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模式下物理电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0-12-06赖建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2期
关键词:电学分层高中物理

赖建国

一、探索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物理学科教学也出现了“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等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期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广东“3+1+2”新高考模式的情况下,物理是二选一的学科,重点学校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物理。笔者从教高中物理十多年,有个很深的感触,就是物理学科是众多科目中较难的一科,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甚至产生了厌弃的学习心理。同一个物理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体现在学生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时间和发展速度的差异等。而教师教学方面往往采用单一化教学方式,这样势必导致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設想,并在电学模块教学中采用“分层分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充分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建立信心看到希望,在主动地学习中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积极效应,大面积提高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探索过程

现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物理内容的选择性,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注意物理内容的分层与分类,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分层教学就是为了搭建这样的平台。分层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能力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各自水平接近的群体进行区别教学,分成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笔者根据自己在高中物理电学模块教学实践,对“分层分组合作学习”教学进行探讨,主要从对学生的科学分层、制定科学分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课堂教学、实行分层作业与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研究学情,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

高中物理电学模块知识点难度大,此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的,但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要做好分层教学,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能力,以班内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层:A组学生物理基础扎实,成绩优秀,有独立学习的能力;B组学生有一定物理基础,学生认真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引导才能掌握知识;C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差。每组可根据人数设置2到3个小组作为对比,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

教师在分组时应让学生明白,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没有歧视任何学生的意思,学生也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分层教学。而要真正做到兼顾差异,教师就必须特别关注C组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分层并不是固定的,当有学生的能力提高后,应适时进行调整,让学生感受到鼓励,增加学习的信心,更有学习的动力。

(二)备课分层,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一个体都存在智能优势组合,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下,制定合理的目标来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从而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高中物理电学模块综合性强,统一的教学目标容易造成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分层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各层次学生更容易产生成就感,也更愿意配合教师进行分层教学。所以,在制定分层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应清楚地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等,同时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教学大纲。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科学素养的可能,真正做到教有所别、学有所得。

一般而言,对于C组学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好最基本的规律和物理公式并能简单地运用,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B组学生,应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对A组学生,则应注重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其建立物理模型。如,在“电容器”的教学中,C组学生主要理解好电容器的定义式,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的影响因素以及简单的公式应用;B组学生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影响因素以及根据电容器的决定式进行动态分析;而对A组学生教师则可以额外引导他们建立电容器模型,猜想现代生活中的手机电容屏,超级电容汽车他们的工作原理,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授课分层,分层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实践中倡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但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往往变成以A组学生为主体,而C组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尤其是对于学习难度较大的电学模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根据分层教学目标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A组学生,教师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得出规律结论;对B组学生,教师采用讲解为主,引导为辅,力求突破惯性思维,帮助他们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对C组学生,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回顾旧知识,适当应用实验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运用讲授法对一些基础问题进行分析。

2.分层设计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不同层次学生各取所需,丰富课堂层次

要做到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出现,需要教师课前合理规划上课时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教学模式。比如,电学知识当中的磁场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教学时,对于A层次当中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元电荷在复合场中受力的情况,对于B层次的学生,高中物理教师要确保学生掌握了元电荷在磁场中受力情况之后,再为其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复合场知识,而对于C层的学生,高中物理教师只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磁场的基础知识就可以。

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笔者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在电学实验教学中给各个小组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可以要求AB组学生先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基础实验,利用AB小组实验时间来指导C组学生回顾实验原理,正确连接电路图,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读数。C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测量出数据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自己进行数据处理,这时就可以给A组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如将电压表换成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或者给一个量程较小的电流表和定值电阻,让他们用给定材料设计电路图,到最后再给出解决方案;然后对B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分别用内外接2种方法做出实验数据后用作图法和计算法算出电动势和内阻,对比结果来帮助他们记忆实验误差;然后回到C组对他们的数据处理作出点评。

3.将翻转课堂融入分层教学,让电学课堂翻转起来

翻转课堂,即教师讲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课堂上以讨论或练习等方式为主。在分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求采用翻转课堂,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分层指导,较大程度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尤其是学困生,没有来自优等生的压力,能够在自己的小组中比较敢于表达自己,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师生讨论得出来的结论,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笔者在《楞次定律》分层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模式,在预习阶段,我们用演示实验引入:用底部粘有磁铁的小车分别从两个斜面滑下,斜面材质分别是铜和木,但表面铺上同一种布料遮住斜面,小车在两个斜面上下滑的速度不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猜想进入课堂。

我们可将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在微课中先展示,实际课堂上给学生一些实验仪器,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分组讨论:感应电流的磁场与什么有关?怎么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谁在阻碍?阻碍了什么?怎么阻碍?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有了微课中教师的示范,降低了C组学生自主探究的难度,而对A组学生,教师可以把实验仪器换成数据采集器和微电流传感器,或者用2个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来观察感应电流的方向,由此提高实验难度。期间我们巡视指导学生分层实验。接着让所有学生用条形磁铁靠近或远离带支架的闭合铝环,观察现象得出感应磁场阻碍相对运动“来拒去留”的规律,并通过“增反减同”判断闭合铝环上的感应电流方向。教师还可以提问A组学生:如果换成不闭合的铝环会怎么样?如果把铝环放在桌面,磁铁靠近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微课中的引入实验,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猜想,教师公布实验玄机。通过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为教师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分层指导,提高了分层教学的效果。

(四)实行分层作业与分层评价,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笔者在电学模块的教学中,实行了分层作业,并就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分层评价。

我们把作业分成三类:一是基础概念题,这部分可要求B和C组学生完成,A组学生选做。同时要注意,A组学生有时候在这类题目上反而容易失分,因此,其中个别易错题还是有必要评讲;二是应用拓展题,要求A和B组学生完成,鼓励C组学生尝试解决这类题目中常考的题型。这部分知识点是习题课评讲的重点,教师可让A组学生讲解,同时从旁指导,锻炼A组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是自主选做题,要求A组学生完成,把详细解题过程先发给学生,教师一般不做评讲,只做答疑。这种分层作业模式,彻底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布置没有针对性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学困生不再用花上大量时间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练习,那样既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最后造成学生没有动力学习;而学优生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做一些没有“挑战性”的题目,他们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与时间来提升自身能力。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 A 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对 B 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 C 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的自信心。通过评语及成绩来渗透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与期望,克服对物理的畏惧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每个班级学生的能力必定存在差异,在高中电学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差异更加突出,分层教学的实施不可能改变这种差异,教师只能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希望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电学模块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避免成绩两极分化。新高考模式下分层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为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教授知识不但要讲究“因材施教”,而且也要讲究“量体裁衣”,我们要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己任,要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研究新高考模式下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下工夫,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绍蔚.新高考背景下浙江北部部分地区物理选修教学现状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张梦羽.中英美高中物理教材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王师尧.高中物理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李江荣.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6]南文娜.高一物理分層作业设计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7]李胜江.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电学分层高中物理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高中物理实验
“串烧”式电学实验复习法お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
解读电学实验中“三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