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视野下香港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及趋势

2020-12-07罗子航张楚琳方祉琳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26期
关键词:轻工业产业转型外部环境

罗子航 张楚琳 方祉琳

摘要:中国香港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区,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普遍基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与推动,不同的政策、政治环境下,香港产业转型朝着不同的方向。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从上世纪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焦点,从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渔业,再到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到50年代以后的轻工业,以及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本文基于对各类文献资料桌面研究以及政府、统计局官网的数据,综合分析香港历来的4个产业时期、3次转型特点,对这些外部影响进行细致的原因分析,并且对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条件下香港第四次产业转型之路进行预测。

关键词:外部环境;转口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型;轻工业;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6-0038-04

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城市,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是重要国际贸易、转口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基于香港地理位置的优势,西与澳门相望,北邻深圳,南临珠海万山群岛,香港开埠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各个国家贸易船只抵达中国必先经过香港,造就了香港独特的转口港优势地位。

本文之所以从国际贸易视野的角度分析,是因为香港是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严重依赖于进口的地区,基于转口港优势,香港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有着贸易关系,本港工业90%以上的产品都会出口,自由港政策吸引了各国商客投资进行贸易,完善自由的经济市场制度让香港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国际经济中心。

一、香港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1.20世纪50年代以前转口贸易主导的原因

1840年后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协议将广州、上海等列为对外的通商口岸,隨后在《天津条约》中继续增加对外的口岸。这种情形导致香港与上海成为中国当初最主要的两个贸易中转站。原先的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靠近日本及东南亚,为香港的转口贸易奠定了一定的地理基础。

总体分析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以转口贸易为主有两大点原因:

第一,英国殖民地在香港施行的自由港政策,为转口贸易有了政策基础。所谓自由港政策,具体内容是指贸易自由、企业经营自由、开放金融市场以及人员进出自由。进出口的商品不用征收任何关税,企业没有投资上限,各种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全部开放,任何人可以自由买卖。事实上,自从1840年自由港政策实施之后,世界各国的资本、货物、人员都往香港这个小渔岛流动了,随之相应的各种轮渡码头、航运业务、金融业务、通讯业务逐渐发展起来。

第二,香港之所以是转口贸易的转接点,是因为英国殖民政府想要占据中国偌大的资本市场。然而香港弹丸之地物资稀缺,各种生活物资、工业生产物资都需要依赖水上渠道进口。正因如此,为了将转口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自由港政策便出现了。

从表1可以看出,从1869年~1904年香港的转口贸易额在逐渐扩大,1885年以前增速都比较平稳,1885年以后增速逐渐加快。我们可以发现香港对外贸易的总额是随着转口贸易额的增大而增大,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华直接投资额逐年递增,这是因为19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为了迅速获取资金,欧洲殖民地将大量工业制成品以及少量半制成品售卖予他国,香港的经济繁荣也得益于欧洲列国频繁的贸易往来。由此看来,香港经济繁荣的态势不仅仅是英国资本主义在港实行的自由港贸易政策,更主要的则是不断扩大的转口贸易。

2.20世纪50~70年代本港工业盛行的原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的产业从以依靠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自由港进而转变成了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制造业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香港的制造业还不是重工业类型,而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品、成衣、鞋类)的轻工业为主。60年代后逐渐扩展到玩具、电子产品等。1950年,香港制造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1%左右,1960年这项数据上升到24%。到1970年,比重已经占到了31%,其工业产品出口已经占到总出口额的81%。促使香港转为制造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朝鲜战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军支援南朝鲜,而中国派兵支援北朝鲜,这就是著名的抗美援朝战争。联合国对中国实施了“封锁令”,让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断绝联系。加之美国政府为了防止隐患,中国实行了“禁运”战略,对中国香港地区实行了最严格的贸易管制手段,香港的转口贸易及其地位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鉴于香港历来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是中国进出口的一个主要渠道,因此美国决定把香港作为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的前沿阵地。对比50年代以前转口贸易总额占比外销总额高达80%,到1952年,转口贸易的总额仅仅为输出额25%不到。基于上文的描述,香港主要进口一些生活必需品,如衣服、卫生纸等轻工业产品。因此在禁运令发布后,香港地区的居民不得不自给自足,而当时离开大陆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基础的资本家,而面临着失业、离散的部分香港地区的居民就是廉价劳动力,这为本港的轻工业发展奠定了十足的人力基础与经济基础。

(2)中国大陆内地制造业南下

自1937年开始,中国大陆内地的企业开始逐渐南下,一些纺织服装业、玩具业大规模移植香港。从1946年开始国共内战,内地的法币通货膨胀严重,大量企业难以在大陆地区继续经营下去,并且随时有着生命危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量私有资本逐渐国有化,之前有大量资本、产业的企业家为了继续扩大自身优势,赚取更多的钱,因此都转移至香港地区。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来源于上海和华南地区(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玩具产地),大量资本、设备、工人的流入,从根本上将香港转口贸易经济类型转变为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制造业经济结构。

