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考试作弊谈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2020-12-07姚立

魅力中国 2020年51期
关键词:作弊底线伦理

姚立

(浙江省湖州市教育考试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社会诚信问题人们并不陌生,从本世纪初开始,市场经济蔓延下的各个领域,人们都进行着诚信问题的探讨,并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诚信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行动防范,展开了社会舆论批判。近年来,由于考试作弊现象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教育公平,有失对我国学生品格的定位要求。因此,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将国家考试作弊列入《刑法》,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与制度上的支持。然而,依然有人冒着违法的风险进行考试作弊,不断触及法律底线与人性道德底线,反映了我国诚信教育的不完善。

一、从考试作弊看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体现

(一)诚信教育符合底线伦理的内涵要求

考试作弊属于学生学业诚信的一种,考试诚信教育符合我国伦理传统与人类普遍伦理的底线要求。相关研究者认为,底线伦理是人们在社会生存中必须要把控的最基本原则,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以私人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相关的行动,尤其需要自我规约,严守底线伦理,确保社会运行的秩序,也避免给自己带来后悔。且不说自古以来,我国就高度重视考试作弊,在过去的科举制考试中,考试作弊就是一项很严重的品质行为。在现代社会,考试诚信更是个人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由于人一生要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只有推进诚信教育,杜绝考试作弊,才符合与他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底线伦理品格。

(二)考试诚信符合诚信教育的基本伦理特征

第一,诚信除了是一种强制性较弱的个人品德,还具有很多隐含的他律性特征。违背诚信要求、进行考试作弊的人,必然会遭受诚信的心理谴责与道德审判。因而诚信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他律性。

第二,诚信教育符合伦理的平等性特征。由于考试诚信是针对所有公民来说的,是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无论参加考试的人是否有钱或有地位都需要遵守考试准则,杜绝作弊行为,所以,诚信教育符合道德伦理的最基本平等性要求。

第三,考试诚信所反映的诚信教育具有优先性的特征,它符合道德情况的冲突下,人们进行首要判断的出发点与依据的优先逻辑。由于人们在进行冲突选择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潜意识中的道德要求,因此诚信是人们在考试中,选择遵守考试规则或作弊行为之间的首要出发点与逻辑上的优先考虑。这说明诚信教育是符合道德伦理的逻辑优先性特征的。

(三)教育诚信构筑人类最基本的良知底线

考试中的作弊行为突破的不仅是道德的边界,更是法律的底线。学业诚信要求学生以遵守考试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正当的学习竞争,为个人的成长与学问的增长,提出了正向的积极激励要求。而考试作弊突破了这一范围的要求,也打破了法律的准则,不仅给自己的学业真才实学的增长带来了障碍,也危害了其他正当竞争的学生的基本利益。它与人类最基本的良知底线相违背,其背后暗含的道德防线的丧失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的。

二、从高考考试作弊中看诚信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失信成本偏低是导致高考不诚信的重要原因

失信成本,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违背诚信而被社会规则所惩罚付出的成本代价。我国虽然针对国家考试设立了相关的法律条文,认定作弊的人员要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但是细细看来,考生在考场上的违规行为其实不止作弊一种,还有大量的违纪行为。违纪行为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作弊,但却比较缺乏针对直接作弊那样的有效惩处手段。这就使许多人利用法律不完善的漏洞,协助参与考试的学生进行舞弊。如今的考试,违纪采用的大多是非常隐蔽的高科技手段,甚至有些可以躲过考场进场时的监测。一部分考生与社会上组织舞弊的人员相合作,利用高科技手段共同实施作弊。而我国法律针对国家考试考场之外协助舞弊的人员,惩处力度并不大,这就使许多人参与到考试违纪的队伍中来。失信成本偏低给我国的诚信教育的开展以重大障碍,是我国诚信教育道路上的拦路虎。

(二)家庭与学校教育偏差致使考试诚信教育缺失

相关研究者的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学生认为高考中的作弊行为其实普遍出现在平常高中生的其他大大小小的考试与测验中。考生将平时作弊的风气和习惯,顺理成章的延续到高考中,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考试作弊与底线伦理的关系。由于平时学习与考试中的作弊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高考中产生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公平度。

一方面,诚信教育的确实有其深刻的家庭教育根源。由于学生的三观还不完善,其主要的行事风格是延续自他们的父母,但是许多父母却并没有给学生以良好的模仿榜样。家长的不诚信示范让学生以为考试作弊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例如有关报道所披露出的某省文科状元,其父亲曾擅自改动孩子的民族身份。给孩子带来了重大的不利影响,当事情被查明时,为孩子一生的发展与家庭的幸福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损失。父母的不诚信示范不仅抵消着已有诚信教育的成果,还会给学生或家庭带来巨大损失。

