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乡村的领路人

2020-12-08于报生于海

时代报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王生盘龙粮仓

于报生 于海

或孤独,或沉默,大山深处的中国乡村大都是这个模样吧。

藏在太行山里的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就是这样,千百年来在孤独中历经着沧桑,在沉默中期待着被唤醒。

心系乡土,报效桑梓,又终归是有血性、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本性。

58岁,本应是气定神闲、享受生活的年纪,然而,一个出生在修建红旗渠炮声中的孩子,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年近花甲且行走不便的独臂硬汉,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毅然回乡,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任。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总有一种情怀,让人泪流;总有一种胆识,叫人钦佩。“独臂村支书”王生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也因此先后荣获“河南省十大扶贫人物”“安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优秀农民基层干部”等荣誉称号。

王生有,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精神长在了他的骨头里!

盘山“天路”打开了山门

红旗渠畔的盘龙山村如今成为网红,山村的嬗变谱写着新时代红旗渠的故事。国庆前夕,我约上农民作家白青年慕名前往。

“慢点慢点,这里拍一张!”车停在盘龙山天路的拐弯处,同行的白青年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放眼望去,远处的红叶绿枝在随风尽情地摇曳,近处的蝴蝶在带着露珠的小黄花上翩翩起舞……我站在海拔1300米高的太行山巅,迎着刚硬的山风,俯瞰这条镶嵌在悬崖绝壁上的山路,心里暗暗在想:都说王生有是硬汉,看来还真不是吹的!

盘龙山村位于林州市任村镇西部深山区,建村时间可追溯到清顺治五年(1648),是任村杓铺一常姓农户,为方便种地而举家迁此,多少年来繁衍生息,遂成村落。因地处层峦叠嶂、势如盘龙的山上,便取名叫“盘龙山村”。又因村南村北有红沙石环抱,村庄又建在山顶上,故当地人也称该村“沙裹垴”。

王生有的大哥王自有,在盘龙山村当了50多年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修路、绿化、种药材,力图摘掉贫穷的帽子。2013年6月,为硬化东垴自然村的道路,王自有突发心肌梗死,壮志未酬,倒在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王自有走了,带着太多的遗憾、牵挂和不舍。而孤独的山村仍在孤独着……

生活还要继续,道路还要延伸,事业还要传承。“难时思良将”,于是,盘龙山村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王生有——王自有的三弟,一致要求他回村来挑这副担子。

王生有,1958年出生,年轻时参军入伍,复员后落户到林州市姚村镇井湾村。他多年来经营货运业务,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家中两儿一女都已成家,子孙满堂,生活幸福安逸。

听说要让他回山上老家当村干部,王生有的老伴儿、儿女齐声反对:咱不缺吃穿、不缺钱花,出来都几十年了,到底图个啥啊?快六十岁的人啦,来回折腾,你的身体也顶不住啊!

何况,王生有跑运输,2004年曾遭遇一场严重的车祸,不幸失去了右臂,右腿也严重残疾,走路很不方便。

王生有一开始也很矛盾,但面对镇党委的恳请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想想大哥未竟的事业和不能暝目的遗愿,思虑再三,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说服了家人。

“咱是一名党员,盘龙山是咱的根,做人不能光顾自己的小家。大哥没干成的事咱得干成!”王生有接过了大哥的重担,决心把乡村建设进行到底,以此告慰大哥的在天之灵。

天高云淡,风清气爽。2013年10月,王生有风尘仆仆,走马上任。从此,王生有,便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唤醒乡村的领路人。

决心好下,实施却难。

硬化道路和老百姓的拆迁补偿需要一大笔资金,村里几乎没有一分钱,怎么办?

“这钱我来出,我答应过大哥,就一定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王生有的二哥王金有说的话穿云裂石,一字千钧,给王生有吃了一颗定心丸。王金有在焦作市从事建筑业和房地产多年,没少为家乡建设出力,为硬化通往东垴自然村的道路,保护村口的古树白皮松,再次慷慨解囊,捐款85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盘龙山地势偏僻,山高村远。要想打开山门,通往外界,就必須打通盘龙山至阳耳庄的主干道,这条道路总长5公里,就有3公里在悬崖峭壁上,弯多路陡,常有落石,以致好多人不敢开车上山。如果这条“天路”修不好,沉默的山村无疑还会继续沉默下去。

王生有的脾气像太行山的红沙石,又硬又犟。他说,老一辈能在那个年代修成红旗渠,我就不信我们现在修不好这条路!

