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

2020-12-07刘华

魅力中国 2020年51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大学生

刘华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综合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软实力的直接标准。在强化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有机合理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不断延展实践育人的空间,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是让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必由之路更是大学生以完善的人格投身社会的必要准备。

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导向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召唤。

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传承至今的唯有中国,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孕育创造了繁荣的文化。历代思想家著书立说以“天人合一”“敬天保民”思想为代表的《易经》《周礼》和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柱体系。而恰恰是中国的这种哲人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可否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诸多负面影响也应运而生,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和伦理危机以及资源的过渡透支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解决这些矛盾的理论支撑和有效途径。

《礼记·祭义》中说:“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即“放诸四海而皆准”是中国学说的普适性表述,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礼仪之道”的行为方式和入世法则正是解决时代矛盾和社会危机的有效方法论。当今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前迈进的关键时期,青年人作为新生力量担负着改变世界、创造更美好未来的社会责任,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学子们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召唤。

(二)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求。

世界风云变幻,崛起的中国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农业、经济、贸易甚至天文历法、学科研究、文化医学都在逐步丧失中国的自我模式和中国标准,从政策法规到游戏规则、从话语权到评审标准,西方模式和思维审美无一遗漏地渗透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角落,这是中华文化的悲哀,更是世界人民进步的不幸,因为优秀的中国文化不仅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更是引领全人类走向和谐发展的睿智选择。

如今进入21 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的“丛林法则”中,用基因里“自强不息”的勤劳坚韧精神,不屈从于外来压迫,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长久以来,我国的民族文化又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广泛吸纳了世界各国文化精粹,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也是培养未来青年人“厚德载物”博大情怀的精神源泉,为中国青年兼容世界文化、各国思想共存,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家国天下的君子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每一个华夏文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首先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继而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最终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如此高远的境界如果推而广之到世界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何尝不是为世界构筑了文化价值和终极愿景?新时代“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大融合格局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这种博大的情怀,重建“中国标准”,构筑中国繁荣富强,使未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同步时代,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肩负起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不绝的历史使命。

(三)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素质教育是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文化支撑。

建设有文化内涵、有特色的中国一流大学,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倡导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家国担当和历史使命。2015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明确要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貌各异、民族多样、风俗迥别的国家。我国2956 所大学遍布全国31 个省份,每个地区皆有当地的独特风貌和人文性格,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下,不同地区又派生出各自的文化支脉,孕育出具有本地特色和本土特征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遗产、文化典故等,这些都是其他地区不可取代、无法复制的文化瑰宝。作为承载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高校教育,若能立足本地文化资源,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源头活水,把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教学紧密结合,彰显特色地域文化的实力,不仅让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子通过母校所在地传达出的文化符号深入人心,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入口,更为全国甚至国外高校建立起以交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体平台,着力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大学,让优秀的文化内涵成为区分高校软实力品质的试金石。让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风尚引领世界的文化导向。

二、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部分高校实施推广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性的引导,各个高校也都相继尝试性开展建构相关的课程体系。

2016 年5 月2 日,福建省教育厅印发《福建省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重点培育建设10 个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也已经开始全面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尝试。

复旦大学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学,对全国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高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知名教授担任“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和“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课程负责人,课程体系日臻完备。

南京大学依托优势学科和研究力量,招聘和吸收海内外传统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组建开放性、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并成立“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18 年南京大学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与传统文化”全国学术论坛。

清华大学专门制定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从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实践、文化传播和文化环境、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部署,在实施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升计划”的同时组织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系列活动,每年举办100 场高水平演出、100 场高水平文化艺术活动,受益面达到20 万人次,仅“竹简上的经典”就组织了30 余场名家讲座和分享活动,观众突破50 万,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示范效应。

