”[3]210

第三十七出《张大公扫墓遇使》云:“你不须提起蔡伯喈,说他每哏歹!……他中状元做官六七载,撇父母抛妻不采。”[3]214张大公之言代表社会舆论对蔡伯喈的谴责。“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这三不孝逆天罪大,空打醮枉修斋。”[3]215这是拿传统的孝道来考量蔡伯喈,指责其“三不孝”。“原来他也只是无奈,恁地好似鬼使神差。便是他当原在家辞赴选,他父母也不从他,这是三不从把他厮禁害。恁的呵,三不孝亦非其罪。”[3]215这是对蔡伯喈不孝的开脱,也是源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可怜衰絰拜坟茔,不作锦衣归故里。”[3]224“孩儿相误,为功名相误了父母。都是孩儿不得归乡故,怎便归到黄土?”[3]224这是蔡伯喈的忏悔,也是作家的思考。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士子为了稻粱之谋,实现人生理想,离开故土亲人,服务于朝廷,这样就很难侍奉椿萱,陪伴高堂。有人身在庙堂,心在高堂,或者干脆告别廊庙,退处江湖。当然也有一些士子采取折中的办法,人生的一段时光尽忠,另一段时光行孝,力求在忠孝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举时代,很多封建士子如同《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一般,在入世与出尘、顾家与报国、忠君与尽孝之间纠结犹豫。高明在《琵琶记》中深刻形象地写出士子精神世界的惆怅与迷茫,这增加了文本的内涵,引发了更多的人生思考。他们除了出处、家国、忠孝间的矛盾外,还面临着人情与天理,生前事与身后名之间的矛盾以及身心冲突死生悖论。被誉为“第七才子书”的《琵琶记》,它除了杰出的语言成就外,还有发人深思的深广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俊勇疏证.《南词叙录》疏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2][日本]青木正儿著,隋树森译.中国文学概说[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3][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林寒、王季选注.于谦诗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

[6][三国]诸葛亮著,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 [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五代]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唐]杜甫著,[清]錢谦益笺注.钱注杜诗(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二册)诸葛亮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0]良石主编.毛泽东诗词赏析[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11][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唐]李商隐著,[清]冯浩笺注,蒋凡标点.玉谿生诗集笺注(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元]高明著,胡雪冈、张宪文辑校.高则诚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琵琶记高明家国
Propagation of surface magnetoplasmon polaritons in a symmetric waveguide with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家国两相依
爸爸的“高明”之处
Study on the Perturb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Channel Laser Propagation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浅论朱元璋与《琵琶记》的关系
论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性
略谈“家国情怀”
去南戏博物馆看《琵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