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铭记历史,保护文物,让文物活起来
——以延安革命纪念馆对国家一级文物“小青马”的保护为例

2020-12-07王茜子

魅力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青马文博纪念馆

王茜子

(延安革命纪念馆,陕西 延安 716000)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象征,它不仅清晰的记录了历史的脉络,同时对于研究史学文化,追忆峥嵘岁月,更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作为文博工作者,怀揣激情,拥抱理想,传承精神,更在政策的拥护下坚定内心,用自我奉献的勇气,保护文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让它们再次活起来。

一、保护文物的原因

保护文物是历史的选择。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温床的记忆。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直接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有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指示。足见,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而文物即是见证和传承一个国家文化的有力依据。随着近年,开始走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节目,故宫博物院研发的口红、耳机;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售的唐妞等文创产品深受大众喜欢。公众在对历史。文物的关注中渐渐喜欢走进博物馆提升自我,可见,保护文物也是是丰富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保护文物,努力让群众成为文博事业的守护者、历史的参与者、和民族情怀的延续者、红色精神的传播者。

保护文物是当下文物保存现状迫在眉睫的要求。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可将文物可划分为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物是指历史文化的遗存,革命文物是指近代中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在人民革命征途中留存的珍贵记录,包括领导人题字、书信等文字资料以及革命英雄烈士使用过的衣物等。无论是哪一类文物在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历史的洗礼,以及诸多客观原因的影响。有的保存在博物馆、有的遗失海外、有的散落民间。不论其保存现状现及地址如何,其保护修复工作都显得极其重要。据陕西博物馆档案馆的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历史文物保存现状优于革命文物。革命文物由于年代成因、重视程度、博物馆设备的缺乏、专业保护方案的力度不及等诸多原因,其纸质文物、实物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急需保护。

保护文物有鲜明政策的支持。讲话中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多次提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知识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充分表达出国家和文物局对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一种体现。在国内调研、国际演讲、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项活动中。中国文物部门也都表达出对保护文物的重视和关心。更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个字作为文保的具体方针,也是文博工作者工作的科学指引。作为文博前线的基层工作者,在政策的支持下,我们有理由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通过保护修复的方式,让他们再次活起来。

二、小青马的故事

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建成于1950年7月1日,2005年被中宣部确立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号工程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基地之一。馆藏文物约3.5万余件,分为实物、纸质、仿制、礼品等四类。在陈列面积约10677平方米的馆内浓缩了延安十三年革命,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最璀璨和辉煌的事迹。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让文物活起来就是对历史最严肃的再现。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第五单元“转战陕北”的部分,陈列着这样一件重要的文物——“小青马”即“伟人同志骑过的马(标本)”。关于它的故事,要从这里讲起,艰苦的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多数领导还没有汽车,首长外出,主要的途径是骑马或步行。伟人同志时常去中央党校上课,非常不便利。后来,中央西北局通过多次选购,挑中了一匹性情温顺、聪颖灵活、驰速飞跃的马。这匹马儿虽个头不大,但力气很大,毛显青色,伟人同志十分喜欢它。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在党中央撤离延安时,小青马一直陪伴在伟人同志身边,像亲密的战友一样,遇到险途陡坡,伟人同志就下来牵着它,生怕磨坏了马蹄。关于小青马的故事有很多,据说,在撤离延安途中,有一次,敌人在后方紧锣密鼓的跟着我军队伍,在经过一个山卯时,敌方就在我军行军队伍的上方,一旦发出声响,将面临两军对峙交火,后果十分严重。此时,小青马像是通人性一样,在行程中未发一声,平安的度过了险途。随着革命的枪声渐入尾声,1949年,小青马追随党中央进入北平,作为军功马被送往北京动物园由老红军周根山饲养直至终老。

最终,小青马于1962年在北京自然老死,原来青色的毛逐步变成了白色,其马皮被制作成为标本,一方面为了纪念它为革命立下的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为了延续革命精神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作用。1964年延安革命纪念馆派专人带回了它,从此,小青马,即“伟人同志骑过的马(标本)”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库房中,也在重要的展览中陈列展出,吸引着成年上万的专家、学者、游客去挖掘它背后的故事。

现在的小青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保管部的实物库房里已经保存了55年。然而因为现实因素,比如库房的恒温恒湿度难以稳定,马的标本自身出现老化,展出后的一些损伤等因素使马身马毛出现不同程度的褶皱、破损、和脱落。修复任务迫在眉睫。

三、让文物活起来——以延安革命纪念馆对国家一级文物“小青马”的保护为例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传承,更是红色文化一脉流淌的精神支柱。保护文物才能更好的将历史传承。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自信,更是我们当下文博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以延安革命纪念馆对国家一级文物“小青马”的保护为例,充分彰显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领导、文博专家及工作人员对文物的重视。

从2000年以来,随着小青马标本的年代久远、自身的多次出展、库房温度湿度的不稳定,其周身开始出现毛质脱落、颜色退化、耳朵等身体部位出现明显裂痕。关于马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迫在眉睫。2019年,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及主管文物的副馆长、保管、陈列两大业务部门的主要领导、文博业务馆员等开展了多次会议,共同商议关于小青马的保护与维修工作,于2019年9月请示国家及省文物局和上级单位,通过申报立项等多种形式,开始长达两个月的反复保护工作。从立项、保护开展到项目验收的过程历时三个月有余。邀请到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及多位省文博专家的参与研讨,最终确定了陕西师范大学的修复方案,但因后期延安温度等客观原因的不可控性,使得修复工作反复而艰巨,延安纪念馆保管部主任及工作人员不停修改保护方案,昼夜三班倒连续的监控小青马身体、毛色、复原的状况,延安秋冬季节的寒冷、库房现实条件的限制,在本次小青马的修复工作,造成一定困难,但在大家的一一克服下,修复工作于12月13日正式结项。文保工作只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修复,无法让它完好如初,但保护后的小青马的标本,显示出满身白毛,稍许斑点参差其中,当它马鞍完好,直立而战,四蹄健全、栩栩如生的仰着头,站在那里,仿佛在等待出征的主人一般。

以延安革命纪念馆对国家一级文物“小青马”的保护为例,我们看到在国家、政府、省市文物局等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小青马修复成功的案例也离不开每一位普通专家、学者及参与项目的所有文博工作者的微观努力。当然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需要继续厚积薄发的力量,后期文保的客观环境还需要我们继续创造和发展。比如小青马反复出现破损,裂缝客观上是由于库房温湿度的不达标。因此关于小青马类实物文物的后期保护还需要配备专业达标的保护柜,并做到定期检查。

文物保护是一份有情怀的工作,每一代文博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情怀和坚守。对于文物的保护,是历史的继续,更是责任的传承。保护文物,是当下中国文化、历史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体现我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最有利的武器。铭记历史,保护文物,让文物活起来,文博人在路上,一刻也没有停。

猜你喜欢

青马文博纪念馆
现代远程教育在文博教育培训中应用初探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萧军纪念馆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