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文本,滋养学生心灵

2020-12-05陈雪峰江苏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白鹭桂花大地

陈雪峰 (江苏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

所谓品读,就是品出文本滋味的意思。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却缺乏应有的“滋味”。这就要求教师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小学生品读语文“真滋味”。

一、对比文本词汇,品读文本语言

鉴别的前提是比较,而比较是帮助学生认知事物本质的最佳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词汇入手,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

例如,在学习《白鹭》这篇课文时,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这句话中,你们认为哪一个字用的最好、最精准?”学生众口一词——“韵”字。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为什么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呢?”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我觉得这个字特别有诗意,很有味道。”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现在把字换一下,你们看看还有那种诗意吗?”接着教师将原文中的“韵”字改成了“刻”字,看到这样的改动,学生皱起了眉头。为了启发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刻”字入手。所谓“刻”指的是雕刻,用刀子或者其他利器在某物上划出的线条。而作者笔下的白鹭是一种非常有诗意有韵味的鸟类,如果用“刻”来形容它的诗意,一方面显得沉重;另一方面,也无法突出白鹭如散文诗般的韵味。通过引导比较作者用词的独特与精准,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比较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式,通过比较原文中作者的用词,学生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精准性,对文本的语言也会形成感性认识,对文本内涵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利用反复品读,强化阅读效果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等的局限,可能很难理解文中的核心语句,只凭借一两遍的阅读,很难读懂。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核心语句来感受文本内涵,强化阅读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采用反复品读的阅读手法。在品读过程中,学生渐渐读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追问,“为什么作者认为‘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却属于大地’呢?”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给出了答案,“我想,这是作者对大地的赞美,大地存在的时间比人类久远多了,所以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大地当然不属于人类;但是,人类却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依赖于土地上的一切资源,所以作者才会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通过反复品读,其义自现,完全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反复品读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荐的阅读方式,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来说,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品读出作者的弦外之音,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三、引领深入品读,走进文本深处

教师引领深入品读,读出文本的情感,走进文本深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新阅读手段,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始终立足于文本的内涵开展阅读活动,带领学生细致入微地品读。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桂花雨的描绘,写出了母亲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桂花雨的美丽,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将提前搜集的高清桂花图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那一帧帧清晰美丽的照片,点亮了课堂,也照亮了学生的阅读之路。当学生观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能说说你们对这些图片的感受吗?”有的学生说“从来没见过桂花,没想到桂花这么美。”还有的学生这样表示,“我姥爷家就种着一株桂花树,我觉得桂花并不是很美,我觉得桂花的香气更吸引我。那阵阵浓烈的芳香,隔着远远的都能闻到,真的特别好闻。”趁着学生都沉醉于精美的图片,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那么为什么作者的母亲认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了故乡的桂花’呢?你能通过原文的语句给出原因吗?”学生纷纷展开了二次阅读,在阅读中学生逐渐品读出不同的感受,作者看似写的是桂花,其实更多的是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

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教师借助多媒体设施,将桂花的美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桂花美的陶醉下,沉浸于课文中,对文章的内涵,以及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教师可以选择的品读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品读中深入文本内核,提高阅读效率。

猜你喜欢

白鹭桂花大地
大地之歌
桂花
做桂花糕
白鹭于飞
白鹭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桂花蒸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打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