有数据表明,1950年开始,由于中国大陆解放,大量难民涌入香港。1949年香港的人口还是50万,到了1953年就已经达到200万了,到1956年,香港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填海工程

第三个原因是填海工程的建设为香港增添了300万平方呎的土地。在上文提及到香港作为一个弹丸之地,因此没有充足的土地面积来发展工业,因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填海工程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建设启德机场的跑道,规划多出来的部分则让观塘区和荃湾区发展成为了工业中心(本质上还是内地大量企业家南下,工业迅速发展,没有地方修建工厂因此进行填海)。50年代之前的观塘仍然荒无人烟,香港政府于1957年完成对观塘的填海工程,北部作为居民住宅区,南部作为工业发展用途,变成观塘工业区。而荃湾区的德士古工业区是最主要的工业区,早期德士古石油公司曾兴起于此,在这里建造了油库,之后愈来愈多工厂建立了起来,而钟表、雨具、衣服、鞋子等是当时香港最主要的轻工业制成品。

3.20世纪70~80年代服务贸易兴起的原因

香港服务业的兴起主要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作为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其产生与发展均离不开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由于自身得天独厚地理位置推动着金融服务与国际贸易和物流的发展,从而为香港成为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商贸服务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金融服务方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香港的外汇业务在很大程度上缩减,香港经济产业开始转型。移居香港的企业家为香港提供了大量流动资金和大批海外的先进设备,香港的制造业迅速恢复,为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0年代到70年代间香港工业化迅速发展,大幅度地带动了经济的增长。60年代期间,由于香港政府颁布新的建筑条例使得众多拥有地皮的资本家纷纷建立楼宇,资金不足便向银行借贷,各大华资银行受到丰厚利润的驱使而大量放贷,导致信用迅速地过度膨胀,抵押债务更是升至16.52亿港元,比十年前的1.98亿港元提高了8.34倍。贷款业务的增长促使银行业进入繁荣期,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资本,但同时也为日后银行金融机构周期性波动埋下隐患。7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准的持续上升,香港政府开始推行经济多元化发展策略。70年代以后,香港银行业在对外贸易的资金分配比例平均高达30%,而制造业仅为20%,制造业让位于服务业的趋势愈加明显。重要的节点在于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饱受高成本之苦的香港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向以珠三角为主的内地转移,中国刚刚完成改革开放,基于香港自由港、转口港的因素,绝大部分产品的进出口都是通过香港,因此香港从一个制造业主导的地区转向了以服务为主的服务贸易。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服务业的金额已经占到总金额80%之多。

(2)国际贸易和物流配送方面

香港凭借自由港的优势功能,成为了远东国际航运中心。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制造业成熟的物质基础与经济基础,香港已成为国际转口贸易的不可分割的關节点。同时,世界电子产业进行了第一次重大转移,电子制造业由美国、日本转移到中国的台湾和中国香港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使得制造业水准上了一个台阶,从而导致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因而推动了香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即使香港制造业仍占香港经济很大比重,但发展开始放缓,由于腹地受限、劳力成本上升,使制造业的劳动力逐步流向服务业,从而服务业逐渐兴起。资料显示,在1985年~1995这10年里,整个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加,一路赶超制造业。所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由52%增长到73.4%。

总的来说,香港服务贸易的发展依靠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始于制造业的让位,兴盛于外部资本的流入和相关产业转移,而历史机遇、国家发展策略和亦是不可忽视的要素。然而历史洪流仍在向前,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意义和经济属性的特殊港口城市,服务贸易的兴起旺盛还不是发展终点。

4.20世纪80年代至今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的原因

香港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现的,其北移向内地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造成制造业北移的深层次原因可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次分析。

(1)国际层面

自踏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劳工工资水平升高、土地成本上涨,同时欧美国家对中国香港实施贸易配额,损失了大片市场,再加上赎罪日战争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对西方国家和地区实施石油禁运,为全球带来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之下,工业生产极其依赖的能源供应也大受冲击,香港工业因此一度萧条。此外,东南亚新兴独立国家日渐崛起,这些国家利用更廉价的劳工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招徕,积极对外招商发展轻工业。香港碍于地理环境狭窄,工业发展空间有限,加上缺乏生产资源出产,在一些先天性局限、本地发展和国际局势的不利因素影响下,香港工业面对着极大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另外,自1970年年末以来极度困扰港商的新界租约到期问题,也令到香港的工业发展前景更加堪忧。

