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地名

2020-12-0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陕西、山西、广州及海南等多地发布的“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引发热议。其中,海南省民政厅发布的清单显示,有84个地名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曼哈顿”“泰晤士”扎堆,“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甚至调侃道:“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近十年来,这一现象风靡全国。有人认为,这些“洋地名”代表着经商品位、国际化;也有人认为,这是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是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是居住文化的大缺憾……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60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擎

本题需要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考生应紧紧围绕“洋地名”现象展开分析,从国际化、价值取向、本土文化等角度深入思考,也可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的看法。

一些不良的风气、偏颇的思想在社会蔓延,洋地名泛滥只是较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我们从国民心态、文化传承等视角解剖,不难洞悉其本质。“洋地名”折射的是国人在民族传统观念方面的畸形变化,是一种文化自卑、自轻的表现。具体写作时,考生既可以选择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议论,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方向一:“洋地名”体现的是文化自信的严重缺失。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而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洋地名”泛滥是国人对文化自卑、自轻的表现。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有自信的底气。给传统文化产品取一个洋名,这正是文化自卑心理在作祟。

方向二:“洋地名”使城市发展走入误区。将道路、街道冠以外国名而使它们变得“洋气”,从而提升知名度,这是城市发展的误区。一方风土、街巷里弄,无不承载着历史典故、人文情怀。一座城市的底气,靠的是经济的繁荣,文明程度的提升及历史文化的积淀。取洋地名这股流行风刮走了不少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对文化传承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一现象与我们浅薄的文化观和短视的利益观是分不开的。

方向三:“洋地名”的怪现象提醒我们传统文化需传承。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庸俗文化、快餐文化、功利主义进入了一个疯狂的时代。虽然某些外来文化也有可取的一面,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崇洋媚外”,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失去生长的土壤,甚至消失。

佳作展示一

是谁羁绊了民族品牌的脚步 林园园

“洋地名”风靡中国大地,以致遭到调侃:“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回观现实生活,圣宝龙电动车、卡姿兰化妆品、欧克欧厨具……各种以洋名命名的品牌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些品牌大多名不副实,而是被装扮成洋货的国货。

究其原因,首先是商家对自己的品牌缺乏自信,“起洋名”是为了掩盖其质量不过硬的软肋。其次,是企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缺乏自信,是“外国的月亮更圆”的心理在作祟。

其实,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给足了企业发展的底气,关键是企业有没有能力和信心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诸如霸王洗发水、云南白药这类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可谓其中典范。它们在保持中国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融入时代内涵,这才成就了自身的发展,傲然屹立于世界。

起洋名、扮洋货实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膨胀的虚荣心。近年来,民众日益高涨的崇洋媚外心理促成了许多假洋货的孕育和生长,也促使很多民族品牌过早地走向衰落,甚至消失。“政永皮具”董事長姜永海在《华商论见》中曾分析,中国很多品牌走不出国门是因为企业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品牌能走多远,而是自己的品牌能赚多少钱。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才造成了人们以取洋名来刺激消费的怪现象。

令人欣慰的是,在洋品牌泛滥成灾的同时,仍有大量民族品牌屹立潮头,坚守文化自信:格力、海尔、华为、娃哈哈……它们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强大起来的中国和中国企业,适时地、及时地、幸运地适应了全球化的浪潮,加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带着自己的品牌,参与世界经济的奥运会,不断地在国际舞台亮相,不断地与人过招,逐渐强健了自己,赢得了声誉和相应的利益。我们的消费者也正逐步走向理智,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民族品牌,认为很多国货确实不比洋货差,且价格更加亲民。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日趋完善,国货穿“洋马甲”的现象必将日渐减少,而民族品牌也将越来越有底气。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凡那些闻名世界的产品,都带有深深的民族印记,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当一个品牌被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时,它一定是最具生命力的。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7分=54分

点评:本文标题醒目,开篇陈述现象,以问题引发思考。行文中对假洋品牌和典范民族品牌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向读者鲜明地呈现了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文章既富理性,以事实说话;又以清晰的思路缘其事,析其理,明得失。

佳作展示二

故土不宜冠洋名

陈琳

纵使身在国内,也能实现“一日穿行于罗托鲁拉小镇,漫步在普罗旺斯,游走于卡布奇诺”的梦想。不要以为这梦幻般的地方是什么风景名胜,它只是开发商起着洋名字的楼盘。对于故土被冠以洋名并且泛滥的现象,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这不是一次旧酒换新瓶的简单调换,而是一次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攻守战。一个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标号,一种地域特色的凝结,更是在一段岁月的见证下凝固成一份记忆的符号。它目睹了这片地域的兴衰成败,参与了周遭人们的喜怒哀乐,在斗转星移中坚守这份沉重。它不再是一个为划分区域而标定的符号,而是逐渐成为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积淀。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很多时候,通过一个传统的地名,人们便能解读出一个地方大概的位置、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地名往往承载了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比如荆州,它在三国时期就很有名气。一看到这样的地名,就自然会想到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正如一些专家痛心疾首地认为,不少地名本身已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轻率改名或是弄些花里胡哨的“洋名称”,则是把这些人文印记与回忆,硬生生地消解和截断了。

也有人说,这是与时俱进,是与国际接轨。然而,当举着“与时俱进,国际接轨”的标牌撕开这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血肉,大张旗鼓地贴上洋名标签时,粗暴无知地糟蹋文化的传承、地域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时,一切还会显得那么合乎情理、无关紧要吗?

或许有人以“抱残守缺”为说辞指责我们态度保守,但其实“残缺”并未发生在我们的文化里,那是在“崇洋媚外”的思想引导下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臆想。真正的“残缺”根植在心灵的卑屈里。至于态度的保守,那更是对文化底蕴的坚定,我们支持国际交流、文化交融,但绝不会妄自菲薄、动摇传统的根基。那是千载岁月留给我们的遗礼,经得起千百次地吟唱。

洋名的泛滥,大抵是出于人们的急功近利。向往普罗旺斯的浪漫,却无法复制那一片花海,便自以为是地取巧,直接套用地名,妄图以此提升格调品味。殊不知,这是消费情调的土方子,没有架构出预料的浪漫,仅仅徒添几分滑稽效果。再者,洋名里蕴含的外邦文化诚然会让人感叹,但是缺少了感同身受的文化共识,它便无力引起情感的共鸣,只会挑起一时的猎奇,终逃不过冗长的时间。没有传统的支撑,它只会被岁月消磨成尘埃,灰飞烟灭于某日某时。

故此,洋名的横行霸道应该到此为止了。我们也应该把欣赏投注在旧地名中,挖掘出隐匿于记忆中的美丽,感悟文化的洗礼。

千万次轻吟的那个名字,不该是饶舌矫情的洋名。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35分+发展等级16分=51分

点评: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直接表明了观点,故土不宜洋名。开门见山,观点鲜明。接下来,作者重点分析了地名的文化内涵,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富有中国本土味的地名。文章逻辑性强,说理透彻,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与国际接轨”和“抱残守缺”等错误认识。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