他跑前跑后,带领村民就地取材,利用扩路时开采的大石块,修建防护墩,还在路边植上了风景树,设立了标志牌,并且建设了几处观景台,工程总投资40多万元,至今还有17万元没有还上,那是他以自己市区的一套房子作抵押贷的款。别人总是说,有了困难找群众,而王生有呢,即使困难再大,也自己硬扛着,更不愿给老百姓增加负担。

“唯有英雄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豪迈的诗句刻在了红沙石上,大红的“天路”二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王生有站在巨石旁,风趣地对我们说:“盘山路坡陡弯急,开车上山司机们都得小心翼翼,每次回盘龙山,老伴总是担心。每次早出晚归,老伴多次问我出去干什么,我说要账。后来不忍心一直瞒着她,就告诉她在盘龙山路上施工。她赌气一个月没有和我说话,但饭还是叫我吃的。”我们都禁不住笑了。王生有,这个铁骨铮铮的太行汉子,显现出了他幽默的另一面。

山路弯弯,“天路”犹如一条长龙盘绕在太行山间。充满传奇色彩的驸马庄园——阳耳庄村,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八路军129师秘密粮仓——盘龙山村,有着美丽传说的娘娘家乡——皇后村,三个古村落像三颗宝珠,串连在“天路”这条项链上,于是,这里的古村、古庙、古迹便灵动起来。

“现在村里的路通了,进出村方便多了,还有专门的公交车直达,这样的好日子搁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啊!”81岁的退伍军人刘拴明坐在路边,指着新修的水泥路,两眼噙满了幸福的泪花。

山门开了,山民笑了……

白皮老松守望新家园

驱车行至盘龙山村的村口,挺立在眼前的那棵白皮松树,与秋风亲昵着,发出了欢悦的沙沙声,她是盘龙山的“迎客松”。

这是一棵不一般的白皮松。查阅林州的古树名木档案,林州树龄300年以上的白皮松只有5棵。该树树高接近10米,树围超过2.1米,树冠如盖,佑民如亲。

“这树,就是我们村的标志,是我们盘龙山的保护神。”退休教师张周林站在树阴下诉说着村与树剪不断的情丝。

村民有村民的行事方式,白皮松早已被盘龙山村民奉若神明,他们为白皮松填土筑台,修建了石台阶和围栏,竖起了景观石。逢年过节,村民们会给老树挽上红丝带,表达敬意。

老树的神奇果真不是空穴来风。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老树的种种神奇:祖祖辈辈,小山村平安祥和,托的就是老树的福,老树护佑苍生,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老树宽厚仁慈,浑身是宝,福泽百姓,松籽能吃能榨油,松果能治哮喘和慢性气管炎,龟裂的白色树皮更神奇,是治疗牛皮癣的上等药材。灾荒年间,老树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百姓;抗战期间,小鬼子扫荡盘龙山,也是神树布下了迷魂阵,小鬼子拿着军用地图,汉奸带路,愣是没找到盘龙山村,气急败坏地沿途焚烧了几处民房之后灰溜溜地走了,八路军的几十万斤军粮则安然无恙。

白皮松树见证着小山村的沧桑历史,也见证着小山村昔日的孤独:墙角的杂草还在疯长,倾圮的院墙,空空荡荡的院子……人们早就出山了,老屋子好像还没有收到信息,用残余的气力在独自坚守,它们或许还在痴心地等待着主人的归来。该村在册人口有200多人,但常住人口实际不足70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留下的大都是年老体弱者。”盘龙山村主任王增喜说。

“老人出不去,青年不想回,原因何在?”打开山门后,王生有又在沉思。

王生有是个活力四射的人,他想要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他要让盘龙山村改头换面,成为一条活生生的龙。

王生有把自己的设想和驻村第一书记及村党支部一班人商量。他们把房屋、文化、自然等种种元素,重新酝酿、组装、黏合,一个兼顾宜居生态、设施配套、产业发展及文脉延续的乡村发展蓝图呼之欲出。

党支部组织村民在白皮松树下开会。

大家想不想把日子过好?想!街上的石头蛋子粪堆要不要清理?要!美丽乡村改造项目好不好?好!改造到你家门口还挡不挡了?不挡了!

村民们心里明镜似的:神树下的承诺马虎不得。

王生有心里更明白:铁板上钉钉子,君子一诺千金,答应了就一定要兑现!

王生有自筹资金10万元,拆除村口废弃猪圈20余个,建成了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争取国家危房改造项目,村里20户人家每户领到了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补贴资金,同时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和民房外墙面改造。

2018年4月11日上午,盘龙山巅,日暖风轻,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开工仪式隆重举行,现场彩旗飘展,热闹非凡。该项目向上争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0万元,王生有的二哥王金有又捐助资金100余万元,这是盘龙山村有史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工程。共有22个子项目,设计有观光水系2000余平方米,绿化5000余平方米,停车场2个,观光平台10余个,水冲式标准化厕所1个,300立方米蓄水池5个,登山台阶3000余米,观光步道5000余米,农村特色路灯20余盏。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王生有带领村民,在盘龙山这张白纸上,写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图。

今日的盘龙山:观光水系波光粼粼,苍松绿草相互映衬,赏景平台一览风光,登山台阶步步高升,观光步道蜿蜒起伏……最让人高兴的是,盘龙山村在2019年6月被住建部等六部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国乡村自有中国乡村的样子,那棵具有图腾意义的白皮松,因了中国乡村的召唤而老树新芽、枝繁叶茂,焕发了青春。整个盘龙山村在短短几年中也凤凰涅槃,旧貌变新颜!

