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0-12-07丁茂战

宁夏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十四五经济发展

丁茂战

摘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明年将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有六大发展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供需均衡,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新发展动能,以优化区域发展打造新空间布局,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十四五”;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6-005-008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要求,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供需均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开创性贡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和必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的主線。

我国经济运行中最大的失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经济运行是动态的,均衡总是暂时的,而失衡则是常态。我国经济运行存在诸多失衡,尤其是经过几十年发展的量变积累,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都存在失衡问题。但是,这其中最大的失衡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的供需结构总体上是需求大于供给,“热”是经济的常态,“降温”是宏观调控的主基调。经济运行有着自身运行规律,在需求的强烈牵引下,经济运行中的总供给能力迅速提升,到一定时候甚至要超过总需求,我国经济没有例外。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供给端的生产能力急剧扩张,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逐步成为常态。更为严峻的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错位发展,给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随着生产力发展、老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尤其是4亿中产阶级的崛起,我国的总需求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安全、品牌、文化、质量逐步构成了新需求生态。供给往往具有滞后性,但在我国更严重。在总需求已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总供给几乎还在原水平上踏步扩容,这就造成了中国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的具体表现就是中低端供给严重过剩、中高端供给严重不足,经济效率损失严重,可持续发展遭遇巨大障碍。201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难的一年,这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失衡的必然结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的提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命题和概念。在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特别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分析了结构失衡问题,特别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他指出,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同投资和出口主导的需求结构是相匹配的。现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相对下降,供给结构很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更深层的一个问题是,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但供给体系未能跟进,结果是一方面过剩,另一方面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主线。综合分析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矛盾和问题的原因,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也正因如此,党中央及时作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重大决策。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上升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指导方针,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党的十九大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新发展阶段,仍然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继续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持续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努力化解房地产库存,特别是要加大有效供给力度、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大力培育新动能,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不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加快提升产业链水平,努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二、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这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我国经济中的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2008~2019年的11年里,除了2012、2015、2017、2019年之外,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特别是2020年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将给世界经济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程度最深的衰退,全球产业链将遭遇重创,经济循环的区域化、大国化将成为产业链重构的大趋势。中国是世界产业链最全的国家,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选择,也是创造我国经济全球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机遇。

解决经济国内大循环的问题,很早就进入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视野。早在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实体经济结构、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和实体经济这三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后来,党中央又把“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作为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的重要抓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通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5月底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上述表述被进一步细化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原有表述中的“逐步形成”修改为“加快形成”。很明显,党中央已经把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上升到新发展阶段战略层面。

首先要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我国具有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强大优势。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具有美国所不具备的突出优势。一是供给端实力强大,拥有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接近3.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约为28%,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到第四的美国、日本、德国之和;二是需求端的强大潜力,拥有14亿人口规模、超过4亿中产阶级群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正由温饱型小康向富裕型小康过渡,消费规模庞大、需求旺盛、增长迅速。同时,国内投资需求也还处在中高速发展阶段,无论是工业投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增长空间。

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要突出重点。要着力打通循环的梗阻和障碍,建立灵活、开放和具有内生成长能力的自循环系统。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循环提供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打通产业和创新的循环梗阻,畅通產业链和创新链,着力提升产业链质量,特别是要聚焦创新发展,解决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问题。要进一步清除体制障碍,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能够更加自由通畅地流动,特别是要为参与循环的市场主体提供公平、法治、低成本的市场环境。

实现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全球化建立在技术进步、劳动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短期虽然遭遇了逆流,但全球化的大势不会改变,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与参与全球的技术、资金、产品服务等大循环密不可分,与我们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拥有相应比较优势密不可分。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和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国际市场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国际竞争将为我国持续进步提供强劲动能,全球市场仍然是供给端发力的重要领域,我国也将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要顺应我国生产力进步和国际市场新情况,坚持双向开放、优势互补,确保进出口稳定和均衡增长,确保引资和对外投资稳定和均衡增长。要进一步拓展进出口、内外资通道,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建立低成本、可预期、法治化的双向开放渠道,形成国内国际优势互补、市场主体自主参与、内外市场互相配合的双循环格局。尤其要加快由被动遵守全球治理规则向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角色转变,争取与我力量相当的话语权,为建立更加公正、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以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新发展动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与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充分发挥了制度优势,使我国科技发展几乎在零起步的约束条件下,实现了弯道跨越的发展,我们由长期跟跑到一些领域并跑和领跑,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我国是科技大国,还不是科技强国,不少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改变。美国正在实施对华全面围堵战略,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技术围堵。其实,即使大国关系正常,核心技术也是买不来的。科技创新要突出聚焦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技术,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能源环境、生物、太空海洋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研究制定可行的战略规划,部署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国科技发展的大国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已经形成。以专利申请情况为例,2013年我国境内有效发明专利70.5万件,2019就达到了186.2万件。从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看,2005年,中、美、日分别是2 512、46 858、24 870件,2019年,我国已经达到58 990件,排名世界第一。然而,由于科技成果在向市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不顺畅,许多发明专利还留在实验室的库房里。要认真研究梗阻在哪里、梗阻存在的原因,拿出比鼓励发明创造更有效的举措,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特别是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继续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201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已经达到2.23%,但这个比例仍然低于美国、德国,更低于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已经上升到6%,但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平均15%至20%的占比差距明显。同时,要把有限经费用出效率,聚焦重点领域,发挥“种子”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教育和基础研究是基础,是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加大基础教育和研究投入,优化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结构,鼓励长期、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人才队伍是创新的关键资源。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开放是重要条件,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教育和科技交流合作。

