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首轮“大考”:如何评价?怎样调整?

2020-12-03贺佳雯发自北京南方周末实习生王鹏凯

南方周末 2020-12-03
关键词:财政拨款评议双一流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实习生 王鹏凯

2020年9月20日,北京大学举办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视觉中国 ❘图

★学校写自评报告,应该既有成绩也有不足,但“谁也不敢在此时对外说不足”。“面向行政评价时,学校说自己不够优秀,怎么得到认可、争取资源?”

“双一流”建设给新入选的高校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拨款,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2016年该校得到的总体财政拨款共3.6亿元,2019年包含“双一流”财政拨款,总额上升至6.62亿元。

在一份网络流传的第二轮“双一流”调整建设高校名单上,刘宇看到了自己学校的名字。

“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就‘被调整了。”刘宇是一所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副校长,2020年11月26日,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苦笑道。

2020年是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临近年末,建设成效如何,哪些高校、学科将被动态调整,热议了一年的话题,答案即将揭晓。

五年前,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即为“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进入实质操作阶段要到2017年。是年9月21日,首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自此,各省级政府纷纷制定本省域“双一流”建设方案。数年间,“双一流”建设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政策效应。

与211、985工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双一流”建设最初就明确以5年为一个周期动态调整,但并未明确具体调整规则。

多位“双一流”高校相关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他们对此次“双一流大考”也处于焦虑观望的状态,因为“不知道考纲”。评价体系究竟如何构建? 这大概是“双一流”大学校长们最想问的问题。

国家“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透露,今年12月还会在“双一流”高校采集一次数据,提交给教育部的评价参考数据就相对完整了。

课题组受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对“双一流”高校办学水平进行监测与分析。其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下称“专委会”)提交的首轮“双一流”评价体系设计方案,已得到通过。

学校什么水平,校长心里有数

在此之前,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双一流”高校基本已走完自评和专家评议两个阶段。

但不少高校的自评报告都引发社会的一片质疑。首当其冲的是清华大学9月21日发布的官网消息——“双一流”周期总结大会的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已经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几乎同一时间,“双一流”高校先后公布“自我评价”。北京大学用的是“全面实现了‘双一流建设近期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则表示,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学校写“双一流”自评报告,应该既有成绩也有不足,但“谁也不敢在此时对外说不足”。“面向行政评价时,学校说自己不够优秀,怎么得到认可、争取资源?”东北地区的一位“双一流”大学校长道出了自评的尴尬。

刘宇将这场短暂的风波归因于“高校与社会之间、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的相互不理解”。“双一流”建设是一项行政任务,到了规定时间节点,高校必然得向行政部门作一个交代。

“最起码得说清楚,专项支持资金这些年怎么花的,要让行政部门看到成果,”刘宇解释,“而社会并不理解高校的这一点难处。”

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各高校的年度财务决算表发现,“双一流”建设给新入选的高校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拨款,以天津中医药大学(非211高校)为例,2016年该校得到的总体财政拨款共3.6亿元,2019年包含“双一流”财政拨款,总额上升至6.62亿元。

“扶弱、扶需”的政策给部分高校带来巨大收益,如云南大学(原211,现一流大学B类)的财政拨款2016年只有5.72亿,2019年则上升到16.56亿元。

相比之下,未能入选的高校略显惨淡。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2016年的财政拨款为4.73亿元,2018年为4.88亿元,财政拨款基本持平。

自我评审的确是伴随着财政拨款的下达开始的。虽然“双一流”建设在2015年就已得到明确,但2017年经费才开始到位,到2018年,刘宇提交了第一个年度报告,总结2017年学校建设情况。到2019年中期评审,时间很紧张,因此教育部决定不搞大规模的专家评审,以学校自评为主。在自评的基础上,要强化诊断功能,可邀请外部相关专家评议;还要求报告里要有一定篇幅写尚存问题,这样后半期还可以改进。

今年各高校刚刚结束的首轮建设总结报告,也基本延续了中期评审的模式。

在史静寰看来,一所学校是什么水平,是不是达到“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标准,其实大学校长和专家们心里是有数的。“对一所大学的评价,最终还是要看同行(评议)。”

