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语言产业研究综述
——以拉祜族为例

2020-12-07

云南档案 2020年8期
关键词:拉祜族少数民族云南

■ 周 荣

语言产业是以语言为内容、材料或是以语言为加工、处理对象,提供语言产品或语言服务的产业形态。目前较为显著的语言产业业态有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康复、语言会展、语言创意、语言能力测评等。近年来,语言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大量事实表明语言经济已经成为了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刺激因素。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语言产业进行研究的时候,必将考虑到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少数民族语言是本民族成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地区性、区域性、民族性语言资源,其使用的范围和影响力相对局限,限定在特定区域,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一些民族语言面临弱势濒危或消亡。但是,它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绿色、朝阳的产业,属于保护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巨大,语言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语言产业发展前景也不尽一致。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彝、白、哈尼、傣、苗、傈僳、回等25 个。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德昂、怒、基诺、独龙15 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是我国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云南各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时,希望云南不断取得新发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是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收集和发掘这些独特的资源,保护传承好云南各民族共同记忆,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添砖加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超星发现中以“少数民族语言产业调查研究”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即可检索到163 篇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从2008年开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13年和2015年较多,2012年和2016年虽有小幅回落,但是纵观整体,已较之前有了更深入和透彻的研究分析。研究方向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民族语言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保护和开发民族语言文化资源。

如:文献[1]指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相对较完整的遗产,语言文化是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识别、研究历史上文化互动的重要线索,经过历史变迁更替,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成为新时代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整合化、现代化、艺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文献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背景,总结了语言文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的措施。认为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不仅代表着民族的智慧,而且成为自己民族图腾般的象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职业和少数民族语言产业的逐渐形成,更加显示少数民族语言已经成为云南经济发展重要的特殊的资源,因此提出要团结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化的保护和开发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同时积极创新和投资,让宝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的新的经济价值。

文献[2]指出少数民族语言产业是一种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绿色资源,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产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濒危语言保护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产业化发展意识薄弱,人才缺乏,研究滞后等是制约少数民族语言产业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旅游和艺术产业,注重少数民族语言产业人才的培养与扶持,促进政府、企业与研究结构的官产研整合,可以更好的推进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文献[3]以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议,认为文化是更高形态和更高层次的民族问题,从文化入手做好民族工作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在自我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形成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献[4]运用语言经济学原理,通过分析语言文化因素,在塑造旅游体验中的表现形式和重要作用,阐述了语言文化的资源属性决定了其必然具备有价值,可利用能开发出效益的产业特征。提出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与发展的路径。认为合理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宝贵资源,构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实施扶贫攻坚将大有裨益。

文献[5][6]以广西为例,提出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也与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广西语言产业已经起步,必将成为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亮点,对广西语言产业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整合广西各种语言资源,深刻解释语言的产业属性和经济学特点,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理论指导,该文献对于其他民族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发展广西语言产业的战略和措施,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语言产业发展,加强组织协调和管理,注重搭建平台,加强语言产业的理论研究和规划,注重实践突出特色,多出语言产品,将语言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

文献[7]以内蒙古少数民族语言产业为例,指出少数民族语言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留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提出少数民族语言经济开发的对策是树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观念,把语言当作一种资源来解释和阐述,推动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研究,丰富以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关的研究理论,开发语言产业,使其产业化和商品化,充分体现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

文献[8]以迪庆为例,分析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建议。认为迪庆因其特殊的地域和民族分布,拥有众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文化沿袭和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奇观,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加之香格里拉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其可持续性发展现状堪忧,同时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效的传承和弘扬迪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从政府层面培育民族文化市场主体,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部门沟通机制,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方面树立民族文化品牌意识,针对民族文化产业各主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可依托政府建立民族生态保护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项目建设,金融机构方面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支持配套机制和民族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第二,探索民族语言发展策略,借助新媒体,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处理,建立有声数据库和数字化出版物,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如文献[9]提出新媒体时代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传播渠道。“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在使用自己的语言,仅有较少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文字记录的少数民族语言,大多依靠口耳相传。如果新媒体与少数民族语言恰当的融合,通过发展使用新媒体,以受众传播为主体,将会促进少数民族对当地民族语言文化自觉的传承和发展,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随着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以积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立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具有可行性。有声数据库的建设,较之传统的笔录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因笔录和人工记录带来的误差。对于仅有少数人会说的,甚至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而言,有声数据库是很好的实现语言实态记录的方法。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数字化的基础,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和数字化,民族语言文献是保存民族语言文字最有效的方法。”

