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之“善”与康德之“善”

2020-12-07畅翠平

时代人物 2020年27期
关键词:禀赋理想国康德

畅翠平

摘 要: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它支撑起柏拉图整个哲学体系的框架。而善的理念是柏拉图追求的终极目的。《理想国》中,柏拉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对善的理念的追求。联系《理想国》中对话的出发点,即对正义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参考康德的道德哲学,对比善在柏拉图和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地位,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成为道德上有德性的人。

关键词:善;柏拉图;康德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强调人要“认识你自己”,提出以“德性”作为内存于心灵中的原则,苏格拉底这里的“德性”是从伦理意义上解读柏拉图善的理念的源头。之后由小苏格拉底学派中不同派别对其进行解读,如欧克里德将“善”和“存在”结合,认为善是唯一的、不变的;安提斯泰纳从认识论认为只有经验中节制、禁欲的德行才是善的生活;亚里斯提波则认为享受现实的生活的快乐就是善。柏拉图在此基础之上,将善的理念推向更广的领域。然而,从道德伦理角度出发依然可以在《理想国》一书中解读善的理念。在此之后,许多哲学家对善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亚里士多德从经验生活中探讨有德性的人。中世纪,基督教引入上帝帮助人们对善恶问题进行剖析,讨论人性之善恶。直到康德,才对这个问题提出合理解释,认为人之善恶都取决于人的自由意志。相比其他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作为其所属时代的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比他们二人的观点,更能体现当时思想的不同。

一、善的地位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没有从本体论角度对善的理念进行明确的规定。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指出,解释善的问题是很难办到的,谈论“善的儿子”可能会相比而言容易些。于是通过“日喻”,柏拉图推论出善在可知世界的地位。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的和有益的。” 善的理念要比事物的理念更高級,它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是可知事物之存在的根据,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在两个世界的模型中,柏拉图认为我们只能看到可见世界,而不能认识可知世界。我们对具体可感事物的认识需要借助于太阳和眼睛。太阳、眼睛与可见事物的关系,就如同善、理智和可知世界的关系,太阳与善类似,灵魂中的理智相当于眼睛,具体事物的理念和具体事物相类似。灵魂中的理智能够认识真理与实在的对象,太阳的光就相当于这些理念,眼睛虽然和太阳相似,但毕竟不是太阳,真理和实在虽然和理念相似,但也不是理念,理念应该是比真理和实在更高一级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善是作为万事万物之根据而存在的,它是一切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对它的认识是不可能达到的。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我们只能知道,关于正义、勇敢、节制、智慧这些美德的知识都是由其派生的。

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包含一切只是和真理,康德则不同,他将知识、真理和道德是完全划分开来的。康德明确指出,纯粹的思辨理性应该被限制在经验领域内,自由和道德应该限制在可思维而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的领域,而科学和知识则被限制在经验自然的现象领域;我们不能用道德来干预自然规律和经验事物,也不能用自然规律来瓦解道德和自由。由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提到“因此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康德限制思辨理性的作用是为了强调实践理性的运用,强调理性在道德上的运用,而这种运用最终将成为我们自由行动的法则。也正是在道德哲学中,康德才强调善恶。

在柏拉图哲学中,“善”是最高的范畴而存在的,是最高等级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善”也是其他所有理念的来源,关于伦理道德的知识,如善恶知识只是也是由此产生的。康德却区分了知识和道德,他认为知识是属于认识领域的,然而关于善恶的道德问题则应该是超验的。

二、灵魂中的善与恶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没有明确提出善恶概念。他只是指出灵魂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理性,二是激情,三是欲望;激情和欲望应该服从理性管制。柏拉图还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考察了不同的政体:贵族政治代表了理性占据统治地位,激情和欲望受到欲望的管制,服从秩序,这是最好的政治制度;荣誉政治中,勇敢、爱荣誉等有关激情的部分开始显现,理性的地位开始下滑;而在以财产多少作为标准的寡头政治中,欲望已经占领上风;之后经由民主政治,僭主政治,欲望完全占据统治地位。与之相应,贵族政治下的个人应该是善的激情辅助理性克服欲望不断追求真理;而僭主政治下个人受到激情的辅助,追求强烈的物质欲望,是受到奴役的,是极度不自由的。所以,柏拉图的善恶,尤其是个人灵魂中的善恶是灵魂中三个部分地位的不断转换。而这三部分的地位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后天的教育只能使它精益求精,却不能改变。

康德认为,人本性中存在向善的原初禀赋和趋恶的倾向,而这种趋恶的倾向是可变的。在人的本性中本来就存有向善的原初禀赋,以此作为人的规定性:“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者,人具有动物性的禀赋;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同时又有理性的存在者,人具有人性的禀赋;作为一种有理性同时又能够负责任的存在者,人具有人格性的禀赋。” 这三种禀赋在人的本性中都是原始的,虽然在这三种禀赋中可能由于人本性的脆弱、人的心灵的不纯正、以及人心的恶劣或者人心的败坏存在诸多恶。但是,人性中存在着向善的禀赋,只不过由于某种外力,它偏离了原有的方向,逐渐趋向于恶。“人却被看做是通过诱惑陷入恶的,从而不是从根本上(甚至就向善的最初禀赋而言)败坏了的,而是还能够改善的,……因此,对于虽然心灵败坏,但却总还是具有一个善的意志的人来说,还留存有希望,返回到他曾经背离的善。” 然而这种结果都源于人的自由意志。

相比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灵魂中三个部分的地位关系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只是让它有所改善而并不能完全改变其发展趋势;康德则认为,善恶的根源在人的本性中都有其根源,善恶的选择取决于人的自由意志,从人的活动来说,就是符合“善良意志”,即人在作选择时,自由意志应该以善良自身为目的。

三、趋恶向善

猜你喜欢

禀赋理想国康德
理想国叠影之魅
大理:梦游理想国
从《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探讨禀赋与病机关系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
名创优品的“理想国”
康德调钟
漫画
大理,抵达自由之后
康德论根本恶和心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