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的音乐审美观念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2020-12-07赵宇欣中国戏剧出版社

黄河之声 2020年17期
关键词:道家作曲家庄子

◎赵宇欣 (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也是极其深厚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形态异彩纷呈。自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①就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的思想主张。与儒家的人伦色彩相比,道家更崇尚自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哲学思想的产生,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艺术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虽然没有很多独立的、专门论述音乐的文章,只是散见于一些篇章段落中,但庄子对音乐的思考还是比较深刻且见解独特的。

道家所提出的“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审美观念出自《大宗师》②一文,文中指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化通”此谓“坐忘”。所谓“堕肢体,黜聪明”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所谓“同于化通”,就是既忘却身外的一切,又忘却自身。与“道”合一,物我同一。所以“坐忘”也就是“心斋”。③另外,《庄子》的宇宙观认为,无为而合规律、无限而自由的“道”是美的,认为美在于自由,在于自由与客观规律的统一,这是它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在庄子看来,“道”是自然,是客观规律,是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

从“物我同一,情景相即”审美情趣产生的根源来看,它是道家自然音乐观的体现。道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出自一些与儒家思想相对抗的文人之中,和儒家的礼乐观不同,这种思想较少被统治阶级利用,而更多的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文人文化。另外,在其中还包含着一层更重要的内容,这就是用音乐表达人的自然之情,所谓自然之情,就是意味着要摆脱各种束缚,所以,要想在音乐中体现出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情趣,就必须要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此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物我同一,情景相即”实际上就是在审美观念中把人、自然和“天”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在音乐上,庄子推崇自然、推崇无声之乐。他将音乐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个层次,特别欣赏无需任何外力作用而发声、合乎自然的“天籁”。“天籁”是符合“道”的特性和内涵的。而道家这些所谓的“大音”“天籁”实际上正是指那些与人为的礼乐相对的、真正符合人的自然之情的音乐。《庄子·天运篇》在撰写北门成与黄帝论乐时,描述了其闻乐时心境的三种变化,其中黄帝云:“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名,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这种用自然的节奏来调和,没有形迹,意境幽深而不可闻的音乐正是庄子所认同的。“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此之谓天乐。故有炎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④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庄子推崇的是需要用人们用心灵去体会,与“道”融合的无声、自然之乐。

庄子提出的这种音乐审美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与演奏。《礼记·乐记》也曾记载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所以,中国的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一直追求一种“物我同一,情景交融”的意境,一方面把自己投入自然怀抱,同时另一方面又把自然容纳在自我心中。在大自然中有山水、世态风俗、田园景色等,各式各样的艺术都从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素材。中国人一向喜欢把山水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和生命的归宿,他们尽情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温暖、和谐和宁静。当艺术家触景生情产生灵感、感受到某一件自然美事物的激发时,他内心的情感便开始涌动,在冥想与沉思中,这一生活中自然美的事物便在艺术家内心升华,于是从他们笔下就创造出了自然界所没有赋予的情感的艺术。这种创作的过程正是道家庄子所提倡的非礼乐的自然之乐。在这种精神地支配下,如《渔歌》《樵歌》《渔樵问答》《醉渔唱晚》《渔舟唱晚》等以渔樵为主题的乐曲被大量创作出来。这类乐曲所体现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在大自然中实现人生的自由、快乐与解脱。例如琴曲《渔樵问答》,《杏庄太音续谱》对它的解题说:“古今兴废有着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椎一话而已。”《琴学初律》的解题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钦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⑤另外,这种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特点,还突出体现在古琴音乐中。例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平沙落雁”“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特点贯穿其中。作曲家并不是单纯把自己的情感交付给自然,而是借自然之景暗喻人生之情,且这种自然之景和人生之情互相交融在一起。其他器乐作品如琵琶、二胡音乐也有此类特点。见之于记载的琵琶曲中有“九江”“思春”“春光好”“双飞燕”“月儿高”等以自然万物作为标题的作品,二胡音乐流传至今的也有我们所熟知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空山鸟语”“月夜”“良宵”,等等。从这些器乐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希望自己创作的音乐可以借景抒情的表现出来。

受庄子这种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也十分重“情”。音乐尤其是器乐作品,它不像诗歌那样,不能通过文字使内心娱乐,也不像造型、雕塑艺术和绘画那样通过色彩、线条等手段表现出自然景色等许多客观存在的东西,使眼睛得到娱乐。音乐这种声音艺术的使命是对人们的情感产生影响,娱乐人心,净化心灵。“听之以心”而又“外于心知”,蕴含理性的直观与顿悟;“忘是非”,超功利而自由以及“坐忘”“物我同一”这些都是庄子音乐审美心理特征最集中的体现。

