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形象构建视角下《中国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分析

2020-12-07陈俊王蕾

传媒 2020年19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中国日报国家形象

陈俊 王蕾

摘要:國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一带一路”报道入手,以话语分析为工具,深入探讨《中国日报》英文版“一带一路”报道在议程设置、标题拟定、高频词汇、消息来源等维度在国际舞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实践,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互动,积极融入国际传播舞台,为构建立体丰富的中国国家形象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 话语分析 《中国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日趋成熟。中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构建日益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

深入解读国际国内大事件,有助于我们持续跟进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途径,为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以《中国日报》英文版为媒体发布平台,以“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为新闻标题关键词,并通过人工阅读的方式,整理出了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的新闻报道66篇,共计33,972个单词。

一、议程设置分析

《中国日报》英文版“一带一路”报道主要关注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区域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聚焦各国之间平等互利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其议题设置呈现出多方面显著特征。

1.人文交流是《中国日报》英文版“一带一路”报道最集中关注的议题。近40%的报道直接关注国际会议、旅游发展、教育合作、人才引进、媒体建设等人文交流主题,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增进沿线各国人民文明互鉴的初衷,《中国日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构建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的和谐氛围。相关报道注重媒体自身建设,倡导“一带一路”国家加强媒体间合作交流与团结共赢,向世界受众传播“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进展与成果。特别是在2019年9月中下旬,连续刊登《“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推动媒体合作》(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nations push media unity)《全球媒体是如何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How global media has covered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和《“一带一路”记者构建双赢网络》(Belt, Road journalists form win-win network),介绍了“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在新闻影视制作和媒体行业联盟等方面的合作机制,阐释了“‘一带一路记者论坛”在深化沿线国家和地区记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媒体人主动搭建平台,加强与世界同行交流与合作,构建行业话语体系网络,树立正面中国国家形象的坚定行动。

2.经济议题是《中国日报》英文版“一带一路”报道的重点之一。经济议题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世界多极化和全球经济化的时代潮流,致力于构建合作开放世界经济的核心要义。《中国日报》英文版采用纪实的方式,对部分国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详细报道。例如,为配合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17日对缅甸的国事访问,《中国日报》英文版分别于1月14日和16日连续发表《“一带一路”推动缅甸发展》(Belt and Road boosting Myanmar development)和《中国与缅甸共同书写共建“一带一路”新篇章》(China and Myanmar write a new chapter of jointly building the Belt and Road),对2013年缅甸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的中缅战略关系和经济合作进行了回顾,对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转入实质规划和建设的“三端支撑、三足鼎立”的大合作格局进行了展望,充分展现了中国推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国日报》英文版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韧性和活力,报道了沿线各国在疫情期间团结一致、守望相助、共同抗疫的决心和举措,讲述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恢复经济活力、对冲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负面影响方面的巨大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和沿线国家寻求全球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

二、新闻标题分析

对《中国日报》英文版“一带一路”报道进行词汇和表达方式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这些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更能揭示新闻语篇构筑社会现实、构建国家形象的途径。

1.词汇分析。在“一带一路”报道的标题中,最显著的词汇特点是新闻作者对积极行为动词词组的娴熟运用,有效传递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推动沿线国家发展,促进彼此交流合作的不可替代作用。例如,起重要作用(play an important role)、书写新篇章(write a new chapter)、推动缅甸发展(boosting Myanmar development)、构建长期经贸关系(build lasting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建立联盟(set up alliance)、形成双赢网络(form win-win network)、加强作用(boost its role)、推动媒体合作(push media unity)、加快建设(advanc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等标题词汇,提纲挈领地客观陈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贡献,帮助读者构建了正面积极的新闻正文内容预期。

2.表达方式分析。对选取的66篇报道的标题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直接陈述式表达的标题多达53条,占统治地位。此类标题有助于向受众客观展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和沿线国家取得的进展,帮助读者了解“一带一路”的实施情况,并构建对这一国际事件的解读。

例1:Belt and Road projects play important role during pandemic: Wang.

例2:China, Belarus to further advanc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例1中动作发出者是“‘一带一路项目”,强调项目“在疫情期间起重要作用”,直接从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的权威角度出发,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沿线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意义。例2的动作由“中国和白俄罗斯”发出,目的是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明确体现了中国和沿线国家平等合作的友好关系。

除直接陈述式表达外,所选报道的标题还包括关键词式表达、引言式表达、设问式表达等。不同表达方式在新闻标题中的灵活运用,将新闻作者需要呈现的关键信息清晰呈现,方便读者识别和抓取。

例3:Belt and Road: A gold mine for Hong Kong.

