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红水河流域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的艺术价值开发与研究

2020-12-06陈红鹰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红水河瑶族流域

□陈红鹰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人文资源和艺术价值的物质基础,具有前导性的特点。概括地说,红水河具有地貌独特、水能丰富、物种多样和矿产资源丰富等特点。下面具体论述红水河自然景观特色。

(一)地貌独特

红水河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红水河流经的区域大多以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流域总面积达到80%以上,剩余的则分布有少量的丘陵、河岸滩地。河流两侧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不容易存储水,而且土质贫瘠,土壤稀薄,下层土质多岩石、沙子,因而红水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河流“两岸高山峡谷,滩多水急,人员稀少,交通不便……河道穿行卡斯特山区,河谷狭窄,耕地分散”,少部分地区“两岸为丘陵平原,地势较平坦”[1]。

虽然红水河地区受地势地貌的制约,农业发展不足,但其旅游业却方兴未艾,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注意的是,红水河流域的旅游在近年已经陆续得到开发,但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产业还不健全。笔者曾亲自前往广西旅游区探访一番,发现那里的旅游景区建设程度不容乐观。因此下一步要继续依靠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产业,打造出品质优良、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与景点,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带动红水河流域的居民脱贫致富。

(二)水能丰富

在上游地区,也就是在云贵高原地带,红水河的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而到了广西境内河床海拔横切面则降低至200~300米。这种巨大的河流落差证明红水河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以广西乐业县为例,红水河的落差就达到了30米以上。而水能丰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河流流速必须快,这样才能将水流的势能转化成动能和电能。在此,我们以广西忻城县为例,红水河在此县城区域内所占流域面积约为985平方千米,河床最宽达到350米。在不同季节,红水河的流量差距较大,夏季最大流量为10100立方米/秒;冬季则急剧减少,最小流量为321立方米/秒。但从整体上看,红水河的总流量还是较为丰富的,年径流量达687亿立方米[2]。

从上述数据来看,虽然红水河不同季度的径流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即使在枯水季径流量也是比较可观的,因此可以适当开发其水能资源。就目前红水河的水利设施而言,其主要功能是水力发电,用于农业灌溉设施的水库等较少。当然这是由当地的地形地貌决定的,如前文所述,该地的喀斯特地貌不易存水所以这就对农业灌溉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另外,从目前在红水河上建成的几座发电站运行情况来看,效果也不太理想。以忻城县为例,由于该县境内水流落差大,因而适合修建中小型的水电站。如1981年5月,在县境内兴建恶滩水力发电厂装机6万千瓦。1974年4月但在恶滩建成一座水轮泵站,计划灌溉3万亩农田。但由于河水含沙量多,机器磨损大,效果不佳。1982年改建电灌站,安装24-9型抽水机3台、电动机容量3×680(千瓦),扬程56.9米。因扬程高,耗电大,配套工程未搞好,成本高,加之经营管理跟不上,收效甚微[3]。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红水河流域的水能被逐渐发掘出来。水利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如2001年7月在广西天峨县境内动工,并于2009年底建成投产的龙潭水利工程就是红水河水能开发史上的里程碑。该水利工程设计蓄水位400米,坝高210余米,坝顶长度800余米,库容接近280亿立方米,装机600万余千瓦,设计年发电量超180万千瓦时,是仅次于三峡电站的全国第二大水电站,属“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这充分证明了红水河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三)物种多样

红水河流域不仅水能丰富,而且生物品种繁多。以广西为例,广西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各地平均气温为17.2~23.7℃,年平均降雨量1300~2800mm,年平均日照数1261.9~2270.7h,无霜期达280天以上[4]。这种环境必定造就了丰富繁多的物种。以广西红水河地区的龙滩水电站库区为例,有学者就对该区域的动物做过详细的统计。其中脊椎动物就超380余种,水库区域的物种大多属于华南区域、华中区域和西南区域往来的物种。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各种动物,共同构成了龙滩水库区域繁复的生态系统。这还只是红水河龙滩水库地区的动物群种,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植物品种。龙滩水库,有浮游植物6门、35属、59种,其中包括蓝藻、绿藻、红藻、金藻等。红水河流域如此多样的物种在我国其他地区较为少见,同时又为该地开发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人文内涵

由于红水河地处滇黔桂山区,复杂的地势地貌、多民族杂居的群居社会结构,导致这一地区自古就有多种多样的人文特色。而相对自然景观来说,红水河的人文内涵无疑更有艺术开发与研究价值,因为人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属于艺术的范畴。

(一)农业文化

广西红水河地区虽然山高水深,土壤贫瘠,但是依然有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据相关考古资料表明,红水河上游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种植水稻的迹象。考古学家在如今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发现了石斧、石铲等农业用具。时至今日,红水河流域依然有不少的农业耕作区域,主要分布在低山区,耕作形式主要是梯田。耕作物除了水稻,还有玉米、旱谷、木薯、花生、甘蔗等[5]。但由于上文提到,这里的水土不易保存,所以当地群众为了解决饮水困难的问题,就在山崖壁垒上建造了一处处“水柜”,将水存入其中,以避免其蒸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山地梯田农业及其存水饮水方式也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和开发,适当地开发出观赏农业,利用“农业+旅游+艺术+n”的模式来进行探索和运作。