红色记忆唤醒了乡魂

白皮松在盘龙山高耸入云,不过现在有了比白皮松树更高的存在,那就是飘扬在“红色粮仓”展馆上鲜艳的国旗。

走进“红色粮仓”纪念馆,我们看到了展墙上有这样一段表述:盘龙藏粮,功于抗战,光照岁月。抗日战争时期,盘龙山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秘密收藏点。村民深明大义、不计报酬、自觉支持抗战,腾出房舍以供藏粮之需,虽藏粮过万,村民却忍饥挨饿,从不动一粒粮、一寸棉,用智慧和生命守护着“粮山”,还协助照顾伤员,为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人们亲切地称这里为“红色粮仓”。

“红色粮仓”,是盘龙山拥有的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

王生有说:“一直以来,有许多人来寻迹八路军的藏粮,其实当时的粮仓就是家家户户的阁楼。”阁楼犹在,仔细查看,不难看出被压得高低不平的木楼板和大梁因承载过重,被压弯用木桩顶过的痕迹。

普通的木桩,犹如擎天柱,顶住了艰难岁月,挺立在军民心中!

面对沉寂多年的历史封尘,王生有聚聚眼神,用他特有的方式,举起左臂,攥紧拳头:要让党旗永远飘扬在盘龙山上!

他带领人走进各家各户:76岁的张新民献出了珍藏多年的“粮仓封条”;听被八路军发展为党员的张吉其、张天录等人讲述当年往事,查看粮仓原貌,挖掘当年证物……還请来了党史专家查阅资料、入村考证。

“在帮扶单位林州市纪委监委和任村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们筹资建设了这个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红色粮仓展览区,以实物、图片和历史资料,复原了当时存粮的场景,真实再现了那段军民互助、齐心抗战的历史。”王生有侃侃而谈,眼中流露出睿智的光芒。

为了讲好“红色粮仓”的故事,时任盘龙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政可是下了大功夫。他查阅历史资料,询问村里老人,自己编写讲解词并亲自担当讲解。他边走边指着图片介绍说:1940年春,八路军129师和林北县政府决定将收购的粮食、缴纳的公粮和其他物资等放置于盘龙山村,这里因此成为129师的秘密粮仓,前后共计为八路军存放谷物大约50万斤,食盐5万斤,黑豆10万斤,还有大量棉花、皮革等物资。同时设战地医院收治伤员、山上山洞被用来储藏枪支弹药。村民们自觉站岗放哨,救护伤病员,浆洗衣服,套驴碾粮以供部队食用。

红色粮仓展馆、秘密会议室、首长居住地旧址、战地医院旧址、藏粮洞、藏粮房;石街、石院、石头墙;石碾、石磨、石头圈;旧桌、旧凳、旧箱柜;一件物品又一件物品、一个院落又一个院落,各自以最原始的功能恢复着当年的记忆,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在村委会大院里,90多岁的王修交老人,颤巍巍地正在为来宾动情地讲述着当年作为儿童团员帮助八路军和民兵巡逻看护粮仓的故事;林州市燕园商学院俱乐部“学红色文化、庆中秋佳节、贺盛世中华、做有为青年”主题学习活动正在这里举行,会员们为村里65岁以上老人送上现场手工制作的月饼,端上热气腾腾的大米饭烩菜。参观完“红色粮仓”展馆后,他们集中在展馆前合唱起了《歌唱祖国》,嘹亮的歌声在绿树掩映的盘龙山回荡……

一段历史,一串血与火的传奇故事。镇里、市里、省内、省外,前来参观考察、接受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党员、干部、师生、游客,一批接着一批,络绎不绝。盘龙山,成了闻名遐迩的红色教育基地。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家家户户的房顶上迎风飘扬。不屈的“乡魂”,奋进的“乡魂”,流淌着红色血液的盘龙山,焕发出了更加灿烂的荣光。

椒香飘出了太行山

“全体村民注意了,今天下午咱合作社要收购鲜花椒,把叶儿拣干净,价钱不低啊!”晌午刚过,山村的大喇叭声沿着大街小巷飘响。

听到广播,村里人就开始忙活起来。花椒送到合作社,再也不愁卖花椒了。对于村民来说,这可是多年来他们想也想不到的大好事。

谁又知道,为成立这个合作社,王生有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盘龙山村是省级贫困村,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常让王生有眉头攒成大疙瘩。

