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几点意识

2020-12-07邱忠华

魅力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意识小说文本

邱忠华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江西 九江 332000)

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首页“致同学们”中明确提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在本教材《前言》“课程宗旨”一段中还写道:“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在话题方便之外简约地介绍外国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初晓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看来,《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乐处、益处、深处就在这“最终目的”上。

而要达到这个“最终目的”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选入本教材的16篇外国小说不可谓不经典,学生初捧小说时的心情不可谓不激动。高中生喜欢看小说,尤其是武侠和言情小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难免会出现“沉寂如死水”的局面,甚至,出现一些学生厌恶学习小说的现象。究其原因,要从“看”和“学”之间的差别中找。笔者认为,学生喜欢“看”小说,是因为有文本自由选择权,更是把“看”小说当作一种消遣,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生所好所迷的仅仅是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而“学”小说,需阅读已定的文本,成了学习任务,心情自然不轻松。倘若能够引导学生在小说鉴赏中“登其堂”并“入其室”,“品其味”且“得其妙”,让学生爱“看”热闹,更会“看”门道,也许学生会乐“学”不疲。当然这就要求教师非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可。以下就来谈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应具备和落实的几点意识:

一、体验意识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经典中外小说都述说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而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她的美有时是难以言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阅读与鉴赏”第3点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正如洪镇涛老师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过程说”中明确指出:“从感受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文知识切身感悟语言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和未定性因素逐步加以填补、充实、升华、完善的再创造的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而阅读体验的方法可以多样。根据小说的内涵与语言的难度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体验方式。尤其是对那些生动感人的情节、幽默风趣的描写叙述、感情强烈的人物语言、能触及心灵的议论,老师不妨诵读或与同学一块诵读,让大家共同沉浸在这充满感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氛围中。让他们充分感知、再现相关情景,体悟到作品所渗透的作者的感情,领会作品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主题,在品读中体会语言艺术,从而培养学生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发展个性。

二、问题意识

在小说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欢、特别有兴趣的部分作出反应,甚至也许是幼稚的质疑,也许是极富创意的个人理解。我曾在教授《外国小说欣赏》时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养成质疑的习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习《桥边的老人》时,学生问:“为什么‘猫会照顾自己’是老人‘唯一的幸运’?”“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故事发生在‘复活节’?”《炮兽》一文为什么说大炮是有灵魂的?为什么大炮的灵魂中充满了仇恨和愤怒?丹柯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目的告诉别人,让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走出困境?《清兵卫与葫芦》中父亲对清兵卫喜欢葫芦不满,可为什么对他喜欢绘画也不满?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清兵卫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山羊兹拉特》中山羊最后是如何找到避难所的?真正拯救兹拉特的是他主人还是暴风雪?为什么以动物与人物的关系来实现情感的体现?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些问题并加以点拨引导,小说鉴赏的大门会有“洞天石扉,轰然中开”之感。

三、对话意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谓“对话”,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理解的、建设性的双向交流关系,不存在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的主题,而是意在找寻一种有待发现的真理。

四、拓展意识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主要矛盾不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是知多知少、知深知浅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生发的问题顺藤摸瓜,梳理出一些初步的结论,教师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文,往更远的地方拓展。要求学生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拓展的地方越多,课堂学习内容就越非常丰富,学生的思维拓展就越落实到位。

总之,教学意识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转变教学意识是新课程最根本的特征。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运用体验意识、问题意识、对话意识和拓展意识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文本阅读、学习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猜你喜欢

意识小说文本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