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0-12-07黄玉婷

魅力中国 2020年9期
关键词:定式感兴趣习题

黄玉婷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五中学,江西 赣州 341600)

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教学有效性的低下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为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据,并充分借鉴前沿的教学思路,全面优化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当前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紧张压抑

方法之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当前的形式而来,教学方法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合理的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但是很多教师安于现状,思想上没有进行及时的转变,依旧沿用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课堂氛围紧张压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效率低下,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一个大的阻碍。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数学学科存在抵触心理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为原则进行施教。虽然我们将知识系统的、按部就班的统统传授给学生,但是就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经常出现开小差的情况。我们通常会责怪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却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教学将非常容易实现。

二、提高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应用典型习题,引导学生打破函数的思维定式

由于学生学过的函数比较简单,所以可能存在思维定式。笔者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的函数,帮助学生打破初中知识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函数。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习题2:作出函数y=|x-2|(x+1)的图像。部分学生刚看到这道习题时,发现题目难度较大,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函数,特别是平面函数,不是指一个变量y和另一个变量x存在唯一的数量关系吗?这道题中居然出现了绝对值,这是不是意味着y和x存在不唯一的数量关系?笔者引导学生先解出这道题,并绘制函数的关系,再探讨这一函数关系能否成立。学生结合学过的绝对值知识和不等式知识来解答这道习题,发现当x≥2时,即x-2≥0时,y=(x-2)(x+1)=x2-x-2=;当x<2时,即x-2<0时,整合以上的获得的结果,可得:y=-(x-2)(x+1)=-x2+x+2=,此时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分段函数,两段函数的图形不对称。

(二)巩固练习要有趣味性

学生对于高中数学习题的态度一向冷淡,甚至可以说是反感的。认为练习题单调乏味。而且我们一直以来的题海战术更加让学生对习题闻之丧胆。但其实练习题也可以很有趣。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经验出发,进行数学习题的设计,让习题充满生活化的气息。

(三)为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话题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学生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老师,才有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为此,我们要对自己的学生有着充分的了解,在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余,也要和学生进行课余时间的交流,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在课堂环节,老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教学内容为他们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呈现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知识。

(四)留足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的语音语调准确,声音甜美,教态亲切,一上课就非常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呈现问题时敢于留白让学生去猜,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设的答案有差异时,老师愿意等待学生,愿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基于教师的这种上课方式,学生从最初的局促会慢慢地变得主动和大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会增多。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敢于留白,让孩子进行问题解答时,先是让学生思考一定的时间,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答案的最终获得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外加上教师的一定指导。

总而言之,有效教学的实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诸位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并且在课下对自己教学不断的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实现教学全方位的优化,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定式感兴趣习题
对自己感兴趣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高中物理中一种常规题型的解法判误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汉语里定式句和非定式句划分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编读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