不干则罢,干就要干出点动静来。王生有天生一股犟劲,九头犍牛也拉不回来。他说:“做生意没啥诀窍,诚信、踏实是根本,扶贫路上,咱不能丢下一个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盘龙山出产的大红袍花椒,个大味浓颜色红,央视主持人海霞在“河南十大年度扶贫人物主题晚会”上用浓重的河南话说:“要买花椒一定要买河南盘龙山的十里香大红袍。”

十里香,大红袍,就是要叫它又红又香。2017年,王生有紧紧抓住这个突破口,一锤定音:“家有余粮吃穿不慌。一个村和一个家庭一样,没有钱啥也不好办,壮大集体经济是重点。”

他担任法人,建成了盘龙山村农林牧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富大家一起富。

为了顺利起步,他又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30万元,用于合作社前期周转资金。合作社按照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统一包装、销售,当年就实现了开门红。用合作社的盈利为贫困户每户发放了3000元,还为其他村的15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了1200元。2018年春节,合作社拿出近4万元,为全村每户发放了50斤大米、10斤油。2019年重阳节为全村70岁老人每人发放一袋大米、一桶油。

听到村里收花椒的喇叭声后,村民们车推肩扛来到村委会大院。村干部老张负责称重,驻村第一书记则忙着给老乡们计重、开票、点钱。村民们心里的高兴劲,掩饰不住都写在了脸上。

合作社还成功申请了“大红袍花椒”外包装设计专利,注册了商标,开设了淘宝网店,采取线上和线下同时销售。除了销售花椒,合作社还把村民的粉条、小米、黑豆、黄豆、核桃、中药材收购过来,随着花椒一同销售,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合作社每年也有10余万元的盈利。

“2019年,俺家卖花椒500余斤、黄芩700余斤,收核桃200余斤,共收入3万多元。今年我又买了花椒烘干机,雇了好几个工人,办了个小工厂,计划翻盖房子、发展农家乐。”76岁的村民张伟德双手比划着,仿佛钱已装进了口袋。

又到花椒成熟季节。一颗颗花椒像一盏盏小灯笼簇拥在枝头,连绵的花椒树织成了太行山上一片片特有的云锦彩霞。浓郁的花椒味儿弥漫在整个山野,香得自然,香得透亮。前来盘龙山采风的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陈才生感慨地说:“闻一闻,这就是太行山区老百姓丰收的味道。”

醒来的乡村路更宽

盘龙山醒了:村庄美了,收入多了,人气旺了。但王生有并没有满足,他最爱唱的还是那首林州市歌:“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边放……”

在王生有眼里,盘龙山有着许许多多的宝藏。盘龙山的资源很丰富,关键在于去发现、去挖掘、去开发。盘龙山具有天然优势,完全能走出和过去、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子来。他要让乡村换个方式生长,他要让盘龙山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王生有在对盘龙山未来发展的谋划中,列出了三个提纲:红色文化是宝,绿色生态是金,产业发展是路。

要让红色阵地更红,以“红色粮仓”为引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打造出影响,塑造出品牌,让更多人实地体验红色基地,感受到红色精神的魅力。

要让生态阵地更美,以绿色资源为优势,以山区风光为特色,以白皮松、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为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打造特色民宿,建设写生基地,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式的盘龙山旅游服务。

要让产业阵地更兴,以大紅袍花椒、中药材及其他农副产品为主产,扩大花椒树下养殖万只土鸡场规模,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让集体合作社规模壮大起来。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残缺的身驱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高耸的山峰不能阻挡追梦的决心。

在挂满奖牌的会议室,王生有展望着未来的山村梦想。从他那明亮的眼神里,让我们看到了似是有一种有坚定信念的光在里面流动,这便是人们经常形容的那种自信的力量吧!

我们与王生有谈兴正浓,忽听室外响起清清爽爽的秋雨声。

雨润山乡,细雨中的盘龙山,抖擞精神,颜面清朗;风吹岭动,挺拔的白皮松树,摇曳枝条,松针欢笑;寒露时节,“粮仓”上的红旗,经霜耐寒,愈加鲜艳;山下的红旗渠,蜿蜒曲折,流向远方……

哦!盘龙山依旧叫盘龙山,但这是一个已经进入精神幸福时代的太行山村、中国乡村。

猜你喜欢

王生盘龙粮仓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家乡的盘龙山
最美的粮仓
每个伤口,都有它的原创(外一首)
粮仓
天下粮仓仓源的地方
遥远的盘龙塘
抉择
从语义空缺角度分析网络玄幻小说《盘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