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丘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现状与建议

2020-12-08

新农民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核心区种粮农技

张 永

(沈丘县农业农村局种子技术服务站,河南 沈丘 466300)

1 沈丘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现状

1.1 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进展情况

一是耕地保护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通过盘活集体土地,耕地保有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13.8万亩以上,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惠农支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严格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 政策;切实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73.1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4.3%;旱涝保收田46.63万亩,占41%,节水灌溉面积2.4万亩。夏粮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1.2 高中低产田的分布情况及所占比例

目前,沈丘县113.8万亩耕地中,粮食高产田89.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8.8%,中低产田2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6%,低产田主要分布在沿沙河泉河两岸低洼易涝区,约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8%。

1.3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据调查,沈丘县县乡两级农技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农技人才短缺,后备队伍不足,上下业务衔接不畅等问题。农技站于2005年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被撤销,只有少部分人员留在了新成立的农业服务中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技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2014年,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县在白集、卞路口、新安集等12个乡镇新建12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整合县乡农技、农机专业技术人员122人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为今后农技人员在基层更好的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2 沈丘县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地理气候复杂

沈丘县降雨多集中在6~8月,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旱少雨(雪)。境内有沙颖河和汾泉河两大水系,沿河部分地区地势低洼,且承担着上游来水疏导任务,易形成水旱灾害。低洼易涝地区主要集中在泉河沿岸,秋粮生产长期低而不稳。

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灾害能力不强

一是除害兴利工程数量不多、分布不均,标准和利用率偏低,大部分耕地做不到旱能浇、涝能排。二是农业生态环境较差。农田树木少、防护率低,农田小气候得不到有效的调整和改善,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2.3 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种粮每亩年均收益不足千元,与从事其他产业比较效益差距逐步扩大,大部分农民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造成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近年来农资价格涨幅过大,直接吞噬了种粮农户从粮食直补、粮价上涨中得到的实惠。农业属于财政补贴性弱势产业,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小,我县“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现状,使基层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2.4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

一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效益明显、可持续性强的特色产业,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多以传统的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二是缺乏良种繁育基地,不能满足全县粮食生产对种子的需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低,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400万亩次,年损失粮食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少,“科技兴粮”没有真正实现;三是部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种粮凭主观经验,耕作粗放,施肥不尽合理,病虫草害防治不科学等,阻碍了农业增产增效;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尤其是秋粮生产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70%,薯类生产机械化处于空白。

3 关于推进沈丘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3.1 落实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争取国家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组织和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2 保护基本农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继续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二是增加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有效提高现有农田的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三是采取土地整理、流转等方式,努力实现耕地集中连片,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和集约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3 加大农业投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收益

一是全力争取农业政策扶持。抓住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按照项目规划,做好向上级的对口沟通汇报工作,争取将尚无投资渠道的项目纳入投资预算,争取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等;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按照我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要求,积极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管并重。三是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3.4 实施“科技兴农”,增强粮食生产支撑能力

一是深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二是依靠科技创新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着力发挥农技推广区域站的功能,提高农业实用先进技术的入户率和应用率;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在政策上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倾斜,以稳定、补充和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建立研究、推广、收益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我县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核心区种粮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山西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4.8亿元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