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说征信

2020-12-07

理财·市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个人信用黑名单受访者

作为个人信用情况的“经济身份证”,个人征信的应用范围已经十分广泛。

融360维度近期公布的《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显示,对于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央行个人信用报告,受访者的满意度为36.28%;而在征信知识普及方面,仅有10.7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个人征信。

个人征信的应用范围广泛

以央行征信为例,2019年个人征信系统累计查询量24亿次,日均查询量657万次。在使用场景上,根据央行对2020年第二季度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原因分类统计,42.6%的查询用于贷前审批,52.6%用于贷后管理,4.8%用于担保资格审查等其他目的。

事实上,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信贷领域。

融360维度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表示,在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情况下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超两成受访者表示,在出境签证、工作入职情况下查询过;还有5.68%的受访者表示,在相亲或结婚情况下,查询过对方的个人信用报告。

1/4的受访者表示从不查征信

尽管使用场景广泛,生活中仍有许多人未曾主动查询或运用征信报告。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25.2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

实际上,央行征信中心每年提供两次个人信用报告免费查询服务,定期查询有助于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同时避免一些意外事件导致自身信用受损而不自知。

超三成受访者遭遇征信违规查询

有人没有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有人却在不知情或被诱导情况下,被动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在融360维度的调查中,超三成受访者表示有过此经历。

需要注意的是,若一段时间内,征信记录被查询次数过多,存在的负面影响越大,俗称“征信花掉了”,会对申请银行信贷等行为产生影响。

而一旦不小心授权第三方机构对个人征信进行查询,用户的隐私就相当于在“裸奔”,个人重要信息一览无余。

一般来说,央行征信报告记载了个人通讯方式、住址、婚姻状况、职业信息、银行贷款记录、信用卡透支记录等详细信息。这些最需要保护的个人隐私,却被APP轻而易举地留存使用。

仅一成人对个人征信非常了解

据融360维度调查发现,将近九成的受访者在采访中表示,平时关注个人征信信息,但仅10.7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个人征信。

个人信用报告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根据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36.28%的受访者表示央行个人信用报告内容详尽,38.49%的受访者表示有所不足,7.57%的受訪者表示效果不如人意。整体而言,个人信用报告的满意度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超五成受访者支持丰富征信报告范围

融360维度调查数据显示,53.3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进一步丰富报告覆盖范围,38.8%的受访者表示有条件支持,仅有2.21%的受访者不支持进一步增加信息维度。

隐瞒病史或列入征信记录黑名单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出于抗击疫情的需要,国内部分地区出台相关措施,将违反抗疫政策的个人列入征信黑名单。例如,上海明文规定将故意隐瞒病史等行为,列入征信记录黑名单。

对于这一做法,融360维度调查结果显示,38.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48.26%的受访者表示有条件支持,仅有5.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这表明,对于危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大众支持其纳入征信记录的意愿更高。

资料来源:融360维度《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

猜你喜欢

个人信用黑名单受访者
认识亚健康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探究黑名单相对人法律权益保护
新版个人信用报告即将上线拖欠生活费用将影响个人信用
2017年广东省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
论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云平台
黑名单
房价还会涨吗?
广东省第二批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