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偃师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危害症状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0-12-07王晓冰张飞跃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发生规律

王晓冰 张飞跃

摘要    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具有发病较快、死亡率高、防治困难等特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为欧氏杆菌属细菌软腐果胶菌,主要通过种薯带病远距离传播、通过刀具和伤口近距离传播危害。本文阐述了马铃薯黑胫病的危害症状,概述了其病原及发病规律,分析了发病条件,并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指导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黑胫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绿色防控技术;河南偃师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9-0122-02

马铃薯黑胫病是近年来传入偃师市的一种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2020年偃师市马铃薯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同批种薯播种的地块发病率为8%~15%,严重的发病率可达20%~30%。同批种薯、同期播种,发病早的田块造成缺苗断垄,补种率在10%左右;发病晚的田块在成株期造成地上部枯萎死亡、地下烂薯,影响产量和品质;贮藏期还可在温度高的薯窖内引起严重烂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经济效益。

1    危害症状

黑胫病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和块茎。从播种后出苗阶段开始,病株一般在植株高度超过10 cm时就表现症状。初发病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茎杆条状变褐,最后茎杆发黑腐烂,整株萎蔫甚至枯死,造成马铃薯缺苗或者断垄。马铃薯成株期以后发病的,植株从上到下叶色逐渐发黄,地下部变黑坏死(图1),地上部沿茎杆条状变黑(图2),逐渐腐烂甚至枯死,剖开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有些重病株的病薯在收获时呈腐烂状,散发出酸臭味。有的植株发病晚,植株发黄但不枯死,病株拔出后仅在种薯块与植株根部连接处腐烂,新薯块不表现症状。薯块发病重的,切开块茎,可看到病薯的病部和健部分界明显,病薯的内部组织柔软常形成黑色孔洞(图3、图4),有酸臭味。发病轻的薯块,只在脐部出现很小的黑斑,切开后能看到薯块切面维管束呈黑色小点状或断线状。感病最轻的,病薯仅在脐部小块状腐烂,内部无明显症状;或者薯块没有任何症状,但如作为种薯使用,往往随种薯调运而远距离传播,这也是偃师市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其病原为欧氏杆菌属细菌软腐果胶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pp. Carotovorum(Pcc)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Pba))。马铃薯果胶杆菌为兼性厌氧菌,其特点是菌体为短杆状,有2~8根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反应为阴性,对氧气要求不高,高湿度生长,不耐干旱和日晒。该病的发生特点为发病较快、死亡率高、防治困难。

软腐果胶菌的寄主范围极广,除危害马铃薯外,还能侵染危害茄科、葫芦科、豆科和藜科等多种植物。其中,带菌的种薯、发病田土壤和收获后遗留在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带菌种薯是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种薯切块时使用的刀具是病害扩大传播的主要途径。使用带菌种薯播种后,只要条件适宜,病原菌就会首先沿维管束侵染块茎幼芽,然后伴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侵入马铃薯的根、茎、匍匐茎和新结薯块,并沿维管束向四周扩展蔓延,而后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壁的中胶层,最终使细胞组织离析解体,呈腐烂状。在田间,地下害虫、种蝇的幼虫和线虫均可通过为害薯块造成伤口,在块茎间传染。地下害虫发生轻的田块,植株没有伤口或块茎已木栓化不易受侵染。

3    发病条件

3.1    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

有关研究表明,马铃薯黑胫病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偃师市早播马铃薯播种期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此期适逢冬季,在马铃薯播种后,地温较低,土壤湿冷,催芽后播种的马铃薯在土壤中发芽后生长缓慢,幼芽抗病性弱,一旦有伤口很容易感染发病。

3.2    与地下害虫的发生情况有密切关系

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发病重。通过对发病田块调查,发病重的地块地下害虫密度均在3头/m2以上;而发病轻的田块地下害虫密度则为0.5~2.0头/m2。播种后地下害虫为害马铃薯幼芽,造成伤口,为病原菌的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3.3    与土壤的关系

