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滇西地区省立双江简师初探

2020-12-07冯兆增

云南档案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江文林象山

■ 冯兆增

中国自古以来便推行“化胡为汉”的方式,广施教化。受地理、经济等因素影响,边地地区种族、宗教复杂,各民族间关系隔阂,加之语言文化存在差异,民族地域间经济发展更是不均衡,因此通过改善边民生活,发展边地教育,促进边地文化认同,通过从经济到文化的链接,令边地与内地形成合力。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边地的蚕食逐渐扩大,边地危机日益加深,边地问题是涉及主权国家的重要问题,边民群体对本国的文化认同更是维护边地稳定的重要因素。南京国民政府为维护国土安定,开化边地民族,成立蒙藏教育委员会负责边地教育。

一、双江教育历史沿革

云南省毗连缅甸、老挝、越南、康、藏等地,地理环境复杂,少数民族数量多且关系复杂。近代以来,多受境外势力侵扰。尤其是英、法两国侵占缅甸、越南之后,使云南“国防之严重,更较他处不同。”英、法侵略者借助金钱、宗教,勾结土司,愚化民众,意图分裂。云南当政者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逐步对边地民族施以教化。为发展边地教育,民国二十年,云南省颁布《云南省政府实施边地教育办法纲要》,这是云南省发展边地教育的基础性法令。此外云南省教育厅为进一步发展边地教育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民国二十四年,云南省教育厅制定《边地简易师范及小学设学概要》及《云南省设置省立小学纲要》等,在多处边地广设学校,发展师资,教化边地,在临沧设省立双江简易师范学校,由李文林负责。

双江原属土司辖地,明清时期被称“猛猛”,隶属临沧,自清朝改土归流后分为东西两部,至民国十六年合并改治,因有沧江、黑江流过此地,故此得名双江。双江县位于滇西南,地理位置缅甸、英属殖民地接壤,也被称为“边地的边地”。据民国二十年人口普查统计,双江地区人口约为54320 人,除汉族外,还有6 个少数民族,交流语言多以汉语为主。因双江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教育自古落后,光绪末年,地方长官设初等小学堂三处,教授三字经、弟子规等文,至宣统年间,清政府提倡办理延边学务土司学塾,成立四所初等小学校,至此双江才有了中原文化的滋养。民国初年,双江成立劝学公所,新建小学十多所,民国十六年,改劝学所为县教育局,创办师资训练班、小学,一度建立三十余所学校。民国二十五年,云南省政府委派李文林前往双江县,办理边地教育,希望通过普及文化,渐开民智,以期达到唤醒边地人民意识,巩固边防的作用。

二、省立双江简师成立与收回象山主权运动

(一)设置学校:筹备简师成立

云南的边地教育起源于清末,云南延边地区均设置有少数民族识字学校。民国二十年省教育厅委派督学李文林,视察延边教育情况,民国二十四年,中央教育厅拨付17 万元支持边地教育,云南省教育厅长龚自知委派李文林为双江简师校长,并且兼任澜沧、沧源、镇康等地设学委员,负责设学事务。李文林还向省教育厅建议委派李英为双师教导主任;韩思麒为澜沧省立小学校长;王兆鑫为镇康省立小学校长;韩思麒为沧源省立小学校长;归置办学设备,开展工作,积极筹备修建校舍和布告招生的工作,广做宣传,积极招生。随后召开学校委员大会,决定招收简师级、训练班、附高小初各一班。当时的报名结果是,简师级报名120人,训练班报名95 人,附高小10 余名,但附初小仅数人,根据此报名结果,委员会决定办学初期集中力量开办简师班,附小等延缓至下学期再行办理。随后举行入学测验,录取简师班60 名,训练班50 名选址建校,筹备开学。

但事情多有变化,因为双江地区地理位置影响,山川险阻,匪患猖獗,各地区的学生仍有未能到学校报名的情况,因以至于考试结束后仍然有不少学生到校报名。因此学校委员提议定期补考,张榜公告。及至补考结束,训练班补录21 名,简师班补录40 名。又因名额过多不能容纳,加之请求补考学子纷至沓来,于是学校决议加办预备班一班,用以收纳各班未录取以及后到学生。及至事务完成,省立双江简师正式成立。

(二)护我国土:收回象山主权运动

民国十四年,美国浸礼会牧师永信里假借传教之名强占象山,修建教堂,此后多年逐渐侵蚀周遭土地。民国二十四年,双江简师彭桂萼教员为编辑校刊,探寻双江历史,搜集政府档案。其中发现关于政府与教会在关于象山一地进行交涉的卷宗存在问题,经过走访调查,搜集资料,彭认为教会取得象山土地手段为欺骗,不符中华民国法律之规定。因此提出收回象山,作为双江简师校址。该建议得到双江县长兼任简师校长李文林和双师全体教师的同意。

民国二十五年九月,龙云通令全省清理、登记外国教会租用土地案件。规定:“自今以后……倘逾期不往登记,又不投官纳税,一经查实,无论教会名义或假借名义,均应将其所购产业,无条件收回,当日卖地者并以盗卖国土论晕,决不宽假。”[1]九月下旬,“再明申前令,各该市县长倘不再遵令依限清查完毕具报民厅审……经查出,定以因循潮职论军。”[2]