伴随着庄子的音乐观念,中国的传统音乐往往是一种“含蓄”的、朦胧的境界,它不同于西方音乐的大胆与外露、中国的传统音乐拒绝直白地、张狂地使出浑身解数表现一切,而是选择用含蓄的手段表现,追求“虚”的意境。这里所谓的“虚”,并不是真正的虚空,正如哲学中的“无”一样,这里的“虚”其实是在“虚”和“实”、“有”和“无”之间留给人们更多的感受空间,用来感悟和联想。例如中国的弹拨乐,我国在弹拨乐演奏中经常使用泛音,因为泛音能给人营造一种回荡、悠扬的飘忽感觉,而这种回荡正是“虚”和“实”、“有”和“无”的回荡,听者并不会因为音与音之间的不连贯丢失了音乐所赋予的美感,反而在这些片刻休止与停顿之间,产生出无限地幻想与寄托,这或许与中国人的性格相关,也或许这种含蓄的表达依旧带着几千年被统治思想束缚的烙印。总之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传统音乐,也同时也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不一样的韵味。

中国的传统器乐作品虽然较多的以大自然及自然中的万物作为标题,但是,作曲家在音乐谱写意图及音乐表现中却较少采用直截了当地描写和模拟自然万物,也可以说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并不是将注意力专门的放在对自然万物的表现与刻画上,而选择采取一种特别含蓄地方式,来达到所谓“弦外之音”的效果。就具体音乐作品而言,受庄子“自然之乐”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传统音乐,在情景交融方面已做得十分完美。作曲家在借鉴自然景色描写时总是和特定人物及相关人物生活其中的环境相关联。一方面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和其思想。以中国器乐作品为例,中国的器乐可以用各种手段摹拟特定的音响,例如动物的叫声,甚至风声、雨声,树叶的沙沙声,等等,但作曲家追求的境界是人们由此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情感想象和内心的共鸣。庄子在《人间世》⑥中写到“乘物以游心”。游心就是想象,是升华审美情趣。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它所描写的不仅仅是巍峨的高山、潺潺的流水,在作曲家音乐所描写的景中,听者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在如此广博的世界里作曲家那种不遇知音的感慨。在二胡曲《二泉映月》中,华彦均也不只是在描写泉和月,这首传世之作《二泉映月》之所以感人,是因为这首乐曲中流露出了作曲家的感情波澜:凄凉、悲愤与悲哀。另外,像崔新等人以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风桥夜泊》写成的同名二胡曲,不仅让听者感受到了“夜半钟声”悠然而至的情景以及“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幽静,更重要的是作曲家通过旋律、通过周围的一景一物抒发了那种“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寂、悲凉的感情,并让人由此引发了一种愤世嫉俗的感慨,同时联想到唐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知识分子的可悲遭遇。还有琴曲《渔歌》,这首作品中的音乐较少表现水的律动和船的摇曳,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平缓、优雅的旋律营造出一种远离人世烦恼的、潇洒自由的感情,从而引发人们产生更为丰富的感受。可见作品中的景,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景,还是充满主观情感体验的景,它们说明审美,尤其是音乐审美是超功力而自由的,是感觉、知觉、感情、理智、想象等诸因素的交融,是以渗透理性的感情与想象达到主客一体、物我同一、情景交融、“无言而心说”的境界。这些都是庄子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庄子所提出的“坐忘”“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音乐美学思想,“听之以心”而“外于心知”“忘是非”,以及“游心”等音乐审美心理都对我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取材于“自然之乐”而又“情景交融”的音乐创作,同时还包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想象在音乐中的运用。

在当今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我们还是会去运用想象去理解一部部音乐作品,去通过音乐材料寻找自己在自然生活中可以感知的那份共鸣,音乐创作也是如此,这些行为都是庄子那些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审美心理在当今的存留。所以说,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论在古代音乐美学史,还是当今音乐的审美中都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庄子博学且能言善辩,他蔑视权贵,甘于贫贱,追求自由无拘的生活。

② 《大宗师》是《庄子》中的一篇,《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③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73.

④ 王晴.老庄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分析[J].北方音乐,2014,(09).

⑤ 吴文翰.浅析庄子艺术精神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6,(04).

⑥ 《人间世》是一篇《庄子》内篇中的文章。本书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猜你喜欢

道家作曲家庄子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