例3运用关键词式表达,向世界人民展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排除暴乱影响,组织召开“一带一路”年度峰会,吸引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等60多个国家的5000名政要、商界精英和专业人士参加,展现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和对香港的坚强信心。特别是标题中的“a gold mine”一词,生动刻画了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面临的机遇犹如一座巨大的金矿,给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高频词汇分析

以Wordsmith 4.0为工具,笔者对66篇报道内容的词频进行了统计。根据研究需要,删除虚词,如the等,合并同源词,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排名前10位的高频词。

1.强化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头羊作用。《中国日报》英文版“一带一路”报道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坚强行动,将中国倡议转化为全球共识的不懈努力。通过“China”和“countries/country”这两个最高频词汇,可以看出《中国日报》英文版尝试从多维度向世人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福祉和便利。Belt and Road在新闻标题和正文中反复出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一带一路”的“倡议”定位,旨在通过“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持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

2.聚焦沿线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为中低收入国家,特别是要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更应强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中国日报》英文版对“一带一路”经济活动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在高频词汇中体现明显。例如,“economic”直接就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要义,全方位阐释“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经济报道中,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是报道的重要方面之一,体现了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的重视和稳步增长。除基础设施、石油化工等传统领域外,中国企业投资开启多元化战略,逐步延伸到金融业、零售业、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帮助沿线国家共享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红利。

3.凸显沿线国家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中国日报》英文版的相关报道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凸显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cooperation”出现的频率高达近百次。一方面,报道反复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赢”的宗旨,向世界受众展现中国的开放态度;另一方面,报道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领域、合作前景进行了细致阐释,帮助沿线国家人民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具体的实施环节和潜在的发展机遇,从而为倡议的持续升温烘托了氛围,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消息来源分析

消息来源的选择和熟练使用,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巧。经过对选取文本的仔细阅读,笔者对《中国日报》英文版66篇“一带一路”报道信源进行了详细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上表统计,《中国日报》英文版“一带一路”报道消息来源符合当今世界主流媒体的话语构建方式,易于被世界读者接受。第一,消息来源丰富,可信度高。《中国日报》英文版广泛采用海内外信源,涵盖了不同团体和人群,既包括官方和社会团体,也包括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说明报道非常注重客观性。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日报》没有使用欧美报纸惯用的非具体信源方式,如It is said …等,进一步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第二,来自中国国内的消息接近60%,且均来自官方和社会团体,充分体现了《中国日报》注重消息的权威性,力图用最具说服力的消息来源打动读者;第三,国外消息来源渠道明显多于国内消息来源渠道,说明《中国日报》充分考虑到新闻受众大比例是国外精英人士,希望能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各階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多维度解读;第四,《中国日报》尝试用互动的方式,在部分新闻报道中采用来自外国普通民众的信息,拉近读者和媒体的距离,引起与读者的共鸣。例如,在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奖学金吸引沿线国家学生赴香港深造的报道中,连续引用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哈萨克斯坦学生Arailym Zhenis的学习体验,用生动的事实向读者展现了优秀青年学子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中的收获。

《中国日报》英文版在消息来源选择方面,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为区域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构筑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但是,从传播效果角度看,还可以进一步均衡消息来源,吸收更多不同来源的声音。一方面,增加信息来源的数量,通过不同渠道的声音共同为报道主题和中心服务;另一方面,丰富中国信息来源渠道,特别是增加普通企业和民众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的贡献和收获。在注重中国官方声音的同时,增加来自外国官方的声音,体现“一带一路”倡议在各国政府间的受欢迎程度,确立倡议的世界维度。

五、结语

国内传播和国外传播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主要途径。尽管国家形象在国外传播中很大程度依靠国外媒体的“他塑”,但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美英主流媒体在中国事件的报道中,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和立场看待中国形象,甚至歪曲中国形象,我国主流英文媒体的“自塑”显得更加重要。作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事务的主要窗口和沟通中国社会与国际舞台的重要桥梁,《中国日报》英文版对国际舞台上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

顺应传播规律,以“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为突破口,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和媒体的交流与互动,传播倡议实施过程中的经贸与产业合作、社会发展与进步、民间交往与文化交流,不仅能够持续提升“一带一路”的海外美誉度,而且对于中国主流媒体更深入融入国际传播舞台,塑造更加积极和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单位 陈俊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蕾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本文系2014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批评话语视域下《纽约时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项目编号:2014J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欧阳骞.“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的战略性议题设置[J].和平与发展,2019(05).

[2]尚学南.及物性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印度时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3]王雪松.澳大利亚主流纸媒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建构研究[J].传媒,2018(08).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中国日报国家形象
漫画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