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法评述

2020-12-03黎锦灵

医药前沿 2020年17期
关键词:矫形器脑性脑瘫

黎锦灵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脑瘫作为现阶段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非进行性损伤,并且表现出影响的持续性,造成患儿发育异常,或活动受限为主的综合征。相关研究学者指出:早产、极低体重、窒息、缺氧缺血等均是导致痉挛型脑然的重要因素,而肌张力上升则是痉挛型脑然患儿的主要特征[1]。

1.运动疗法

目前,运动疗法是治疗儿童脑瘫的最常用方式,通过运动治疗能有效抑制患儿不正常运动姿势、改善其残留的运动功能。运动疗法是以下肢动能锻炼和粗 大运动为主,通过物理方式、机械方式针对异常运动障碍的系统性训练。上田正法、Rood 法、Bobath 法、PNF 法、CIMT 法等均是常用的治疗方式。当前,悬吊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能有效缓解患儿髂腰肌痉挛症状。通过颈部以及腰部的悬吊训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运动,能有效提升髋部深层肌肉、中央躯干肌肉力量,增强动中有机体的平衡能力、稳定状况以及控制能力。钱月芳等研究指出: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悬吊康复运动疗法,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在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患者的肌肉情况、关节运动情况进行了横向评分,根据最终的评分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身体机能要明显由于对照组,并且两个组别患者之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2]。充分证明运动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2.手术疗法及术后石膏固定

脑瘫患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有可能出现骨骼、关节、肌肉等改变,矫形手术可在改善、平衡患儿肌力的情况下,提升提肢体运动功能。现阶段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足部畸形矫正术、髓关节脱臼术、髓关节内收畸形术、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术、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立体定向脑苍白球毁损术等。而术后石膏固定对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石膏固定能有效预防骨折端移位、转移肌腱止点撕脱,还能有效预防伤口出血。骨关节融合术3 ~4 个月,肌腱手术固定5 ~6 周,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肢端麻木、皮肤发冷、肢体剧烈疼痛等问题,及时检查原因并处理。叮嘱患者保护石膏,保证石膏不松脱、不损坏。孙国章等人研究:将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76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给予治疗,对照组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59.09%、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46.15%,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78%、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76.47%,提示神经外科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显著[3]。樵成等人研究:将伴有尖足的脑瘫患儿52 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康复治疗,实验组配合石膏固定,对照组佩戴支具矫正,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双下肢肌张力显著低于对照组,足背屈角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肢体粗大运动评定的D、E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提示石膏固定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性瘫痪儿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情况,改善尖足,效果显著[4]。

3.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通过集体活动、游戏娱乐及专门训练等扩大机体运动范围、降低肌张力,从而有效提升机体平衡能力,促进患儿认知功能发育、上肢功能发育,进而提升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同时,作业疗法可就地取材,安全有效、方便简单,效果显著。庄研等人研究指出: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式作业疗法,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P300 的潜伏期、波幅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韦氏幼儿智力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小组作业疗法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认知功能[5]。

4.矫形器

一般来说,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足部,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后旋或者前旋的情况,这些机体情况,导致患者的关节缺乏必要的支撑作用,这就导致其姿势异常。通过使用矫形器能帮助患儿建立正常的下肢生物力线,改善患儿异常姿势,这对提高患儿步行能力和站立能力有重要作用。下肢踝足矫形器能有效预防和矫正关节畸形,在踝足矫形器的帮助下进行步行训练,能有效提升患者下肢功能。邓海燕等人研究指出:30 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在术后接受综合康复治疗,使用矫形器进行纠正,发现上述患儿步行时额状面的双膝与双髂前上棘之间的距离比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组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6]。

5.物理因子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疗法、水中运动、传统康复医学、水疗、光疗等是目前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常用物理因子治疗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痉挛肌治疗仪、生物反馈疗法以及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能更好的降低患儿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符文杰等人研究指出:将下肢痉挛的脑瘫患儿划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使用按摩、水疗等治疗手段,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针刺或者低频治疗的方式,通过物理因子疗法的变化,横向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集中探讨痉挛型脑瘫患者在物理因子疗法下,对畸形足的治疗效果[7]。

6.中医治疗

我国中医主张,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属于五硬、五迟等范畴,多由先天不足、脑部失养等因素导致。隔药灸法、针灸、熏蒸、拔罐、药浴、穴位埋线、中药疗法等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技术,且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中医针刀微创技术通过建立切割纠畸术、神经触刺激术、肌肉刺激术等,有效解除患儿挛缩、痉挛等症状。王辉等人研究指出:将116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及痉挛靶肌贴敷治疗,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86.2%,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中药穴位及痉挛肌贴敷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有效性[8]。

综上所述,痉挛型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方法被运用到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来,取得了良好效果。虽然单一的治疗方式有效,但治疗痉挛型脑瘫更倾向于综合性治疗。临床需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康复治疗方式,以期最大可能限度改善患儿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矫形器脑性脑瘫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防崴脚,佩戴踝矫形器管用吗
矫形器技术及发展展望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
可调型矫形器在肘关节功能障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