河南农业大学自2018 年开始,在全校范围筹办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繁塔雅集”。效法古文人雅士的雅集活动,从多个角度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以普及茶文化、古诗词、汉字人文内涵、插花、古琴等雅集,组织实施《先秦古曲弦歌》专题音乐会。在全校的文化创新及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先拔头筹,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更广更深地开展开辟了创新道路。

浙江大学的“人文经典•四季歌行”、武汉大学“翰墨文化•樱花笔会”、天津音乐学院“古月新风国乐雅集”、同济大学的“闻学堂”等等全国知名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教育态势已经全面展开,人文效益和社会效益初见成果。

目前,各个高校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首先是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观意识,片面的追求在校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不断挤压或减少传统文化素质类课程的教学比重。其次,缺乏对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一些学校将学生的考研和就业作为工作重点,缺失了关照学生的心理建设,忽视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的教育和引导。

三、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体系的探索研究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主要教育机构,同时也担负着科研与传播优秀文化重要基地的重任。《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学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保护传承、教育普及、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神韵、中国风范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市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改革内容:重组教学体系,构建结构合理、设计创新的课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探索开发研究核心价值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入手,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努力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契合点。转变观念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明确“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确保其能够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中精准呈现,并坚持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作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标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树立起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改变传统的学校本位和教师本位的理念模式,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自主的去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与思想深度。

利用前沿科技,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研发中国传统文化素质课程。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与各国文化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大格局视野与高度,重组教学体系、丰富课程形式;利用博物馆、文化馆、艺术中心、中草药基地等社会资源,走出校园,实地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适应理论联系实际与技能训练。重温历史典籍,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情况,突出课程特点,根据各个专业个性特色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二)彰显传统元素,深挖文化资源,开展多元化交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的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文化人、以文载道,文化润养心灵,文化教化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使其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从课堂到网络,进行多级别、多层次、多样式、多渠道的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和教学活动。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运用文化雅集和艺术沙龙等形式,针对广大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特点,开展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艺术展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沟通认识,开阔眼界,用全新的文化教育理念引领广大师生尽快步入到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上来,将自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多类别知识融入到新的课程体系当中来。借助学校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录,充分彰显传统文化元素,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切实呈现出使用、审美、教育功能三者和谐统一。

(三)建立文化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增强文化认同感。

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学科,充分挖掘高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综合性的优秀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设立数字化培训中心、中华才艺馆、文化创意工作室等场所,充分利用硬件设施定期举办相关学术会议以及学术讲座,引领学生进行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采风、课题研究、文化研究。提高大学生创造求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意识能力。为学生开放、接触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各项保障。同时,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共建多种合作形式的校外优秀传统学习基地的平台,基地可以设在社区、企业等公共场所,通过共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地建设,为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形成长期的阵地依托。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体验和记忆,构建正确的文化观,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传统文化面向大学生群体进行传播。自觉的承担起繁荣社会的责任和意识。

四、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应用价值

(一)具有战略意义、创新时代价值、应用性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发展趋势。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4 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这些相关政策都要求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使受教育者持续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的素质教育是构建“教与学”生态循环的精神保障。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学中,突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理念,围绕学生、关照学生、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精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们发展需求之间的交叉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在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寻找能够指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

(二)研究思路清晰、框架结构合理、针对性强。

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责任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建设,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紧密结合当代的社会价值,深入研究和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现阶段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存在诸如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评价体系过于陈旧等问题,尤其是没有体现出来传统文化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征。这样一来直接导致学生们纸上谈兵,动手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能力十分欠缺。基于这样的问题,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课程中的比重,提高教育的学习地位。主动融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中,突出传统文化的实操性特点、通过亲身尝试、亲手操作、参与创作的过程路径,强调传统文化运用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意义的认知,使之能够从思想意识、道德情感上来理解、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动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内心构建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再通过经典、历史、人文教育,引导大学生们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世界观,塑造青年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民族担当,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推动大学生自身发展,让民族使命感成为各自学科科研发展的内在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成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参数,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热爱中华民族、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原动力。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传统大学生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