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石集?无嫉妒之心者》人物探讨

2020-12-08田英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人物形象

摘  要:日本说话集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蕴含佛理,有着教化世人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取材广泛,又在民间流传,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世俗人情。本文选取了《沙石集》中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通过其中的人物描写分析古代人如何看待“嫉妒”以及当时社会大众对个人的要求,尤其是大众对理想女性的道德要求。

关键词:沙石集;人物形象;嫉妬;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田英(1993.9-),女,四川省广安市人,汉族,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02

说话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广义上来说,说话是包含神话、传说、童话在内的小故事,说话文学则以这样的神话、传说、童话为素材,赋予其一定的文学性内容和形式使之成为文学作品。狭义来讲,说话主要是指平安时代起到室町时代之间所编纂而成的《日本灵异记》《今昔物语》《十训抄》《古今著闻集》等“说话集”。

说话集原本被划在物语文学这一类别之下,近代才被划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别。篇幅短、说教性质明显。既能展现出大众的偏好、信仰、智慧,也能从中窥见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民情,是后世研究的绝佳素材。

在《日本灵异记》《今昔物语》的盛名掩映之下,《沙石集》研究略有逊色,本文就《沙石集》中一篇展开讨论。

一、《沙石集》的介绍

《沙石集》成书于镰仓中期,是由夹杂假名的汉字书写而成的佛教说话集。共十卷,收录说话约150则。普遍认为是由无住道晓编纂。1279年动笔,1283年成书,其后不断追加补录,并在不同阶段各有流传,故而版本众多。《沙石集》之名,取的是“沙里淘金,石中引玉”之意,隐喻从凡尘俗世中探寻佛教真谛。在古代中国、日本、印度等各国寻找题材,辅之以编者个人游历经验,内容丰富,囊括多国百姓生活和世情,极大影响了后世狂言、落语。

二、编者简介

无住道晓(1226年 -1312年 ),镰仓时代后期的僧人。字道晓。18岁于常陆国法隆寺出家,之后创建尾张国长母寺并长居于此,80岁隐居在寺内的桃尾轩。被誉为话艺之祖。著有《沙石集》《妻镜》《杂谈集》等等。《沙石集》是其54岁是动笔,历经数年完成5卷,余生不断增添,终成10卷。

三、《无嫉妒之心者》

《无嫉妒之心者》是《沙石集》第9卷开头的故事。十分简洁,出场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易懂。

(一)故事梗概

外出工作的丈夫恋上当地艺妓,欲携妓归家,派人让妻子自行离去。妻子顺从,不仅毫无怨言,反而在离家之前打点好家中一切吃穿用度,以便丈夫和艺妓归来可舒适生活。艺妓被妻子的德行感动,最终劝诫丈夫迎回妻子,三人和睦友爱地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故事带有几分在哪听过读过的熟悉感,在中国封建社会多如恒河沙数。放在日本的社会背景下也没有丝毫违和,不禁要问一句难道这是封建时代的家庭理想状态吗?

(二)女性人物

在这个小短文中登场的女性只有妻子和艺妓两位。

对妻子的表情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少しも恨みたる気色なくて”,强调的是从妻子表情上看不出来任何负面的情绪。现在的任何研究结果都不一定是故事中妻子的真实情绪,仅从常识推测,妻子的表情可以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无恨可表,对丈夫没有感情因而完全不在意丈夫的行为;②恨而不表,不愿意向旁人展现出嫉妒的一面;③恨而不知如何表,作为一个被教育端庄贤淑的女性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些情绪。

从现代的常识来讲,这几种可能性都难以被看作是幸福的:要么是没有感情的婚姻,要么是对自己真实感情的压抑。

接下来是对妻子行为的描述。“万ありつかはしく用意して、わが身ばかり出で給 ひぬ”——为家中准备万全,只身而出。无论心情如何,妻子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在笔者看来这也似乎是她唯一的选择。如上所述,如果妻子对丈夫没有留恋,她选择离开家才会心境平和。且即便她余情未了,也没有违逆丈夫决定的能力甚至没有想要违抗的意识。