(二)多民族杂居

红水河流域居住着瑶族、苗族、壮族、汉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此流域附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追求特色。在发展旅游业的当下,多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无疑具有巨大的艺术开发潜力和旅游经济潜力。即使在瑶族族群内部,因为自然、历史等原因,也分化出不少支系。据统计,红水河流域的瑶族30万余人,大致分成3个支系,其中又以“挪”系的人口最为繁盛,占该区域瑶族总人口的97%以上。因此要开发当地的民族艺术和旅游,研究和掌握“挪”系瑶族的风俗习惯是重点突破方向。

(三)服饰艺术

由于各个民族的艺术特色不同,而且数量众多,这里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展开讨论。只能就某一个民族的一个或几个特点展开论述,由于在红水河地区的瑶族分布得最为集中,因此本节就对瑶族的服饰和歌舞的艺术特色进行概述。

虽然说瑶族人在红水河地区分布较为集中,但是其分支较多,不同瑶族的分支在服饰上都有不同的特色。这里不可能就瑶族的服饰进行精细的论述与划分,只能从整体上着眼。用一句话来概述就是“麻鞋草履宽绑腿,长襟大带短罗裙”。具体来说,男女的服饰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瑶族妇女“内穿对襟无领长衫,袖口用红、白、蓝各色布料镶边。衣襟上则通常会用彩色的丝线绣一条团花腰带。下穿大简齐膝布裤,裹绑腿,穿‘鸡公’式布鞋,配花边筒袜”。而瑶族男子的服饰也以长衫、对襟短衣,束腰带,裤子有长裤和短裤两种,颜色则以蓝色、黑色为主[6]。瑶族妇女还非常喜爱佩戴首饰,尤其钟爱银器,而且首饰种类多样。简单地讲有胸前佩戴的银铛、银圈,手镯,戒指,耳环,等等。瑶族人还把拥有银器的多少作为财富的象征。

事实上,瑶族的服饰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如贵州地区的瑶族就喜欢佩戴狗头冠,女子身着狗尾衫。又如,南丹县瑶族男子喜爱穿白色灯笼裤。据有关学者研究,这种服饰特色与瑶族崇拜盘瓠有关。

(四)乐舞艺术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瑶族的传统音乐有民歌调、唢呐调、舞蹈音乐和师公调。而仅民歌调就不下上百种。哪怕是同一支瑶族中也有一支调子却唱法不同的现象。比如“山瑶的‘呐发’‘哪啰哩’‘过山音’;八排瑶的‘呦嗨’‘阿玻咧’;布努瑶的‘撒旺’‘分讲’‘酒歌’”等[7]。

瑶族的舞蹈和音乐一样丰富多彩,而不同支系往往拥有不同种类的舞蹈,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来简单叙述,以管窥豹。长鼓舞是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此舞蹈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巫术。据《旧唐书·刘禹锡传》云:“蛮(今天瑶族的祖先)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事实上,瑶族的长鼓舞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殷墟出土过木鼓,河南楚墓出土过绘漆木鼓,战国秦汉画像砖上即画有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鼓”。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春秋战国在中原地区出土的木鼓,怎么能证明和广西瑶族一带的舞蹈艺术有关联呢?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民族一直进行着迁徙和游动,以瑶族为例,上古时期曾在荆楚、河南一带,其间由于中原战乱才不断南迁,最终在唐宋年间才逐渐迁徙到湖南、广西一带[8]。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总共有72套表演式样,每种程式下又可以分“移堂”“起堂”等动作。整套歌舞热情、奔放、淳朴、刚强、洒脱。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右手随之拍打,同时脚步随着鼓乐起舞[9]。瑶族长鼓舞已经于2008年6月7日,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下一步研究、继承和开发瑶族长鼓舞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然除此之外,红水河流域的瑶族、壮族在民居、绘画、文学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艺术价值,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三、开发与研究路径

就上文谈到的红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本文拟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以把这些艺术价值更好地和民众、市场相结合,把艺术真正转化成生产力来带动红水河地区的发展。

第一,要大力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总体来说,红水河地区属于贫苦地区。一位同学前两年去南丹县做暑假志愿者,发现那里的很多孩子还光着脚甚至衣服都没有几件,更别谈什么接受义务教育了。因此各级政府要趁着脱贫攻坚的时刻,把脱贫和发展当地民族特色结合起来,不仅要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鼓励青年人才到红水河地区支教、担任大学生村官等。扶贫更要扶智,只有先把人才和资金安排到位,才能再谈开发当地的艺术资源。

第二,继承和发展民族工艺、开发特色民族产品。开发民族产品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云南大理和四川阿坝、甘孜等地区就突出各自的民族特色,把民族旅游嵌入其中。但是民族旅游容易陷入千层一面的窠臼,很多民族旅游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因此这一方面就需要我们在民族宣传上下功夫,注重民族旅游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民族区域研究上花大力气。把民族特色做深做细。只有深入地了解民族特色,我们才能在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上走得更远。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探索“艺术+n”运作模式。在互联网大潮的今天,艺术所能带来的收益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旅游、生产等方面[10]。我们可以将红水河地区的民族特色、自然景观、工艺产品等运用互联网平台推销出去,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当然,也可以运用产学研互动互助的模式,在红水河地区建设艺术特色小镇,在小镇里既可以进行艺术教育,同时吸引外地游客,进而带动红水河流域经济的发展,真正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11]。

猜你喜欢

红水河瑶族流域
瑶族织锦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红水河之百里画廊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精神的落实与远游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