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探神经异感法相比较

2020-12-06张荣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9期
关键词:超声引导区别效果

张荣

摘要:目的:探讨传统盲探神经异感法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区别和作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共68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麻醉操作实施过程中,分别选用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盲探神经异感法两种方式,并以此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对应组名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人数均等,各为34例。对两组麻醉方式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两组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效果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对应指标明显优于另一组,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过程中麻醉方式的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两大方面去分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可降低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总体麻醉效果要好于传统盲探神经异感法,值得临床推广与采纳。

关键词:传统盲探神经异感;超声引导;区别;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108-02

前言: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超声技术逐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环节中,合理应用超声技术,可帮助医生更好的观察待患者的神经、肌腱及其周围组织情况,提高各项操作的精准性。通过对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原理进行分析,需要由医生对穿刺点加以明确,在此基础上,规范用药,从而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传统盲探神经异感法是以往临床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一种操作方法,虽然能够达到麻醉的效果,但从治疗安全度、有效性两方面来看,当遇到肥胖、颈部粗短的患者时,由于在肌间沟较难准确的触摸,故在试穿时,频率便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神经、血管有可能会遭受损伤,从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影响治疗效果的发挥。为进一步了解以上两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本次将选取我院68名患者展开实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68位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应用,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共包含男女患者23例、11例,年龄最大77岁,平均值为(44.87±9.27)岁,ASA分级包括I、Ⅱ级;对照组共包含男女患者20例、14例,年龄最小18岁,对应平均值为(44.82±10.21)岁。所选患者的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正常,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性良好,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从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差异不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1.2方法

待两组患者移送至手术室后,按照以往的操作流程,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监测。在具体麻醉操作实施过程中,由经验丰富并且资历较为深厚的医生来进行。在此之前,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一般以仰卧位为主,患者的头部向对侧偏移。其后,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对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1]。

将传统盲探神经异感法用于对照组患者,具体的实施步骤为: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上肢与身体处于紧贴的状态,头部偏向对侧,微微抬头,在麻醉医师手指触摸中,对胸锁乳突肌侧缘、前中斜角肌肌间沟等部位加以明确。其后,选择穿刺点,采取规范性操作将针刺入患者身体,当患者出现“异感”并且回抽后未发现血液时,选用盐酸罗哌卡因药物,浓度为0.375%,将25ml的药量以缓慢的速度输注至患者体内。

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用于观察组。具体操作方法为:准确专用的超声仪器,设置仪器参数,对患者的颈部进行横向扫描,期间,缓慢移动探头,根据超声图像所显示出的画面,对患者的肌间沟臂丛神经位置加以明确。与此同时,找出臂丛神经3个干支,在平面内技术的应用,完成穿刺。采取回抽操作,若未见到血液,使用盐酸罗哌卡因,按照浓度0.375%,剂量25ml的使用标准实施静脉注射[2]。

1.3观察指标

在两种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方式应用后,统计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以及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频率,计算出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另外,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估:若患者实施麻醉后,除了以上所使用的试剂意外,未添加其他辅助药物,患者不会感知疼痛存在,视为优;若患者麻醉后,身体可以感受到轻微的疼痛,在自身承受能力范围内,在药物的使用上,需要镇静镇痛药物的微量使用,视为中;若患者接受麻醉处理后,身体所感知的疼痛强烈无比,难以忍受,麻醉方式需要更改,视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计量单位使用()表示,计数单位使用%表示,分别使用t、x2进行检验,当组间差异符合P<0.05的要求,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5.82%,对照组为23.53%,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麻醉后3min起效、6min起效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另一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详细数據请见表2.

2.3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中占比率明显高于另一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3.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是外科上肢手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在穿刺路径的选择上,主要是经斜角肌肌间沟进行实施。在以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中,在进行定位时,一般会依靠体表解剖标志进行确定,待针刺后,先寻找异感,等到回抽后确认没有血液,再将麻醉药注入患者体内[3]。从这种麻醉方式的使用缺点进行分析,药物的使用,有可能会损伤到患者的神经或周围组织,增加膈神经阻滞、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从麻醉效果的发挥上来看,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标准。近年来,超声技术在疾病诊疗中得到使用,对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工作的实施,为快速、准确的定位,也逐渐融入了超声定位技术,大大提高了麻醉效果。

在本次研究当中,无论是麻醉起效时间,还是麻醉效果的发挥,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另一组,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由此可见,与传统盲探法相比较,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神经损伤,成功率更高,更安全,阻滞更完全,患者于手术医生更满意[4]。

参考文献:

[1]闻颖.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健康之友,2020,(20):124-125.

[2]龙焱,李静静,马舒玉,等.右美托咪定滴鼻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0,41(9):872-877.

[3]胡顺晴,王晖玥,张元信,等.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阻滞的感觉-运动分离作用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8):906-909.

[4]汪高峰,党凤勇.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4):385.

作者单位:

姚安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  云南姚安  675300

猜你喜欢

超声引导区别效果
灵动耳环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位置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
AM2+和AM3有什么区别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