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

2020-12-07杨运娟

魅力中国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思思政课堂教学

杨运娟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600)

引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了新的台阶。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使高校人才的培养任务和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向综合性和全面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配套改革,与时代紧密结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政教学改革。本文围绕着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展开论述,希望能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大思政教育视角概述

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使思政教育摆脱课堂教学的桎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灌输和影响,将思政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将思政教育划分为课内课外两个板块,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现了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思想境界,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1]。因此,作者认为在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学应当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将政治教育枯燥抽象的特点转化为与教学实践紧密配合,充分开拓课堂教学之外的空间,将课堂中的讲、练、做结合一体,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社会生活现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并将教学理论积极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大思政下的思政教育强调教育的延伸性,教育应当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止是学校和教师的义务。因此,在大思政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资源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用于教学当中,使思政教育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不再是对于政策和概念的乏味宣传,而是充斥在人们身边的具有真实性的一门学科。同时,大思政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学还将目光聚焦于课程的自我完善,要求教师结合科学的教育方法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课堂气氛搞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总之,作者认为,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求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需要各位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注重和社会热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用思政的视角认识和改造世界,培育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和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将教学从形式归于实质。

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大思政的思想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但作者认为,当前思政教学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2]。比如,思政教育在课堂中由于教学方式的不正确不免流于形式,枯燥的陈词滥调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风貌和教学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思政教学局限于课堂。部分高校存在对思政教育不重视的问题,课程安排体系不科学,经常出现用专业课程占用思政课堂时间的现象,教学没有课外空间的拓展,使得学生对思政的眼界和理解局限于课堂,在思政的考核形式上显得单一刻板,大多数高校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察,并以学生的期末得分作为评价思政成绩的唯一依据,缺乏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的考察。以上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在大思政视角的教学改革背景之下,如何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

二、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改变教学模式

作者认为,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首先应当关注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革新。高校作为教学的总指挥者,应当树立新型的思政教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塑造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树立全面立体的教学意识,将眼光延伸到课堂之外,相比于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学生在校园的生活才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将思想政治德育和教化的精神印刻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友爱同学尊敬师长、文明用语,树立时代大局观念,提高思想境界,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树立时代主人翁的意识,承担社会责任,身体力行,践行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3]。在思政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树立大思政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具有延展性,扩充教学资料和教学素材,让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将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觉将思政和自身生活相结合,内化思政理论知识。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扮演课堂教学的主角,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积极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思政课堂实现全员参与。思政教学还应当注重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积极关注时政信息和社会热点新闻,将课本理论和社会相结合,向学生详细解读政策背后的含义和思政精神,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时代价值感。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思政教育应当是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应当二者并重,不可偏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诚信、友善、敬业的时代精神,以时代劳模等优秀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在贡献社会的过程中彰显个人的人生价值。

(二)优化课程设置,拓展课外实践

大思政视角下的思政教育改革,应当全面加强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具体而言,高校应当加强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扩充教学资源,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先导性。对于入学的大一新生,高校尤其应当注重对其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的引导,将教学任务下发到每个新生班主任手中,开展不少于5课时的思政学前教育,并进行教学督查。在日常的思政教学中,高校应合理排布思政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的时间分布,杜绝占用思政课堂时间的情况[4]。在具体教学中,高校可以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教学设备,并对教师进行操作培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为学生搜集更多和课程有关的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在课程PPT中加入相关的视频链接,带领学生观看和政治有关的纪录片,如《改革之路》、《大国崛起》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百年来沉痛的战争史和反抗侵略、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树立学生正确的时代使命感和价值观。此外,教师应当积极拓展课外教学空间,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关爱残疾儿童、为荒漠地区种植树苗等,让学生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之中体会思政教育的精髓和内涵,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

(三)全方位调动资源,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加强与社会和家庭资源的合作,家校联合、社校联合,充分运用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思政学习和实践平台,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岗位,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学生家长对思政教育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学生营造积极思政教育环境[5]。在思政的考核方式上,高校应当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转化为可量化的分数形式,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局面,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考察,提高思政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结语:综上所述,在大思政的教育视角下,各大高校应当准确分析自身的思政教育弊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完成思政教育的时代使命。

猜你喜欢

大思思政课堂教学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