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孕育至善之心:自然关联性的积极作用

2020-12-07

魅力中国 2020年17期
关键词:陈晓关联性要素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大自然不仅能洗涤个体精神上的尘埃,亦能唤起个体与他人及社会和谐共处的动机。美国自然学家John Burroughs 曾说过:“我走进大自然,安抚和治疗受创的心灵,并再一次拾回我对美好事物的感觉”(陈晓,王博,张豹,2016)。人们更喜欢被丰富的自然景物所包围的环境。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一直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只是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才逐渐与自然相分离(李娜,吴建平,2016a)。如果提供选择居住环境的机会,人们会倾向于寻找有丰富的树、水或山的地方。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人们通常会将自然界中的符号或选择纳入其室内环境中,包括植物,宠物,花瓶,以及描绘自然的绘画或照片(Weinstein,Przybylski,&Ryan,2009)。

自然环境具有天然减压功能。人们会从尝试接触自然中获益,如更强的幸福感 (Weinstein et al.2009)。接触自然能让人身心放松,舒缓人的心理压力,使人心情愉悦,注意能力提高,还能缩短病人术后的康复时间(Ulrich,1984;陈晓等,2016)。人与自然环境天然地密切相连。我国先哲曾从自然万物中感悟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理念(杨盈等,2017)。可见人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结。人们在情感和经验上与自然相联系并归属于自然的特点,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然关联性(Connectedness to Nature,CNS)(李娜,吴建平,2016a)。自然关联性不仅能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也能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一、自然关联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自然关联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接触自然能促进人的亲社会行为。接触自然不仅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和关注他人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人们变得更友善(Weinstein et al.2009),也能使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降低人的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杨盈等,2017),还能促进合作行为(Zelenski,Dopko,&Capaldi,2015)。生活在蕴含丰富自然要素环境中的群体犯罪率更低,更愿意合作与助人,更加慷慨无私,更关心他人,而不是竞争或侵犯(Weinstein,Przybylski,Ryan,2009;杨盈等,2017)。相比在建筑环境,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并沉浸其中感受自然美的人有更强的亲社会倾向;相比建筑环境图片,观看自然美景图片后的人报告的慷慨和信任程度更强;相比不漂亮的植物,接触摆放漂亮植物环境的人报告的助人倾向更强(Zhang,Piff,Iyer,Koleva,&Keltner,2014)。

(二)自然关联性促进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

亲生命性假设和栖息地偏好理论(Habitat Selection Theory)认为人从自然环境中进化而来,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天然地有与自然紧密融为一体的倾向,而且这种心理联结与生俱来,并不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消退(李娜,吴建平,2016b;杨盈等,2017)。人类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偏好(陈晓等,2016)。自然环境符合人的亲生命特性,具有减缓压力、提升积极情绪的功能(李一茗等,2018;杨盈等,2017)。根据注意恢复理论,自然能够减缓个体的精神压力,包括恢复那些缺乏便会导致自我调节失败的精神资源(杨盈等,2017),让个体有更强的敏感性以及更多的精力觉察与关注他人的需求,进而予以帮助。

杨盈等人(2017)认为自然关联性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密程度,包含人对自然以及对自然关系的认知表征、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自然关联性水平高的个体更倾向于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平等的,把自我延伸到自然以及社会,关心自然万物的境遇,更愿意投身于保护自然环境活动;自然关联性水平低的个体更倾向于认为人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万物的遭遇漠不关心,参与自然保护的意愿也低(杨盈等,2017)。环境保护行为、亲环境行为等在本质上也属于亲社会行为(杨盈等,2017)。与环境接触(如进行环境教育、旅游)能够提升人的自然关联性,促使其做出更多的环境保护行为。甚至想象身处大自然之中的正念练习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然关联性,增强亲环境行为(Barbaro &Pickett,2016)。

欣赏自然主题的视频会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结(李一茗,黎坚,伍芳辉,2018),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而接触建筑环境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联结感。现代城市环境是信息高负荷的人工环境,包括复杂的街道、拥挤的人流与车流、眼花缭乱的广告墙和荧屏、刺耳的噪音等(林玉莲,胡正凡,2000)。环境负荷理论认为建筑环境包含的信息量常常高到令大脑应接不暇,造成信息超载,从而使人缺乏敏感性,以及缺乏足够的心理资源去关注他人的需求(迟毓凯,2009;林玉莲,胡正凡,2000)。

二、提升自然关联性的策略

(一)运用自然要素建设环境

在设计与规划城市环境时,规划人员可运用“注意”的心理规律以及环境生态知觉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等对城市环境加以合理的设计与组织,既要避免城市每一处重复同一模式,又要有助于人们在识别建筑环境过程中化繁为简,简化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那么大脑处理信息占用的认知资源减少,人处于城市环境也能获得较多的积极情绪。同时,在建筑和人工要素越来越集中的城市环境中,自然要素显得越来越稀缺宝贵,然而自然要素不仅具有景观价值,而且在环境生态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玉莲,胡正凡,2000)。因此在建设城市环境中应善于运用自然要素,增加视觉上赏心悦目的程度。

对于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的室内环境增加与自然要素的接触频率能有效提升自然关联性。如在办公室养几盆花、在家养宠物或插花、运用以自然景观的挂画等自然要素装饰居所、多花时间细致观察动植物,都能提高人与自然的联结程度。

(二)接触自然环境

人的大脑更偏爱自然环境(陈晓等,2016)。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人数的比例从2003 年的64%上升到2012 年的90%,随之而来的是34%的青少年在前两周没有参加过任何户外活动。从1997 年到2003 年,年龄在9-12岁的美国儿童在户外的玩耍时长降低了50%(陈晓等,2016)。美国白宫曾发起让儿童到公园里去的计划、加拿大曾发起成年人的散步计划诸如此类促进人们沉浸自然的干预方案(杨盈等,2017)。

接触自然是提升自然关联性的有效途径(李一茗等,2018)。人们可以选择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如在大自然中散步,参与在自然环境中举行的户外运动或娱乐活动,积极投身于自然环境,沉浸在体验自然之中。有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步行20 分钟比在都市环境步行更能提升人们的自然关联性(杨盈等,2017)。如进行“森林浴”活动,到森林里呼吸新鲜空气,散步20 分钟以上,仔细观察自然万物,融入其中,可让人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增加积极体验、恢复活力。

(三)沉浸虚拟自然

个体的自然关联性随着人与自然的经历体验变化而变化。仅欣赏以自然主题的视频也很可能增强人与自然的联结(李一茗等,2018)。值得注意的是,心不在焉地观看自然主题视频或接触自然环境,并不能促进自然关联性。积极投身于自然环境,放松身心体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从认知上增加归属于自然的认同程度(李一茗等,2018;杨盈等,2017)。相对建筑环境影片,欣赏自然环境影片更能促进人们的合作行为(Zelenski,Dopko,&Capaldi,2015)。因此欣赏自然主题的视频,倾听雨声、鸟叫声、虫鸣声、海浪声等来自自然环境声音的音频,欣赏描绘自然的绘画或照片等,放松身心沉浸于这些虚拟自然中,亦能减缓压力,促进自然关联性。

猜你喜欢

陈晓关联性要素
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学贯中西(4):AI的时序性推论技能
饮用油茶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ECG检查T波动态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的关联性分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编读往来
O/O型未定式极限的求法总结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陈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