双江简师呈请政府收回象山,全校师生一致拥护,并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十月十日,双江县政府召开县政会,正式呈请云南省政府收回象山。十一月,李文林致函教会限期登记。双师师生发表告国人书,揭露教会侵占象山土地真相。彭桂萼主持编辑了《收回勐勐教堂运动》一书,记录此次运动,李文林在为该书写的《开场白》中,指出永伟里等人“以骗赖手段,侵用县属勐勐城南公地暨景东张姓坟地数百方丈,建盖教堂,违犯中美条约,蔑视中国法令,故历经方、黄、丁诸任提出交涉,唯以此地处极边,上峰不易明了真相,致廷搁数年,尚成悬案”。指出水氏父子与普光谦“用心险恶,手续谬误”,“而我方之提出收回,具有充分之理由与十足之可能性”。民国二十六年九月,象山主权收回,作为双江简师校址,特立碑上书“还我主权”,以作纪念。

三、省立双江简师的学校教育

(一)培养目标:养成少数民族师资,振兴边地文化

在李文林等人的努力下,省立双江简易师范学校最终正式成立,该校宗旨规定:“本校在于造就边地国民教育健全师资,振兴边地文化。”[3]符合教育部出台的《师范学校规程》《边远区域师范学校暂行办法》等曾规定边地学校以培养师资为目标的要求。李文林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师范学校责任更在于边地文化的引导与建设,因此他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养成诚实的品性,厉行勤苦的生活,练就强健的体魄,富有仁爱的心情,具起乐育的怀抱。[4]”以适应边地社会的需要,开启民智,引导边地民众爱国护国,进而改善边地民众生活,增强边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意识认同,加强边地与内地联系,从思想上引导边民爱国爱边,抵制帝国主义与宗教势力的侵蚀。

民国二十四年,云南省教育厅“令李文林等筹设双江简易师范学校”,指出“部令实施苗民教育,暨培养师资,推进边地义务教育起见,决于镇康学区双江县治所在地,设置‘云南省立双江简易师范学校’”。[5]希望吸纳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受教,养成少数民族师资。鉴于此,省立双江简易师范学校面向双江地区发布招生公告,以公开考试为主,推荐录取为辅,不限族别,性别,鼓励少数民族入学。

但因边地民族不重视教育,录取考生中苗民较少,为吸引更多苗民学生报名与避免原有学生退学,省立双江简易师范学校还提供免费住宿等措施。除学校的部分费用得以减免外,师范生还将获得教育部提供的助学金等,通过这些措施,学校吸纳了众多优秀贫苦学子。

(二)课程设置:注重夯实基础,突出“师范性”

在“造就健全边地学校师资”宗旨的指引下,双江简师以为双江及其周边地区培养合格师资为目标。学校培养注重夯实基础,突出教育的“师范性”,充实简师学生的专业素养。

双江简师的课程设置,按照班级类型(训练班、简师班、预科班)不同,各有侧重。比如,训练班是为培养边地小学培养教师和管理者,修学年限仅一年,属于速成班。课程设置更偏重于教育管理,设有教学法、小学行政、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育史等课,以期今后能保障小学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行。简师班教学周期为三年,目的是培养义务教育合格师资,充实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上则涵盖国文、算学、地理、植物、劳作、生理卫生、动物、教育教学、教育史等基础知识,夯实学生基础。预科班是为升学与考试服务,课程以国文与算学、地理、历史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入学考试,能够进入简师进修。

(三)教育教学:师资雄厚,从做中学

双江简师教师人数虽少,但大部分毕业于专业院校,师资水平高。李文林与何士林等人,除去在昆明通过刊登招聘信息,友人介绍等多种方法聘请优秀教师。全校教师人数虽少,但质量颇高,多为中等教育学历毕业者,比如李英,是云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兼任教授算学和音乐;彭桂萼,毕业于云南省立东陆大学理预科班,对于国文教育颇具心得;张兴旺,云南省立昆华中学毕业,负责学校在动物、植物的讲解与教授;华开义,云南省立高等师范附属学校毕业,负责算术、图书、劳作的指导;还有刘志仁,毕业于广东军事干部学校,是学生早操、体育、军事训练的专任教员。这些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知识基础以及熟练的教学能力,为边地教育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省立双江简易师范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杜威、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得以从内地扩散到边地。“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从做中学”和“生产教育”等教育理论在此落地生根,受到地区生产资源与生活条件的限制,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习练习等手段训练自身的教学技能,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使知识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相结合。此外,学校每日下午开设课外活动实践,全校师生共同进行学校建设和生产劳动。学校认为,边地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在村落,毕业生更是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因此在学生进修中就要掌握劳作的技能,养成劳动的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能够自食其力,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

在课程教学中,学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直观经验的获取。在李文林等人的组织协调下,学校师生与地方小学教育达成协作,简师对地方小学教学提供指导帮助,地方小学为简师学生提供实习训练机会。通过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再实践活动中获得切实有用的经验,培养自身教学技能。

学生组织——全体学生自治会还在课余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丰富全体师生的课余生活,借机培养学生各项才能和品质,提高教育质量。如举办学术讲演,邀请教师进行学术宣讲与探讨,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如举办文艺晚会,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群体的凝聚力等。全体学生自治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中的趣味性,贯彻“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四、双江简师的历史评价

云南省发展边地教育的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开化边地民族,促进双江及其周边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强了边地民族的国家认同,边地教育的发展可以使当时的云南省更加的团结统一。另一方面边地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帝国主义、宗教主义对与当时云南边地的文化渗透,通过文化上的交锋稳定云南国防安全,有利于维护云南边地的安定。双江简师师生爱国爱边,以国家安全为己任,在教会手中收回象山主权,维护国家统一;培养了一批具备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的边地优秀师资,省立双江简易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步入教师岗位后,多能尊师道、守师训,虔诚地为边地教育服务,受到民众的欢迎,为云南边地的教育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双江简师的发展也提高了双江及其周边地区边地民族的文化水平,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双江文林象山
象山无象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TDICCD时序改进方法探讨
册亨双江镇:打造精品水果带
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