四、以优化区域发展打造新空间布局

早在201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同时要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变化和改革开放新形势,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

区域空间结构布局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始终是释放发展动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我国国土空间广阔,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沿海和内地、城镇和乡村等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的差距、经济的特色差异明显,不可能同质、同步发展。区域结构的动态非均衡是常态,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来释放发展动能也是常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从沿海4个开放城市到14个开放城市,从东部向西部、南部向北部、沿海向内地梯度推进,并且通过培育区域发展极实现以点带面,最终形成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全覆盖区域战略部署,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进入经济新发展阶段,许多区域政策已经到期甚至过期,必需作新一轮政策调整。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高超的驾驭本领,从新时代经济发展新要求和我国区域发展实际出发,亲自谋划和推动了新一轮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党中央及时召开的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作出了新战略布局。2017年,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系统布局,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谋划和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亲自主导制定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同时,党中央对东北振兴进行了再布局,结合脱贫攻坚对老少边穷地区加大了扶持力度。

按照新发展阶段要求统筹实施新一轮区域布局方案。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粗放发展、外延扩张、不计成本的发展时代已经过去,在新发展阶段,无论产业发展还是环境提升,都要立足于做精、做细、做高。要聚焦补齐发展短板。在新型城镇化实践中,要从发展面子向注重“里子”转变,从光鲜好看向更加注重人性化转变;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要聚焦打造宜居环境、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于老少边穷地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由输血向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转变。要着力打造区域龙头,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要突出彰显三地的功能定位,注重协同和错位发展,聚焦雄安新区、北京第二行政区等重点区域的发展;在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要抓住“一体化”这个关键,發挥三省一市各自优势,打造以上海为龙头、创新为支撑、实体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先行区;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战略中,要强化深圳新兴创新型城市功能,优化港澳和深圳、广州的产业布局,形成港澳、广州、深圳和其他中等城市、县域城镇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加快打造产业和创新基础比较好的长江中游和上游城市群,着力发挥重点区域的雁阵效应,为全国发展提供重要的动能支撑。新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蓝图已经绘就,要加强旨在推动落实的顶层设计,确保新的区域战略能够得到有序实施,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五、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要深刻认识推进改革的艰巨性。我国的改革不是“休克疗法式”的,而是按照先易后难、先体制外做加法体制内做减法渐进推进的,总体上遵循了“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即任何一种改革举措的推出,都努力让某些人变得更好,而没有让任何人变得更坏。改革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不可能永远都是“皆大欢喜”。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进入“非帕累托”式改革时期,甚至于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改革艰巨性明显增大。与此同时,改革也已由单兵推进向系统整合转变,这也加大了改革的难度。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人们对改革的热情度有所降低、迫切性有所减少、惰性有所增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2]

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做了全面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地方各级党委都相应成立了领导改革的决策机构,我国改革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深改委已经召开十五次全面深化改革专题会。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龙头,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202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突出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新的决策部署。现在的关键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抓好落实。

要坚定不移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围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抓住重点领域,加快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突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加快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和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以股权多元化为方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混改,探索允许管理层及员工持股,尽快完成国资划转社保工作。

要聚焦打造一视同仁市场环境。横亘在民营企业面前的“玻璃门”“弹簧门”仍然存在,打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任务艰巨。要重点破除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一些垄断行业的实施细则,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机制。要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我国要素价格机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很大,留下的问题也很多,部分要素离真正实现市场化配置还有很大差距,造成了严重效率损失,带来沉重補贴负担。比如土地交易的“招标、拍卖、挂牌”在很多地方仍然名不副实,亟待建设系统的土地资源市场体系。再比如水、电、气、煤等资源性要素阶梯性的价格补贴制度,严重影响健康的市场生态建设。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真正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六、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我国的开放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是招商引资为主,现在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过去主要是扩大出口换取外汇,现在是市场、资源能源、投资都离不开国际市场;过去只是被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现在则要主动参与和影响全球经济治理。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加快发展文化、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巩固和扩大我国进出口规模、投资引资规模在全球份额中的比重。要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着力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是适应经济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运筹对外关系、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发挥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好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着力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战略决策。要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开放发展的重大战略抓手,是已经崛起的中国给世界奉献的战略性公共产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杠杆。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实现与国内外、海内外重要区域战略的对接,打造一体化的资源、能源、资金、文化、信息合作交流平台,重点布局沿线沿路发展带,集中建设一批互惠互利、标志性的重大项目。

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多极化发展大势,特别是我国的崛起,美国霸权嘴脸暴露无遗,人类公平正义事业受到严重挑战。“正义可能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前,在推进对外开放中,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注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N].人民日报,2020-07-31.

[2]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

猜你喜欢

新发展阶段十四五经济发展
把握好阐释好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大逻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意蕴
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