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光货壶艺的文化元素

2020-12-08徐顺伟

江苏陶瓷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承

徐顺伟

摘  要  紫砂壺大类品种中,以几何形体造型的光货,在历代生产的品种和数量上成为主流、主导品种,其艺术形式质朴简约,文化包容多元多维,赏用兼优的特质功能卓著,形成了独具风韵的艺术魅力,彰显了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本文就光货壶艺的文化元素、作品中的表现以及创作“吉祥如意壶”中造型与装饰的设计构思等,在艺术和文化层面上进行阐述。

关键词  紫砂光货;吉祥如意壶;造型装饰;传承

紫砂壶是陶都宜兴传统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品种,从历代传承发展轨迹中,已形成了几何形体类的光货(光器)、自然形体类的花货(花器)、瓤线等分规整的筋瓤货(筋纹器)三大主流品种。其中,光货壶是历代数量最多的主导品种,在传承创新中历代壶人、壶艺、壶文化交融共进,谱写出时代脉动中美轮美奂的紫砂华章,现对紫砂光货壶艺的文化元素作一简要论述。

1  传统文化在壶艺中的表现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文明的光环照耀着中华文明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宜兴紫砂壶是随着茶文化勃兴而应运而生的,简言之,壶为茶而生,茶为壶所用。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即民俗文化元素在紫砂壶造型、装饰及品种中的运用和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紫砂光货壶成为历代数量最多的一大品种,是立根于它的造型艺术,其造型设计法则以几何形体取胜,用不同的点、线、面构成壶的形制,延伸到具体品种,主要有圆形与方形两大类。圆形类有球形、高圆形、墩圆形、扁圆形、锥形、斗笠形、圆月形、半月形、瓦当形等;方形类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覆斗形等,可谓“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变化万千。同时,在盖、滴、把附件的设计上,根据壶体造型点、线、面构成的形制,贴切地设计出与主体相契合对应的附件,展示作品整体形象的视觉美,因而,光货造型艺术在创作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先导作用。

光货壶造型艺术及表现的紫砂语言通常用一个主题定位,历史上大多以陶刻书画装饰为主,如诗文短句、人生隽语、吉祥图纹、山水田园等。寄情、寓意以表制壶人心迹,现今随着国运昌隆,紫砂文化的发展,制壶人在壶上表现的艺术形式更趋于适应新时代壶人、茶人赏壶习俗的多元和多维。但有一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依然是紫砂造型艺术中不变的选择,唯有此才能使紫砂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赏用之器、文化之物。

2  “吉祥如意壶”的文化审美

从紫砂壶发展的大概念和范畴中,可清晰地解读到壶艺文化的积淀,壶文化又推动和引领紫砂艺术的发展,前者是物质层面,而后者则是精神层面,两者相生共融,日月同归。创作是制壶人通过从艺以来的实践磨励,接触世间万象和生活积累,从传承中创新,从创新中感知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吉祥如意壶”(见图1)在设计定位上,就充分体现对社会生活的美好追求,去诠释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又在壶艺不断传承中显示演进的活力。

“吉祥如意壶”为全手工制作,壶身造型呈略扁圆球形,圆拱形嵌盖与壶身球形弧面合拍,盖顶镶接钮形壶滴,与壶口准缝相配,圈形把。为体现“吉祥如意”的文化审美和艺术情趣,壶嘴用捏塑技法塑成绵羊“羊首”,呈昂首远眺之状,一对粗犷的“羊角”向内捲曲,捏塑形式表现简约,简约中又不乏具象感。为增强整体效果,借助光货壶身正、背面球形空白面,勾勒出似阴刻线条组成的对称“羊”字图纹,这样从“羊首”到壶腹前后呼应、连成整体,吉祥如意的文化元素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使作品既展示莹洁圆湛的光货特质,又赋予与主题相契、简约不凡的装饰效果。古代汉字中,“羊”通“祥”,古器物铭文“吉祥”多作“吉羊”,至今约定俗成。此壶选用紫砂原矿泥料成型,经高温成陶后通高8.2 cm,嘴、把间长15 cm,容量320 cc。色泽呈青中泛紫黄,肌理质感自然天成。

另一件全手工“六方茄段壶”(见图2)选用原矿黄金段泥成型,其造型特点最能体现光货壶类点、线、面的结合,壶身下宽向上偏窄的茄段,口沿宽大,盖滴为结蒂压盖,两弯四方嘴,带“飞”的四方圈把,其中六方等分块面的拼接与六方壶盖间凸线的延展似行云流水,上下呼应。作品形制规整严密,金黄色泽高贵典雅,赏用兼优,引发人们对田园生活情趣的向往。

3  结  语

紫砂壶以千姿百态的造型、优美典雅的装饰、赏用兼具的功能,独秀于中华传统工艺之林。它的传承与创新生生不息、历久弥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艺与技的融合,文化元素与设计理念的贯通。进入新时代,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进下,作为紫砂从业者必须要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作出更多既不失传统,又具时代风貌的紫砂茶器,为宜兴紫砂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锦上添花,让这朵传统工艺的奇葩开得更加娇艳。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