文献[10]认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使用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极度缺乏,同时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采集制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自有特色,资源量明显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就是要大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培训制度,健全人才队伍,健全特色数字化资源库。实现设施、管理、服务、队伍、资源、技术方面的共享,努力构建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共享平台。

文献[11]提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依靠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产品传播民族文化,将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向云南以外地区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原生态下的文化必将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文献[12]指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手段,除了□□相传书籍点击的传统模式,因大力借助计算机,大众传媒和其他新媒体传播进行不断的丰富,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美术等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字点击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更要积极的采用数字化技术。

第三,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价值的研究。

如文献[13]对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较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母语,但兼用汉语的比例较低,该书从拉祜族“四个村寨个案的调查”、“使用母语的情况”、“兼用汉语的现状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附有“澜沧县拉祜语语音系统”、“拉祜语2000 常用词”、“专访及座谈会”、“田野调查日志”等。书中提出应该组织力量研究拉祜族的教育发展问题,加大拉祜地区双语教育的投入。该书是中央民族大学985 工程创新基地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国情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旨在通过对澜沧拉祜语的个案调查研究,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国情及使用现状、语言的特点及演变规律等。

文献[14]介绍了多种关于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价值的论述,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重视不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要不要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仅局限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本身,而是事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大问题,是事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大问题。又如,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传承载体,语言记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为重要的记忆,口头文学传承以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维系和发展。

文献[15]认为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语言方言十分丰富的国家,是语言资源体现民族文化重要的宝库,很多依靠语言符号来表达的人文艺术形式,都是因语言的丰富性而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有魅力,加强语言资源的保护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是民族文化平等政策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我国对外交流的水平,激发民族自豪感。

第四,对拉祜族语言和文化传承的研究。

拉祜族是一个跨国界的民族,人口为485966 人,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中。文献[16]介绍中国境内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国内拉祜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文献[17]研究指出拉祜族语言为“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彝语支,分拉祜纳,拉祜西,苦聪3 个方言,方言间差别不大,基本上能互相通话,基本词汇以彝语多属同源,语音结构与语法特点也颇近似。拉祜族原无文字,20 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重新创制了一套新的拉祜文。

关于拉祜语的研究,国外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开展得比较早,他们不仅学者多,专著也很多。中国境内的拉祜语,国内学者研究却很少。由于有文字的历史较短,拉祜族至今无一部用文字记载的历史书籍,但拉祜族人民凭口耳相传,把民族发展和奋进的历程融入传统型诗歌《说典噜典》《牡帕密帕》《根古》《科根哈根》等口传文学作品中。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拉祜族人民的淳朴厚道,善良热情,英勇强悍,更记录了其祖祖辈辈为谋生求存,克服艰难险阻,求得民族发展的不凡历程。

拉祜族热爱生活,尊重自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根基,非常多姿多彩。拉祜族语言产业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人口多,但是集中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比较落后。第二,经济发展落后,但是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第三,人口分布跨越我国境内外,对于建设云南成为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文献[18]指出虽然现在经济发展,拉祜族村寨在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很多拉祜族不能够充分认识到艺术文化对本民族是一种财富,这就造成了艺术文化资源缺乏生存的空间。同时人才频繁流动的原因,导致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出外打工,导致了语言产业的断代。拉祜族语言文化产业中有不少亮点,但是没有得到充分的结合和利用,导致拉祜族文化产业开发利用遇到了瓶颈问题。文献[19]指出目前澜沧县政府正在引导拉祜族文化再造,比如说举办葫芦节系列活动,打造民族旅游景点老达保村,通过这些活动让拉祜族文化得以传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语言产业的观念已经被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加以研究,不但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实践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前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华民族正走在文化复兴之路上,少数民族语言产业发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正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虽然少数民族语言产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研究单一,尚处于浅表阶段,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对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比如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落后,语言产业落后于其他工作;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地偏远,文化传承保护研究有很大的深度和广度,研究困难;文化保护和传承模式单一,民族之间对比和借鉴相对较少,这些问题都亟待学者和社会各界加以重视并进行研究。希望社会各界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产业的重视,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最大限度的彰显语言资源的社会价值,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解读传播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共建美好的中华民族大家园。

猜你喜欢

拉祜族少数民族云南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歌舞文化对拉祜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