另一方面,是学校诚信教育的欠缺。学校尤其是高中一味地将提高成绩作为唯一目的,给学生的学业压力很重,轻视道德品质的教育。结果是许多能力较为出众的学生也参与进了考试作弊的队伍,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学校并未给高中生一个杜绝来自社会不诚信风气影响的良好环境。致使高考作弊现象频繁发生,其中必然有学校的责任。

(三)考试诚信体制不完善

考试诚信体制没有充分健全,是引发考试作弊的重要诱因。由于我国目前社会还没有一个全民批判考试作弊的社会大环境,许多从考试作弊中尝到甜头的考生,在成功之后往往将其拿出来炫耀,似乎使考试作弊成为了富贵当权者的专利,而使普通民众惧怕三分。这样匪夷所思的社会风气,不仅不利于诚信教育的展开,甚至还带歪整体诚信教育的未来走向。尤其是平时的各种大大小小考试中,本身对考试作弊现象就防范的不够严格,许多成绩较差的后进生往往通过作弊手段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而平时诚信学习到刻苦努力的学生,反而不如他们。这样的考试诚信体制上的漏洞必然会使诚信考试的学生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从而使他们心理失衡甚至产生模仿作弊的行为。由此,充分说明了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试诚信体制,对于诚信教育展开的重要性

三、杜绝考试作弊,推进诚信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诚信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有鉴于我国考试诚信体制的不完善与社会不诚信风气的盛行,需要从社会整体环境上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不仅是为市场规则所考虑,也是为了完善考试诚信,杜绝考试作弊,给市场竞争与人才的培养以一个平等自由的平台机制。要让考试诚信成为考生们最基本的伦理守则加以遵守,必须要形成相应的考试诚信规则,任何考试作弊与违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与规则的处罚。在竞争机制的规约下。考试作弊的诚信成本被大大放大了,这是保障考试诚信推进诚信教育的根本制度要求。

只有从全社会的范围内都认同诚信准则,批判考试作弊,而不把它附加其他的权贵含义,诚实守信才能够成为人们与考生都将以遵守的良好准则成为公序良俗中健康的一部分。

(二)端正学生的考试认知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所遭遇的挫折与欲望并不是产生与社会道德要求相偏离的行为的直接原因。而人们出自个体的对于事件的认知所引起的相关感情与行动才是导致行为偏差出现的直接原因。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解释考试作弊的现象上来就可以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突破诚信底线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对考试有正确的认知。一次考试或某几次考试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人生的失败,就意味着整个人生的毁灭等等,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偏差给诚信教育的施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是很多考试作弊行为出现的根源,因为考试作弊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学生不能接受自己成绩较差的现实。故而,开展诚信教育,不能分割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考试认知的教育。需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价值,它并不是评价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而考试成绩的高低也是可以通过个人的正当竞争和努力来改变的。如果众多高考生都能以这样平和的心态来对待高考,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考试作弊行为了。

(三)加大失信成本与违信处罚力度

我国目前针对国家考试的刑法条例,虽然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完善,但在具体执行以及细化的分类上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针对高考生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舞弊等协助作弊人员的处罚,以及高考违纪行为带来的间接作弊的处罚都不是非常明确。还有一些校园替考事件,有时也很难披露出来。众多作弊手段千奇百怪,有些作弊行为还比较隐晦证据收集困难。法律还没有明确的细化,哪些是违纪,而到哪一种程度就明确的是作弊。具体实践细则上的模糊使人们难以对考试违信的具体行为范围作出界定,加大了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与钻研法律作弊漏洞的机会。

与此同时,一些高考作弊行为界定较难以确定,例如如今存在更为隐晦的高考加分项目作弊现象等等。都间接的损害着教育的公平,需要法律明确加以规定。让考试相关法律更加具体和具有可行性,成为一部失信惩戒的法律与道德底线范本。

结束语

从考试作弊来看,我国诚信教育,虽然其中有很多的问题。考试不诚信行为也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但是诚信教育的确实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一些考试作弊个案也为人们敲响了诚信底线的警钟。归根到底,采取多种手段健全我国的诚信教育,是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发生的根本,它关乎到我国的国家底线与民族品格的培养,是我国推进建设现代化强国中不可绕开的话题。

猜你喜欢

作弊底线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作弊
真相与底线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防止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