调查发现,土壤黏重、排水不良、透气性差的地块发病相对较重,而土壤偏沙性、透气性好的土壤和地块发病普遍较轻。

3.4    与贮藏窖的关系

马铃薯收获后窖藏期间,有通风、调温条件的贮藏窖发生烂窖的概率较低;而密闭、不能进行调温的贮藏窖,由于窖内通风不良,贮藏期温度偏高、湿度偏大,有利于病原细菌繁殖、扩散和危害,易造成大量烂薯,或者形成烂窖。

4    绿色防控技术

4.1    合理轮作倒茬

一般采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4~5年,能有效减轻黑胫病危害。由于马铃薯收获后,病薯、病秧很难捡拾干净,加上不允许焚烧秸秆,造成病残体遗留田间量大,累积效应明显,连作田发病逐年加重。若马铃薯只种 1年,然后翌年选择4~5年内没有种过马铃薯的田块进行种植,马铃薯黑胫病发生就很轻[1]。收获后及时捡拾病薯并集中销毁,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4.2    采用抗病品种

采用抗病品种是预防马铃薯黑胫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选用荷兰803、荷兰806、荷兰18号、荷兰15号以及中薯5号、中薯3号等品种。多年的种植实践表明,荷兰803、荷蘭806、荷兰18号、荷兰15号等品种综合抗病性较好,对马铃薯黑胫病具有较好的抗性。

4.3    建立无病种薯田,选用无病种薯

4.3.1    建立脱毒种薯田。为了降低黑胫病发生概率,可选用脱毒种薯苗建立无病种薯繁殖田,收获后单收单藏,消灭传染源。杜绝种薯带病传播,是预防马铃薯黑胫病最好的措施之一[2]。

4.3.2     催芽时剔除病薯。由于购买种薯时,很难判断种薯在繁殖基地的具体情况,也不容易检验种薯带病情况。因此,对于市场上购进的种薯,播种前经催芽后要认真挑选,尽可能把有发病症状的病薯淘汰掉。在对种薯切块时,根据切块情况,判断种薯是否带病,再经过认真挑选,把切开后有病的种薯剔除,最大限度减少种薯块带病种植[3]。

4.4    注意切刀消毒

刀具传播是黑胫病传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在切薯块时要做好切刀消毒。要求在进行切块操作时要准备2把刀具、1盆消毒药水,在切块时先削去薯块尾部进行观察,淘汰有病状的薯块,并立即对刀具消毒,更换刀具后对无病的薯块再行切块。为确保切断传播途径,最好是每切1个薯块换1次刀具,并对刀具进行1次消毒。消毒药水可用0.2%农用链霉素溶液或0.5%高锰酸钾溶液等[4]。

4.5     适当晚播,减轻病害

露地马铃薯可适当晚播。由于初春气温低、雨水充沛、土壤湿度高,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因而可较正常播种期延迟10~15 d。晚播地温较高,利于快速萌发,可减少发病率。对于早播马铃薯,可以通过小拱棚加温、加盖草苫或棉被等手段,提高地温,缩短出苗时间,减轻病害发生[5]。

4.6    药剂防治

如果前期预防不到位,须使用抗生素防治。可用2%加收米水剂600~8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切块后拌种或出苗后灌根预防。

5    参考文献

[1] 严亚玲,耿生玲.马铃薯黑胫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J].西北园艺,2013(1):44-45.

[2] 李爽.23个马铃薯品种资源疮痂病抗性鉴定和评价指标筛选[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9.

[3] 邵成悦.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20(9):110-112.

[4] 刘军,陈琦,吕忠诚,等.马铃薯黑胫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7):64.

[5] 董传民.关于马铃薯黑胫病综合防治技术探析[J].时代農机,2018,45(12):20.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技术发生规律
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套袋梨常见病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