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

2020-12-07常馨月

时代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居民民族

常馨月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1]。“民族互嵌式社区”成为新形势下拓展民族团结新局面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逻辑关系

“社会共同体”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交往起点。根据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交往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群体之间普遍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体,通过中介客体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作用和影响。交往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主体间关系,是人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人们在交往中生活生产,也在交往中创造和完善自身的生命意义。[2]民族社区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他们共同的地理位置和密切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在功能上兼具社会交往和民族融合。[3]民族和民族之间通过多层次的社会交往互动,缔结为各种形态的社会共同体。

生产力发展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交往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善,人类的交往方式逐渐打破了血缘和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物质交往逐渐成为推动人类交往前进的动力,成为最基本的社会交往关系。[4]物质交往打开了各民族交融的历史通道,各民族间的交往逐渐从物质上的交换转变为精神上的交融。各民族要想保证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就必须进行充分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在贸易、政策和文化上互融互通。民族互嵌,就是在交往方式高度发展、社会分工高度分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根据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世界性民族”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交往方向。交往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共同体存在的基础,更是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内在线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狭隘的民族交往被打破,人们开始通过商品贸易、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等方式进行世界交往,全球化的过程中使民族交往转变为世界交往。一个民族的生产不再仅限于满足本民族的发展需要,生产的产品也不仅仅在狭隘的地域性市场内流通,而是成为世界性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以服务世界人民。这样,民族的交往逐渐由地域性交往转变为世界性交往,民族也逐渐由一个地域性民族发展成世界性民族。

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现实境遇

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现实机遇

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最初目的是推进新疆去极端化斗争,保障新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和长治久安。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建设“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一政策为新时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发展新时代民族关系指明了新方向。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还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源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具体执行提供了政策层面保障。

互嵌格局的地理优势。基于同一地域上的共同生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缘前提,各民族在交往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空间分布格局,在分布上交错杂居、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基础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这就从宏观上为建设互嵌式社区奠定了历史和空间基础,也为各民族在现实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文化和心理基础。[5]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成员的混居程度,增进各民族成员的联系和交流,推动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族际互动的深入拓展。随着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内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逐年递增,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多元化和现代化转变。族际互动是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当前随着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量增大,族际互动正在不断地深入拓展。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改善了城市民族结构,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随着民族发展空间格局、民族分布、人口流动等的变化,民族工作的对象也逐渐从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扩展到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潜在挑战

少数民族嵌入社区的浅层化。当前少数民族社区嵌入存在浅层化困境,主要表现为:第一,社区民族交往的浅层化。少数民族群众的交流互动主要局限于本民族内部,对基于血缘、地缘的民族归宿感大于对社区组织的信任。第二,社区政治参与的浅层化,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居民参与社区选举、社区管理、社区监督的积极性始终不高。[6]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对于文体活动、科普宣传等非政治性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对社区决策、管理和监督等社区政治事务参与较为冷漠。

个别地区狭隘民族主义的扩大化。狭隘民族主义是一种以孤立、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通常表现为忽视民族团结在祖国统一大家庭中的地位,习惯于维护本民族暂时的、局部的利益。民族地区容易受国内外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蛊惑煽动,容易发展民族矛盾冲突。 200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就是狭隘民族主义扩大导致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狭隘民族主义不仅出现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也出现在全国其他地区,为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的构建造成心理妨碍。

元治理主体的失衡化。“互嵌”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核心,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模式主要以政府顶层设计,社区居委会具体实施治理模式为主。政府习惯性地干预社区事务、包揽社区治理事务,使社区自治的空间被垄断。[7]同时,社区组织的治理能力及治理积极性有限,使社区治理主体失衡。当前社区内的治理主要由社区居委会代管,社区自治组织发挥管理和治理的能力有限,以政府和社区居委会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替代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自主参与。

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路径建构

宏观层面提高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水平

加强各民族间经济嵌入形成驱动性力量。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中,经济交往是民族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因此,经济嵌入是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经济和产业结构快速调整转型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通过充分给予各民族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等方式,杜绝企业在就业招聘中的民族歧视。保护少数民族新兴的经济和文化产业,促进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和商业交流。同时,在社会分工方面,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结合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协调各民族的劳动分工和合作交流。

通过资源调配以调整分布与居住格局。针对当前民族发展中资源配置失衡化问题,可以通过调整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强人口分布和居住格局的合理调整。首先,可大力鼓励建设农业和畜牧业产品批发与民族特色餐饮和其他产业,通过合理配置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贸合作,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在结合民族优势在城市汉族聚居地创业,实现各民族的互利共赢。其次,可以结合各民族间的民族文化,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场所,满足各族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最后,积极引导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优化人口分布。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逐步将基于民族属性的高考加分政策转变为基于地区差异的政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心理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在宏观层面的重要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协助建设“互嵌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首先,应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其次,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出发,改善民生,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最后,为了缓解因社会结构紧张而带来的民族情绪,可以建立多向度的利益表达机制来畅通公共利益诉求,增进各民族的心理互嵌,铸牢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

微观层面增强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效能

提升社区内民族居民的自主管理意识。关于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管理模式,应坚持政府领导,社区内基层群众组织为主要负责主体。民族互嵌式社区内包含了来自各个民族的居民,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不仅需要有针对性的疏导,还需要树立包容的意识。要培养居民的自主管理意识,鼓励居民自觉解决公共区域的服务、设施的维护、社区活动的组织、居民矛盾的调解等,同时培养居民自觉去探索公共场所的有效合理利用等一系列提升社区内部治理手段的能力。提高社区内各民族居民应主动参与社区的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的自主管理意识、增强居民社区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健全法律法规和社区管理办法提供法制保障。各民族平等团结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首要目标,必须为民族互嵌式社区管理提供法律保护。首先,充分运用《反恐法》《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打击和预防暴恐活动、严厉打击煽动民族分裂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为营造民族互嵌式社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8]其次,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社区管理办法,将实践中证明能够促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发展的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最后,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能力及民族工作认同感和使命感,增进民族工作干部结合社区管理办法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实现社区治理信息的实时互通共享。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各民族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意见建议,及时并有针对性反馈社区群众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助力社区开发各类服务系统,提升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智慧化水平。其次,社区自治组织可以充分运用云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创新型治理模式,如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小程序,建立居民一键式求助服务,及时解决居民生活难题,建立居民投诉建议专门模块,提高社区事务办理便利性和时效性等。最后,创建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平台,利用社区微信群、社区论坛等平台,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交流等方式,提升各民族居民的社区融入感,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互通互享。

总之,当前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既需要在宏观层面上提高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水平,也需要在微观层面上增强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效能。随着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理念制度的转换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格局必将得以进一步巩固。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居民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高台居民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