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评中译本《论巴赫》—巴赫音乐语言中的图画性特点

2020-12-06朱南亭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艺术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表现性巴赫作曲家

□朱南亭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巴赫的音乐到底应如何诠释和理解?在巴赫音乐领域的著名研究学者阿尔伯特·施韦泽的《论巴赫》中,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观点去诠释和理解巴赫的音乐,并努力纠正大部分美学研究者固执的思维路径[1]。此书虽出版于20 世纪,却依然占据巴赫研究中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细致评读。

在探寻篇首问题的答案前,了解巴赫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在第十九章中,施韦泽提到了“tonepainting”(声音绘画)、“ProgrammeMusic”(情节音乐)和“AbsoluteMusic”(纯粹音乐)这三类音乐理论中本质性的概念。这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逻辑性。“TonePainting”(声音绘画)强调的是用音乐来描绘事物,模仿绘画这一概念。“ProgrammeMusic”(情节音乐)是音乐学界熟知的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将此理解为“标题音乐”。但在本书中,“标题音乐”这一释译则显得较为表面了。实际上,这类音乐强调的是叙述事件,随着时间推移有序展开故事的情节,因此在这里译为“情节音乐”最佳。“AbsoluteMusic”(纯粹音乐)则处于“ProgrammeMusic”的对立面,这类音乐立足音乐本身,别无其他,因此是最纯粹的音乐。而巴赫的音乐作品总是被片面地认为是“纯粹音乐”的绝对代表。

而在《论巴赫》的第十九章与第二十章中,施韦泽将这三个美学概念放在一起,并反复提到“图画性音乐”这一术语,他强调巴赫音乐语言中图画性的特征。他在书中提到,图画性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艺术。但以施韦泽的话来说“却不完全是原始的”。这是因为,在巴赫之前的部分作曲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是在使用音乐表现一些不同的事物,如场景、行为和动作。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创作行为跨越了纯粹音乐的严格边界。但除了这些无意识跨越边界的作曲家们外,一些剧院中的作曲家则是刻意越过这样一条边界来进行创作,如汉堡剧院的作曲家们。他们为了增强戏剧化的表现力,有意识地用音乐来表现戏剧中需要体现的事件和人物。可以说,在他们的创作意识中,音乐可以再现戏剧中的重要关节,如人物的行为动作、每一幕的场景,甚至是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巴赫与以上两类作曲家截然不同。他明确了自己的创作目标——图画性的描绘及写实主义,并在这个时代中目睹了这类音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最终成为集大成者。但这一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如同看待上述两类作曲家一般,人们只将其看作一种在纯粹音乐边界外稚嫩的玩闹和暂时性的反常。笔者认为,美学家们对巴赫这些充满“表现性”的音乐态度也是有据可循的。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可以作为一大典范且频繁出现。因而,美学家们将巴赫的这类“纯粹音乐”视为他音乐作品的“标准”,自然也就轻而易举地撇开了巴赫这一反常的创作思维。

直到19 世纪后半叶,对此进行争论的声音才越发响亮,人们开始不情愿地承认巴赫的音乐的确存在图画性的特点。但人们对这一现象依旧保持熟视无睹的态度,并极力拥护巴赫作品中纯粹音乐的特点,从而避免给巴赫扣上一顶“令纯粹音乐沦为表现音乐”的帽子。施皮塔便是这一拥护者中的典范。而施韦泽在文中对施皮塔认为的观念打上了引号。施皮塔的“巴赫艺术的正确理念”真的是正确的吗?在施韦泽看来,施皮塔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对音乐唯物主义的畏惧。随着时代的变迁,标题音乐给人们的听觉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无论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还是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都让人们眼前一亮。但依旧没有太多音乐学家关注到巴赫康塔塔作品中那些“蕴含着戏剧性与图画性音乐”的踪迹。美学家们亦是如此。对巴赫康塔塔的关注,实际上也是对音乐本质问题的专注。因此,施韦泽严肃地提出:美学最迫切的任务便是旋律创作的本质。他批评道:“我们的美学家们,并不从艺术作品本身出发。”在美学理论方面,绘画艺术中的讨论比音乐艺术中的讨论更加激烈、全面和彻底。这也体现出,面对巴赫的作品时,或许我们的研究思路值得改变和完善。切忌在为了获得“纯粹音乐”的满足后,刻意避免音乐中那些具有明显表现性的音乐主题及描绘性和表现性的词句。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巴赫是绘画性音乐的代表,巴赫在创作时首先关注的是哪些场景可以用来作为他声音绘画的材料。

在第十九章的论述中,施韦泽试图极力扭转美学家们的研究思路,肯定巴赫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图画性,并对美学家们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后,施韦泽便大胆提出,巴赫的音乐除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以外,还具有新潮的“现代性”。因此,他的音乐作品显现出来图画性和表现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巴赫图画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施韦泽从艺术这个整体板块入手进行论述。艺术家们的产物都是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后才创作出来的。其“语言”便是艺术表达的媒介。从绘画、音乐,再到诗人,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对这一媒介做出抉择,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然而正是音乐艺术的综合性导致“画中本有诗,诗中本有画”的现象出现。但这两种不同性质艺术类别的融合,在不同比例的限制下会出现从“画”过渡到“诗”的感受。这一看似复杂的过程就是巴赫作品双重性的重要源头。而人们对表现性音乐和图画性音乐有类似不可磨灭的质疑,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对艺术的本质,即综合性意识的缺失。他们在面对巴赫的作品时,从一而终地采用了“纯粹音乐”的概念。因此,这样的盲目使人们的视角变得更加狭窄。

但当人们认识到艺术的综合性之后,便可将人们在面对音乐作品时所采用的接受方式引导得更为综合。综合的感知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弦外之音”。当人们有了完善的感知过程,音乐中象征的一系列含义也就油然而生。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人类所具有的音乐感受力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我们对音乐进行想象的能力。而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方方面面就是作曲家们使用媒介符号表现出来的。施韦泽明确提出:“音乐的表达完全是象征的。”他认为情绪和思想与音乐中的某一特定的声音是相对应的。

结语

施韦泽极力肯定了巴赫是图画性音乐的人物代表,他勇敢直面人们对图画性音乐的抵抗和质疑,力图改变人们的美学观念,将艺术的综合本质展现给所有的音乐学家。实际上,在对这本书进行细读时笔者发现,人们对巴赫的认知很容易产生施韦泽所提到的各种误解,而这种种误解或许源于我们没有站在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如同施韦泽一再强调的,无论分析还是演奏巴赫的作品,都应认识巴赫独特的音乐语言,并且要清晰地认识到,巴赫不仅在作品中显露出图像主义的倾向,而且追求一种现实主义。

猜你喜欢

表现性巴赫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长大可当作曲家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我是听巴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