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020-12-07程振理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茧房同类考古

程振理

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为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题目解析

2020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一如既往地散发着浓浓的“江南苏味”———人文、诗意、优雅、生活、理趣、思辨。材料既结合考生身边的时代生活,又颇具广阔的视野;既关注现实生活细节,又着眼于未来长远思考。命题切入口小,写作开口度大,利于考生生发联想和写作表达。

作文材料由四句话组成。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意思是说,声调相同,就会产生共鸣;气息相同,就会互相吸引。水往低处流,火往干燥处烧;云跟随龙,风跟随虎。圣人的作为,使万物自然而然地感应,真情得以显露;因而,以天为本,向上发展;以地为本,向下扎根。这就是万物各依其类别相互聚合的自然法则。这句话交代了人、事、物间同类相合的普遍规律。

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为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将人、事、物间相依聚合的普遍规律具象化,强调了主客体间的内在关联。人、事、物之间,因同类信息而受到关注、喜爱,又因关注和喜爱而被环绕、被塑造。这里的“塑造”本身并无褒贬,可以是正面的相聚融合,也可以是负面的相混交融。好的信息可以陶冶人、滋养人,劣的信息则会令人沉迷其中、陷入泥淖。因而人是会被自己“喜爱的”同类信息“塑造”的。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进一步强调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书籍、报纸、影视、微信、微博、讲座、交谈,甚至人物、事物等,就像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都会给个人带来影响,甚至“更加可感”地“环绕”并“塑造”一个人。相对于第二句“自己喜爱”的内在主观因素,这一句更强调了社会与时代的外在客观因素。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的“塑造”或“被塑造”尤为“可感”。

第四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则将当下与未来进行时空关联,更加具体地罗列了现实中每一种看似寻常的细节皆可成为“被塑造”的可能。引发考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留意生活中那些“环绕”自己的“同类信息”,聚焦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不以为意的“塑造”和“被塑造”现象,从而激发写作的源头活水。

整段材料是一个相对圆合又富有逻辑的言说情境,旨在引导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地引申发散,谋篇成文。材料的核心是“同类信息”对人的“塑造”,而“互联网时代”则是与之密切关联的关键要素,因而写作应结合“互联网时代”关键要素,以“信息”“塑造”为核心,或从正面表现,或从反面阐发。无论写记叙类文章还是议论类文章,均应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实际例据,或联系古今中外文明交流、文化交往,挖掘其蕴含的“信息”之源、“塑造”之理,调动个人生活感悟,发挥写作特长,呈现独特感悟与独到思考。

倘若忽略了“互联网”“信息”,则很难精准地表现出“塑造”的核心内涵。若舍弃“信息”“塑造”而言他,则偏离了题意。因而写作此文,不可脱离材料中的特定情境,尤其不可脱离“互联网”“信息”对人的“塑造”这个核心话题。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联系网络时代背景,关注现实“信息”生活,着重表现或阐发“塑造”或“被塑造”的现象与思考,彰显自己的写作智慧。

除立足于人被“信息”环绕、塑造的角度,也可着眼于人如何利用“信息”进行自我塑造的角度,还可着眼于“信息”对人塑造的视角,用同类或异类的信息,实现对人的环绕与塑造。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对抗与文明交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欣于所遇、预约未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都不失为一种阐发事理的角度。

适用素材

1.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囚禁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生动描述了“个人日报”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进步和网络信息的剧增,我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我们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的可能。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网络茧房的形成。当个人长期囚禁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会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的状态。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就会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为自己制造了一间信息茧房。

2.乘风破浪的考古小姐姐

2020年高考,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好成绩,成为真正的“全村的骄傲”。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加上对个人未来的规划,钟芳蓉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消息一经发布,引来众多网友“担忧”:普通家庭的孩子为什么选择一个“极其冷门又不赚钱”的考古专业?网友认为,考古专业注定不是大富大贵的行业,穷苦人家的孩子还是要多考虑现实因素。而与此同时,湖南、湖北等10余省份的考古界相继联动,向这位“乘风破浪的考古小姐姐”赠送文物图录、文创产品等“专业大礼包”。一时间,钟芳蓉成为中国考古圈名副其实的“团宠”。身处重重信息圈的钟芳蓉说:“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最终她决定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猜你喜欢

茧房同类考古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精致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同类(共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