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艺育人,文化导人
——文化价值引领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构建与探索

2020-12-06朱映瑜五邑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设计价值

朱映瑜 (五邑大学)

近年来,随着对高层次人才全面培养目标的深化与改革,高校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的发展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的通识教育,更聚焦在高校学生是否拥有广阔、开放的全球性文化视角,平等、博爱的人文价值理念,以及跨学科、前沿性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育人的功能,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形式[1],其“价值引领”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

现今社会面临种种当代教育问题与挑战,其中包括当今的高等教育过度强调专业分工,导致知识学习被分割,高水平人才无法适应复杂多变全球化社会的挑战。因此,塑造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能力,以宏观视野看世界的通识教育理念在如今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尤显重要。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是关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非专业性、非功利性、非直接时效性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人本主义”教学的内涵,人格培养是其教育目的终点。从通识教育的非实用性与非功利性角度看待,音乐素质教育是实现“通识”这一教学任务的最纯粹形式[2]。作为中西方通识教育人文学科家庭中的一员,音乐教育的实践运用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乐”的培养,孔子倡导乐教并作为教化的工具,把“乐”作为“六艺”之一列入教育科目,要求学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西方大文豪雨果也曾说“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之一。”

当今高校通识教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核心价值,应该是人格价值为主导的情感意向与价值取向教育。音乐艺术作品凝聚着全人类精神文化追求的精髓,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灌输的是对人类“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引导学生以更包容开放的视野看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

二、文化价值引领视角下看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存在问题与构建发展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是一门将音乐艺术技巧与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艺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虽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我国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在教学实践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价值取向与现代大学生需求不符。目前,部分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以西方音乐理论课程与音乐欣赏课程为主,整体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内在逻辑关系。同时,授课内容陈旧且不够广泛,教学设计缺乏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实践与世界音乐等内容,课程设计未能反映出音乐艺术的包容多样与文化多元理念的价值引领。许多教师只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领域教学,缺乏对文化艺术价值观与多元世界观的认识。

因此,打破高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为主的学科内容局限,在课程设计与构建中融入其他姐妹艺术如民族戏曲、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鉴赏内容,启发学生以音乐为中心发散思考艺术间的丰富关联与微妙差异,触类旁通的从主客观角度感知艺术文化的多元,是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路径的趋势,也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艺术鉴赏力的重要理念与教学手段。

第二,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目标不明确,无法体现“文化价值引领”作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过于“专业”,以教授学生音乐表演技能能力为主要目标,过于强调艺术表演和音乐比赛功效,忽视了音乐艺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微妙影响。针对此问题,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目标重点应是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其次才是表演技能的学习——因为过分强调功利主义,忽视基本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塑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过于强调“非专业”的普及教育,教学内容缺乏知识深度。所以,明确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对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树立学生有品位的艺术价值观有重要作用。例如音乐实践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演奏的训练学习中,获得比欣赏课更直观深刻的艺术感受[3]。在合唱、键盘技巧、吉他或其他器乐学习的艺术实践中,学生能更多的挖掘对艺术的内在兴趣,同时还能学会协调身体演奏(唱)与心智的关系。

第三,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授课方法守旧,与现代学生学习兴趣特点不符。目前,我国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主体仍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方法比较传统,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因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也无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知音乐背后的文化社会背景、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认同等价值理念。此外,部分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是把简化后的音乐专业教学内容应用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难以做到在“教学方法中实现‘情感体验与审美情趣的同步’”[4]。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摒弃“填鸭式”的满堂灌模式,授课中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以讲演的形式分享他们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及艺术话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对于综合类音乐艺术课程,可采取“一课多师”的资源整合方式授课,学生可以在一门课中汲取不同授课老师的教学精华与艺术养分,开拓学生艺术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多维思考能力。

第四,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通常被学生视为一个选修的子学科,不受重视。因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等组织,对音乐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框架、学分要求标准、修习规则等进行一系列规定,以规范大学生们的音乐通识课选课能达到最基础的美育艺术学分修习要求。

第五,具通识视角的音乐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从事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师都没经历过通识教育,他们本科所接受教育主要以音乐专业为主,缺乏融会贯通的通识知识与教学能力。因此,针对教师教学困惑,可持续开展高校内外教学培训及教学研讨会,辅助教师加深对音乐通识教育的理解。教师之间可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的方式,探索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融合方式,加深不同学科间多元价值的交融传递,完善以价值观培养为基础理念与导向的音乐知识传授。

三、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与意义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对学生有艺术价值引领作用。艺术间都是相通的,音乐作为其中一员,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音乐教育,高校学生可触类旁通,更好了解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文化内涵。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方式,音乐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感受艺术最神奇的魔力——直面人类情感中最微妙动人的悸动,探索对生命真善美最初衷的体验,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更发人深省,深刻难忘。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对学生有生活价值引领作用。21世纪的大学生普遍面临不同的学业生活压力与挑战。音乐教育,无论是音乐鉴赏还是音乐实践,都能使学生得到殷实的精神愉悦,对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知生命精神的美好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对学生有审美批判性价值引导作用。通识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在不同立场下的多元判断取向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辨析不同音乐中的艺术精华与艺术糟粕,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任务。通过音乐通识教育中的审美批判性价值引导,大学生能对自己平时在生活中听到的音乐进行认识思考。没有审美意识、审美追求与审美经验,就无法培养具完整人格的全面人才。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对学生有民族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作用。我国有大量优秀的传统与近现代音乐作品,其中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艺术文化精髓与国粹艺术精华,学生接触这些音乐作品,也是从侧面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与优良传统的整体了解。在音乐教育中感受家国情怀,在音乐体验中提高民族文化认同,这是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价值精髓。

毋庸置疑,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所承担的教学职责与任务虽不是培养音乐艺术专业领域的精英,但它为培养精神上、人格上、思想上全面发展的人才精英,提供了极其肥沃的人文文化土壤。文化价值引领作用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正得到更广泛的学术认同与运用推广,只有坚持“以艺育人,文化导人”的教学理念,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及学生动态进行有机结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才能使高校通识教育在面向培养跨学科全面人才的目标挑战时发挥更大作用,焕发更新活力与生命力。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设计价值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一粒米的价值
通识少年·拿破仑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