寥寥几笔一位心地善良、柔弱可欺被命运左右的女子便跃然纸上。

在艺妓的劝说下,丈夫最终决定迎回妻子,而此刻妻子起初全無回音,多次劝说之下,选择回归。在妻子的全无回音里,我看到了一丝反抗,她正是用不回复来表达了内心无过错而被撵出家门的不满:“妾虽身如浮萍无可依,也非万般皆由人”。无论处在什么境遇之下,她并没有完全放弃她的自尊心。

另一位女子,那名艺妓,“おほきに恐れて”“おびただしく誓状しければ”,她惶恐不安,劝慰妻子回家为表达诚意而多次起誓。她的惶恐,有被妻子大度和德行感动,恐怕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审视、对悠悠众口的畏惧吧。艺妓给丈夫提了很多建议,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迎回妻子,不得不说是一个比较正面的人物形象。出身卑微,寄人篱下却也善意体贴。

这两位女子都如篇名一样是“没有嫉妒之心”的人。想来,这样的女性形象便是当时社会比较推崇颂扬的了。即便丈夫另有新欢也要毫无怨言的接受,用爱和善意去包容,为生活谋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女性的牺牲和忍耐是完美结局的前提。

(三)男性人物

本篇登场的人物中,因所处时代而被推断为男性的传话“使者”,仅为传递信息,不作讨论。除此之外的男性只有被称作“殿上人”的丈夫,他去地方出差邂逅艺妓并将其带回家,撵妻出门。情节虽然简单,却不难看出他喜新厌旧,无情无义。最后他迎回妻子,也是因为艺妓多番劝解,难以拒绝。对妻子的几分怀念是因艺妓劝说而起,不是发自肺腑的敬重爱护,更绝非自己良心发现,想要弥补。迎回妻子这一行为是被动的。

其次笔者注意到,丈夫两次派遣使者。第一次是携美还家之前,遣人告知其妻,要求妻子离家。此时他薄情而毫不犹豫地向妻子下达了命令,不需要给她解释,甚至不希望回家时再见到她。第二次派人是听从艺妓规劝,欲请回妻子。这一次他派头十足,仅仅是拗不过美人三番五次的乞求,既看不到他赶走发妻半分后悔,也感受不到他真心相迎的半分诚意,更像是一场敷衍。

对这位“殿上人”的描写比较负面,但这种程度远远够不上批判,故事最后他拥有了坐享齐人之福的美好结局。

(四)编者与大众态度及其原因

从语言行为的描写来看,两位女性角色都是正面的、应当褒奖的,整篇故事中这一态度十分鲜明。只是,两位女性角色是理想的、值得称道的也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服从丈夫的决定,为家庭和睦而牺牲。即便丈夫的行为不是良人所为,社会却不会追究他。可以说这是当时的社会常态吧。

编者生活在镰仓时代,彼时武家政权,男性主导,社会地位崇高。况且从文学作品来看,日本社会古来就对男子的女性关系较为宽容。文中对丈夫的行为的宽容也便是源于此。

编者幼年接受佛教文化,对禅宗知之甚详。著作中自然嵌入劝善惩恶的思想,展示了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其中也描写了不少颇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例如本篇中,丈夫接妻子回家,妻子没有急于回应而是无声控诉。这一情绪表达颠覆她柔弱顺从的形象,反而令人耳目一新,让整个人物更加饱满。这些细节之处不落俗套赋予了作品更高的文学价值。

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都将“嫉妒”视为恶,现在也依旧如此。时代变迁,我们追求自由,渴望随心表达自己的感情。嫉妒本身不是恶,要警戒被这种感情操控为祸他人损害自身。

四、总结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无嫉妒之心者》的一些个人看法。《沙石集》内容丰富、故事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也有不少跳出时代局限的佳话。故以此一篇定全书格局要义是不明智的。佛家文化影响之下而成书的说话集,多蕴含扬善止恶思想,其中对于善恶的评判标准也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正如《无嫉妒之心者》中对女子德行的要求所体现的,武家政权时代女性的顺从是一种被推崇的善,既要看到它的时代局限也要看到对真善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龙妹.日本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51-67页.

[2]靳丽萍.“东方式嫉妒”质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20卷第4期.

[3]卢明方.关于《砂石集》女性观的考察-以作者的编纂意图为中心.艺术研究.

[4]于永妍.日本古典文学欣赏的传统文化视角探析.岱宗学刊:2010年第14卷第1期.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