(2)国内层面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国要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政治决定。197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四个经济特区,吸引了特别是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资本进入,以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及酒店、餐饮等服务业项目。尽管开放初期,由于对大陆社会体制的陌生而给外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但在当时中国内地劳动力薪酬极其低廉、工业发展空间宽广,易于扩张规模、生产资源的供应较中国香港便利以及特别是广东省政府对外资的优待政策(如税务优惠、土地优惠、执照批核优待、收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权利)等利好因素吸引下,仍有不少港商不畏艰难,积极北上考察并开始逐步转移其工业生产线。最典型的例子是香港美心集团在1980年中美航线开通之际受邓小平同志的准许为航线提供配餐服务,并在后续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香港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大陆持续的改革开放使得香港的贸易和金融优势地位逐步削弱。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后,香港的政策红利优势不断消退;二是随着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自贸区获批,香港的制度优势乃至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

二、未来香港产业转型的趋势

香港经济在2020年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导致多家餐饮倒闭,商场空置,多家券商倒闭等。贸易、投资和消费这三个主要的经济动力均受到影响,大大拉慢了香港经济前进的脚步。香港的股票市场也受到了干扰,同时,IPO市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第一季度的同期对比中,2020年一季度总计募资140.91亿港元,募资额较上年同期减少33.49%。

但是,这依然阻止不了未来可能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型。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香港可以作为内地与国际联系的重要窗口,且这一重要角色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完全替代。许多国际贸易均还需要香港作为连接纽带。香港占据着“一带一路”的枢纽位置,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海陆结合点。其次,香港的金融文化背景深厚强大,金融底蕴丰富,作为多年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金融体系十分稳健,它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亚洲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拥有先进的货币发行局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和证券管理体制。第三,香港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体系,它拥有发达的IT基础架构,创新科技产业是它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第四,香港拥有CEPA新框架下的独立关税地位,使得它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且“一国两制”的实施也使得香港企业进入内地市场享有隐形的“超国民待遇”。第五,香港拥有国际一流的智力资源,像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名校都扎根在香港,顶尖的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为香港聚集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在内地经济发展迅速的对比之下,香港的经济发展显得十分缓慢,其实不然。正如王丽华先生所认为,“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实施‘十五计划对香港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十分有利。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香港经济不断增长的强大动力源。”无论是201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方案(2015-2017年)》,还是2017年发布的《澳门施政报告》,都在暗示着粤港澳的融合与创新之重要。2019年,国家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大湾区打造成“一带一路”对接融会的支撑区与示范区,大力地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地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的倡导,是香港新的机遇。随着沿线国家的相互依存加深和创新科技环境逐渐复杂,要想独自完成整个创新过程根本不可能这就需要通过协同合作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香港在这中间充当了重要角色,对内,与北京、上海等地遥相呼应;对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既把香港投资者带出了香港市场,去到了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同时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渐转移到中国来。

然而,香港金融市场依旧面临著一些风险,一是“一带一路”的科技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二是科技金融发展仍存在短板;三是如今国际政治形势动荡,不可控因素很多,不排除未来因大国间的竞争而威胁到香港经济;四是迅速崛起的上海等大陆地区正在日益成为香港的竞争对手。

如今,香港必须全面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香港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管理经验、金融、科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内地丰富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空间、发达的物流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互补。也许会有人说,内地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香港的经济地位将会被弱化。但其实经过这几十年的积累,香港是不会被轻易替代的,因为香港不仅仅是中国的香港,也是国际的香港。香港既有中国古文明的文化背景,也有西方文化的积淀,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典范城市。同时,香港的金融基础与科技基础,内地依旧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追上。香港仍是内地与国际链接的纽带之一。与内地的合作会使香港的经济更加稳定,更加坚固,更具活力,中国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将会以崭新的方式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毛立坤.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17~27.

[2]任洪彦.香港的自由港政策及其经济体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4):14~17.

[3]王永华.1950~1954年美英对香港禁运的历史考察[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98.

[4]陈少兵.香港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与反思[J].广东社会科学,2017,(6):90~90.

[5]高炜.探析香港保险业的历史发展进程[J].内蒙古保险,1998(5):3~5.

[6]李罗力.论香港制造业北移[J].开放导报,1997(4):22~26.

[7]何雪君,何健.繁荣还是衰落—香港物流前景分析[J].商业经济,2009,(1):100~100.

[8]王丽.新加坡与香港产业发展路径对比及启示[J].广西经济,2013,(10):49~51.[9]陈文鸿.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J].国际经济评论,2004,(2):33~37.

[10]本刊.香港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J].沧桑,1997(3):6~8.

[11]刘煜旻,阮建平.打造国际科技金融中心:香港对接“一带一路”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20,(6):39~45.

[12]王丽华.香港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长江论坛,2002,(1):52~55.

作者简介:

1.罗子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生。

2.张楚琳,韶关学院学生。

3.方祉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生。

猜你喜欢

轻工业产业转型外部环境
9项造纸成果荣获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浅谈中国轻工业发展出路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电网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NG模型分析
工信部:近日编制发布了《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工信部:近日编制发布了《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