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之都的太白救赎

2020-12-06◎郦

江苏地方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王徽之崔颢金陵

◎郦 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46)

2019年,南京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学之都”称号。这是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也是唯一的一个。当时记者采访我,我说不仅作为现在的南京市民我很激动,我想曾经的那些南京市民,比如说谢安、谢玄、王导、顾恺之,包括李白、王安石,包括曹雪芹、汤显祖,他们可能不是生于南京,却和很多人一样,从远方来到南京,可是在这个城市里,他们生活过,他们高兴、悲伤,他们倾吐心声,他们留下传世之作。

那些诗文、那些杰作,他们在这里写就,无论是《牡丹亭》还是《红楼梦》,不仅是他们人生的救赎,也是今天我们所有人在红尘中心灵的救赎。比如说李白,李白在南京完成了人生的救赎。

李白经常来南京,写关于南京的诗。在他留下的所有的诗作中,关于南京的诗占据了将近十分之一。在所有李白的诗里有一个重大的主题叫“金陵怀古”,包括后来刘禹锡写的著名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都属于这一主题。

在李白所有诗中,《长干行》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有两个著名的成语,来自这一首诗,一个叫“青梅竹马”,一个叫“两小无猜”。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两句非常重要,不仅产生了两个成语,后来它对中国文化史产生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有纷争。有关这个话题争得最厉害,2007年、2008年“百家讲坛”还比较火的时候,当时有一个新闻,就因为诗中的一个字“床”,但不是因为这首诗,而是李白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床”作为生活器具我们太熟悉了,但是,诗中的“床”是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床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六朝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典故: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世说新语》)

王徽之应召赴京师,行舟停泊在青溪侧。桓伊与王徽之素不相识。桓伊从岸上路过,舟中客人称桓伊乳名道:“此人就是桓野王。”王徽之便叫人上岸对桓伊说:“听说足下善于吹笛,请试为我吹一曲。”桓伊当时已经显贵,也曾闻知王徽之的声名,便默默下车,坐在交椅上,为王徽之吹奏三调,吹罢,便起身上车离去,主客之间一句话也未交谈。而桓伊当时吹奏的就是《梅花三弄》。

桓伊下车取的床,是像“小马扎”一样的坐具,通过研究,古人把支撑的器具叫做床,睡觉是支撑,叫床,我们这里的坐具是支撑,也叫床。

那么,李白当时深秋的夜晚,看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个床,又是什么床呢?这就要从另一个词说起“背井离乡”,古时候我们有一个词,叫“井床(指井栏)”。

如果是在屋子里的月光照进来,怎么会疑是地上霜呢?只有在院子里,尤其是深秋时节,再加上井栏又是银色的,所以他才会在院子里疑是地上霜。更重要的,因为这个井还代表了一种背井离乡,所以他才会“低头思故乡”。

所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是什么景象?是一对三四岁的小男孩小女孩,拿着竹棍,两个人在井栏上奋力地打着青梅树。当时小女孩站在他身边,看着小哥哥的脸的那一刻,这一幕画面成为小姑娘一生永恒的记忆。

《长干行》这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宛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从汉到魏晋到唐,很多人写长干行,李白之前公认写《长干行》第一的是谁呢?是崔颢。

崔颢的“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也是非常的著名。但是李白写完《长干行》以后,成为当时以及后世公认的第一。我们还可以把崔颢和李白的另外两首诗作为对比。一个是崔颢的《黄鹤楼》,还有就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第一次登临黄鹤楼时,本来是满腔诗绪要抒发的,但看到崔颢的《黄鹤楼》之后,被崔颢的诗给压服了,于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仅凭这两句我们可以推断,李白当时心里是服气的。

但不久,李白就不服气,写了一首诗,诗名《鹦鹉洲》,全诗是:“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显然,这时候的李白还太年轻,尽管他在心里已经存着跟崔颢比高低的心,尽管他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任凭他穷尽创作手段,但这首诗,显然要比崔诗弱一些,气量、格局都弱了许多。

过了若干年之后,李白再次南游金陵,此时的李白在盛唐的社会背景之下,已经接触到了悲凉丑恶的社会现实,在沉浮起落之间已有相当深厚的生活阅历,也由此产生了只有经历了沧桑才会生出的人生思考。于是,他终于写出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千古名句。这是真真正正跟崔颢的“较量”,仅以最后两句来衡量,似乎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还要高明一些。

这时的李白,已经从游侠少年变成了诗歌名家,他已历经岁月的淘洗,历尽命运的坎坷,登上过朝堂,流落过江湖,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比较《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两首诗,崔颢写出了一种深情,可是李白却写出了一种不朽——虽然他在人生穷途末路之际,在人生孤家寡人之际,在当时的金陵晚年萧索之际,在人生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捡起心中不放弃的一种精神,在凤凰台上流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时候,李白不就是在南京完成了他的人生救赎吗?

我好想站在凤凰台上,站在李白的身边,站在赏心亭上,站在辛弃疾的身边,去见证一个历史时刻,见证一种平凡生命的伟大不朽。虽然时光不能穿越,可是我们可以通过诗词、通过文学、通过艺术给予我们现实红尘中最后温暖的角落,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去穿越去守候,在这座城市去见证救赎,同时也是完成了我们每个人平凡生命的抒写与救赎。

猜你喜欢

王徽之崔颢金陵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黄鹤楼找崔颢
给俺吹个曲儿
给俺吹个曲儿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张祜 题金陵渡》
我爸是王羲之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
兰亭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