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

2020-12-07曾勇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曾勇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整体把握教材,比较透彻地感悟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驱动教学法,创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和教师的积极评价,还要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感悟解决问题,让他们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恒于创新。

关键词:问题驱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我国正在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近年来,数学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的教学逐步回归课本知识,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初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让他们逐渐树立起积极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能不断地主动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从而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精心实施,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创新。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问题,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的《线段的比》的时候,笔者先问学生:“你们去过我们梅县的阴那山灵光寺吗?你对哪些景物感兴趣呢?”学生踊跃举出了许多景物,当他们提到了那对“生死树”的时候,笔者问他们:“你们知道‘生死树有多高吗?”“你们想知道它们有多高吗?”有学生说:“去问寺里的和尚。”有学生说:“可以去查资料。”还有学生说:“如果我有相机我就拍下来回家量。”结果引起了大家的哄笑,笔者提示大家安静的同时,鼓励那位学生大胆说下去。“我会站在树旁叫别人帮我照一张與大树的合影,然后回家量出照片里树和我的高度,还有我现实中的身高,这样我就可以算出‘生死树的高度了。”多么好的想法,在笔者的表扬激励中,学生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便出现了,接着笔者再因势利导,组织大家讨论这些想法的可行性、理论依据和注意事项。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对“线段的比”这一知识点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有了快乐创新的理念。

二、创设问题,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畅所欲言、敢于创新。我国自古就有教育者提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观点。因此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让自己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同时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敢想、敢说,在教师的热爱、尊重、期待中主动学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学习了各种方程(包括整式方程、分式方程、方程组)的解法后,学生都非常想运用这些工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同时发现现有教材或参考书籍上的大部分的应用题的形式老套,缺乏当代中学生所具有的时代气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笔者向学生提出:我们要做自己的应用题,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编题,什么题材范围都不限制,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唯一的要求是合情合理。当时,提议一提出,学生的反响就相当大,他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他们纷纷或是上网,或是翻阅参考书籍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开始编题。他们所涉猎的面之广,在笔者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充分认识到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造性发挥的重要性。

三、问题引导,积极评价,让学生善于创新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在学中领悟,更善于创新。虽然更多时候学生的解决方法也许是不成熟的,但都闪烁着学生创新的火花。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是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而学生则在创造地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精神。在这激励、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积极评价对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起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课程评价重在反馈、鼓励。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积极评价。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开始。对此笔者时常鼓励学生多问多归纳多总结,激励他们提出更多数学问题,多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通过这些引导,学生在学到了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笔者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本,学习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叫同位角”“什么叫内错角”“什么叫同旁内角”。有位学生总结得不错,说:“它们描述的是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八个角之间位置关系,与大小无关。”有学生说:“顾名思义,同位角就是方位相同的一对角;内错角就是在两条直线之内,分别在第三条直线两旁的一对角;同旁内角就是在第三条直线同旁,在两条直线内的一对角。”还有学生说:“同位角好像是‘F形,内错角是‘Z字形的,同旁内角是‘C字形的。”这些说法都闪烁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又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的《弧长和扇形的面积》中,我们学习了扇形的一种面积计算公式后,很多学生都记不住,笔者就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方法帮助记忆?”有学生说:“你们看扇形像不像三角形?扇形的弧就像是三角形的底,在扇形的中间画一条半径多像三角形的高,所以扇形的这个面积计算公式跟三角形的计算公式‘1/2乘于底乘于高类似,就是‘1/2乘于弧长乘于半径。”当下就引起了很多同学的掌声,也让那位学生享受到了创新的乐趣。

四、创设问题,培养创新品质,让学生恒于创新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还激励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愛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挫折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同时笔者还坚持实践性原则,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亲身体验,自我评价,体味创造的成功和欢乐。如开展调查活动、手工小制作、比比谁设计得好等活动。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恒于创新。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只有明白了培养学习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新思维,指定更有创造性的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技巧,让教师真正成为兴趣的化身,使学生每天都能从教师身上发现新的东西,从而对数学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不断地探究,有更多的发现,这样创新精神和创新效果就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S.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