这也是众多“双一流”高校在专家评议阶段邀请同类型或“对手”大学的校长参与的原因。比如,东北大学在专家评议时就邀请了三所同类型大学的校长来参与,分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韩节才、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贾振元和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其中,在东北地区11所入列“双一流”大学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在A类,是同为理工类高校、排在B类的东北大学“追赶学习”的对象。

多位“双一流”高校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高校遴选各自认为权威的专家来进行评议。这些专家大致可以分三类。“首先是熟悉‘双一流建设规则的专家,最好能直接邀请到教育部‘双一流专家委员会成员,”东北地区一位“双一流”大学校长解释,“其次是在对应学科建设中专业程度高的专家,再者对(我们)学校并不了解但熟悉‘双一流建设评价构建原则的专家。”

这些专家,在校长们眼中,是可能在最终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中,为自己的学校“说得上话的”。

核心标准:五年前的建设方案

过去一年,史静寰就被多所“双一流”大学聘为专家评议组成员。

由于教育部目前对于“双一流”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严格保密,史静寰称,此轮高校自评与专家评议的标准和体系,主要是根据该高校五年前提出的“双一流”建设方案。

当时的建设方案里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要清晰制定“双一流”建设周期里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要选择对标的学校。

“五年之后,阶段性建设目标是否达成,跟对标学校相比较,差距是否缩小,优势特色是否更加彰显。这两个因素是我们判断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参考。”史静寰说。

一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当时出自何处? 一位地方“双一流”大学规划处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正是根据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方案》中“五大建设任务、五大改革任务”的要求来拟定的。

“五大建设任务”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大改革任务”为: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前述大学规划处长认为,“双一流”建设与评价体系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根据国家文件的要求,给予高校相应资源配置,高校以此制定发展目标,同时选择要去追赶、比较的国内国际上的同类院校,来比较、竞争,反观自己的建设成效与不足。

如何充分展现成效,又不回避不足,是不少校长在2020年“大考”中遇到的难题。刘宇说,自评报告自己的团队修改了十几遍。展现成效时往往希望面面俱到,最后可能反而抓不到重点。而横向一看,只有两三个一流学科的地方“双一流”大学,又明显无法与综合实力强的“双一流”大学相比。

史静寰在走访天津中医药大学时发现,该校得到的“照顾”十分有限。“国家直接的‘双一流专项财政经费不到一亿元,加上地方自筹,也就是两亿多。”史静寰说。这和综合性大学差太远了,不过该校只有一个一流学科,中药学。

与同行的医药界专家不同,史静寰在评审中并没有针对专业领域提问,但问了一个关键问题:“双一流”建设期间,学校使用这笔经费做了哪些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学校建设? 或者说做了哪些过去学校想做但没能做的事情?”

这启发了该校撰写报告的团队思考——比如,最首要的评价指标“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中医药界人才培养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天津中医药大学后来给出的答卷是,考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除了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方式之外,也着重借助更多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借助多学科支持。

“由于学科特点,跟其他类型院校都没法比,数据上也不会太好看,但我们会看到,这个学校有它自己的特色与坚守。”史静寰分析,如果从显性量化评价指标上看,这所学校一定是排在后边的,办学规模、科研成果等一些量化指标,它没法达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水平,但如果在中医药这类院校里,还是可以有一个口碑性的基本评判。

“分层”未被纳入评价体系

细数“双一流”大学名单,像天津中医药大学这类高校不在少数。“既希望被纳入‘双一流之列,又不想与北大清华放在一起评价。”

“双一流”的评价体系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时,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分类指导、分类拨款、分类评估制度”。但2017年“双一流”名单出台后,三部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提到“三个同等”,“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

一名专委会成员指出,“分类”和“同等”是不同思路。“双一流”建设的140所学校本身,也不是依据同一原则确定的,扶优扶强的高校是按照办学质量优先入列的;还有一批扶需扶特的高校,是因为特殊需要,并非因为办学水平高。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大学校长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办学理念是“多元化”。争取政策时,他们往往擅长以某一方面的特长取胜,或借助地缘优势谈判。学界和行政部门也大都接受“分层分类”的评价理念,但如何分类分层,还难以形成共识。

▶下转第8版

猜你喜欢

财政拨款评议双一流
浅析财政拨款结转会计处理的教学研究
某市委宣传部遴选公务员试题
美术课堂教学评议之我见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美国各州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缓慢
宁波:“两官”履职评议“升级”
探索创新 推进“两官”履职评议
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