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玉米病虫害防治与对策

2020-12-03王恒彪

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32期
关键词:黏虫斑病玉米螟

王恒彪

玉米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步伐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对农业生产质量意识的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的不断推进,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受种植产业结构、工业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病虫害逐渐加剧。本文结合玉米科学栽培技术的应用,以期全面促进玉米种植效果,强化病虫害防治工作,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玉米种植技术简析

1、土地翻整

玉米种植应以深松为基础,完善土地翻耕制度,避免农药残留,确保耕层深厚、肥力充足,保证玉米后期发芽率,为此,应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推进玉米整地工作,高标准完成黑龙江地区耕地100%“黑色越冬”工作,提升当地玉米种植和土地翻耕效果。

2、科学选择和培育玉米抗病虫品种

(1)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土壤等种植条件,合理选种,以符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基于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可选择Bt抗病虫的玉米品种,这对夜蛾、玉米螟等虫害有良好抗性,目前,该品种占据玉米种植总量的25%左右。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博斯糯9号、佳农861、京彩甜11、黄糯9、美珍206、甜加糯黄糯9、金糯262、金糯10、花糯3、佳农白甜等高适应性、抗性、适口性和商品性好的优质品种。

(2)播种时,农户应先对种子进行处理,用噻虫嗪、锌肥、咯菌腈、唑醚·甲菌灵等种衣剂拌种、浸泡、阴凉处晾晒,降低种传病毒危害,最大限度提升玉米种子发芽率。

3、 播种

不同地域、不同温度、气候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播种时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应选择适宜的光照条件以及土壤条件,保障玉米种植品质,确保玉米种子的成活率。

4、 施肥处理

分析种植地土壤养分特点和玉米生长需求,科学施肥,开展肥量的管控工作,结合耕地土肥情况,就不同生长时期的玉米进行肥料投入,玉米拔节期(5叶期)追施20kg/hm2尿素,在玉米大喇叭口期(10叶期)可施加12kg/hm2尿素;玉米幼苗期,施用40kg的氮肥/667m2,50kg的普钙/667m2,深施2000kg腐熟农家有机肥/667m2。叶面调节肥需用尿素450g/667m2,速乐硼40g/667m2,磷酸二氢钾200g/667m2。

5、 合理轮作

提倡科学轮作、起垄栽培,采用小麦-玉米-平播-套种的方式作业,有效降低玉米纹枯病、丝黑穗病等病害的发生几率,提高玉米生长质量。

二、玉米病虫害防治

为顺应玉米市场变化和多元化的需求,玉米种植种类呈多样化分布,随之也带来了诸多玉米病虫害的困扰。据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玉米螟危害率最高,危害度可达46%,对玉米造成较大影響。

1、我国北方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

(1)玉米螟。黑龙江省玉米螟虫源中10.5%来自于多种野生寄主,在玉米免耕田根茬、穗轴和捆包中的有效虫源量占比达53.1%。因此,玉米螟发生的虫源基础仍较为充分,预计2020年黑龙江省玉米螟总体为中等发生,西南二代区偏重发生,一代区部分基数高的县份中等发生。

(2)黏虫。黑龙江省黏虫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江淮一带发生区迁入的虫源总量。近几年,黏虫吸食作物面积总体不断递增,增大了黑龙江省二代黏虫发生风险。2020年,黑龙江省玉米黏虫适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仍达60%以上,加之近年受夏季气候条件和种植结构等因素影响,三代黏虫滞留黑龙江省为害已成为常态。

(3)小斑病、灰斑病、普通锈病、叶斑病、褐斑病、纹枯病、鞘腐病等病害发生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2、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

传统的化学病虫害防治方式虽然见效快、操作方便,但对土壤、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均会造成一定影响。通过科学病虫害防治措施,可大大提高经济收益,维持耕作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1)大斑病和小斑病。在高温天气和雨量较大的季节,玉米植株出现大斑病以及小斑病,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发病后,玉米植株叶片自身会携带灰绿色的斑点,扩散较快,小斑病的传播最佳温度是25℃,大斑病的最佳传播温度20℃。基于此,农户可每隔7至10天,喷洒多菌灵可湿性的粉剂,次数控制在2至3次。或用33.5%乙多·甲氧虫悬浮剂320mL/hm2进行喷施。

(2)纹枯病。纹枯病的沾染会给玉米植株的生长以及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一般在玉米植物的茎秆、叶鞘等的部位染病,玉米植物就会呈现出腐烂现象,进而导致玉米植物死亡,影响玉米产量。防治时,可切除患病初始时期的位置,涂抹药水,提高避免疫和生长能力。或将井冈霉素水剂兑入到水中,其比例为0.1:200kg喷洒。或适当加入吲哚丁酸、芸苔素内酯、糠氨基嘌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3)玉米螟

①玉米螟是一种频发性的玉米种植害虫,其主要的食物就是玉米植株的叶子,长时间依附在玉米叶片上。进行生物防治工作时,可释放赤眼蜂,完成玉米螟的防治;或使用敌百虫,浇灌玉米植株灌心,进行化学防治。

②在玉米长势较旺盛的田块,可用甲哌鎓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茎节长度,增强田间通透性。

③每亩设置4个释放点,分两次释放1.80万头赤眼蜂。或每100m安装一台频振式杀虫灯(高度控制在1.9m左右),每年7月至9月开灯诱杀成虫。

(4)玉米苗期,主要防治刺吸性口器害虫,在蚜虫等磁吸性害虫发生较严重时,采用适宜杀虫剂喷雾防治。如每亩利用22.5%吡虫啉15g与2.2%高效氯氰55.0mL混合,均匀喷施。

综上所述,玉米整体种植质量和产量水平直接影响到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但不当的病虫害处理方式和传统种植水平限制了当下玉米实际产量需求,基于此,应积极推广和发展玉米高效种植技术,改进传统玉米的种植技术,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加强栽培技术的推广,实现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确保玉米种植技术得到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152000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东兴办事处)

猜你喜欢

黏虫斑病玉米螟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天津地区黏虫迁飞发生特征及监测预报
洛宁县一代黏虫的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黏虫和劳氏黏虫形态特征比较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一代多发区黏虫发生偏早,二代多发区需提前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