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内心世界

2020-12-02于指鉴

北方文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

于指鉴

摘 要:《边城》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地位极高的一部中篇小说,其内容折射出作者沈从文当时的内心。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湘西在当时给正在“北漂”的沈从文内心上以莫大的温暖。《边城》里的世界可以说是沈从文心之所向,尽管文中的故事留有遗憾,但那个山美水美人心质朴的小镇留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内心实际;反应

1934年出版的中篇小说《边城》,作者是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这部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功入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并排在了第二名。在1992年,著名导演凌子风将这部小说拍成了同名电影,获得了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作者怀着对湘西的眷恋,用独特的苗族风格和个人风格描绘出文苑前所未有的、反映湘西苗族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品。这部小说将20世纪30年代酉水边的茶峒小镇作为背景,以一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湘西徐徐展开一个并不复杂的爱情故事,体现了湘西特有的风土和当地人的纯粹美好。整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让人于平凡之中发现许多爱情的真理,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启示。在当地每年举行一次的龙舟赛上,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和傩送都对年少的翠翠产生了懵懂的爱情。得知当地的团总想用新磨坊作为陪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傩送后,傩送宁肯只要一条破船也始终不愿意放弃翠翠。但美丽懵懂的翠翠同样吸引了大哥天保。于是两兄弟决定以当地的习俗——唱山歌,看谁能先打动翠翠的心。傩送歌声浑厚悠扬,大哥自知唱不过弟弟,便放弃转而选择驾船远行做生意,却出意外被淹死。傩送对哥哥的死心怀愧疚,不得不放下对翠翠的爱,但又不愿娶自己不爱的团总女儿为妻,也选择了离开。最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年迈的外公再也无法守护在翠翠身边离开了人世。码头上只剩下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没有半点对社会人生的愤恨。即使有怨,也是怨而不怒。这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将美融于自然之中,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1]。

《边城》中的语言运用多为乡土小说语言,充满了音乐美,拟声词、叠音词丰富。文中韵律和谐的短句、质朴通俗的湘西歌谣,无不体现了这一特征,从中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音乐性语言风格的偏爱和有意追求[2]。的确,《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也是纵观沈从文一生最好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显得“饱满”,每一个词都显得“立体”。我尤爱文中这一句,“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简单的两句话却如一幅山水泼墨画在我脑海中展开。整部小说寓情于景,用清澈的江水、朦胧的湘西之美衬托茶峒人民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实际上,《边城》的景与情已经浑融一气,故事情节与文字、与风景已经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就如同这两句话给读者的感觉,像是一池清澈的湖水一眼见底,却又让人忍不住遐想。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里的文字得到了高度的赞誉,这是一篇渗透着浓浓古韵的现代文。比如交代“翠翠”名字由来的那段:“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3]还有在爷爷与翠翠聊天时,说到翠翠父母的歌声:“后来的事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沈从文笔下不光有着湘西俗子的纯粹与天然,还有着一种语感,读起来郎朗上口。因此,《边城》文字既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又能让人读之唇齿留香,余韵悠长。

沈从文的《边城》融入了他自己的美学观念和他十余年北漂生活的艰辛、困难。沈从文在写作初期受尽艰辛,这也培养了“安忍静虑”的定力。他的前半生不顺遂的经历意外成就了一个作家的要素。他自小不受约束,生命是活泼的、天真的,所以长大以后做人没顾忌。沈从文不是个使强用狠的人,不是个刻薄刁钻的人,他善良、温和、感受灵敏、内心丰富、不善交际、隐忍静虑,这就保证了他作品的阴柔性、温暖性、神性和唯美性。

同时在写《边城》的时候的确有一个精神寄托那就是他的故乡——湘西,所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带有一种异乡色彩。在沈从文的《边城》中,通过对边地茶峒的旖旎风光的描写,使整个茶峒的景色如一幅泼墨山水画般呈现在眼前,闭上眼睛似是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广阔之感,在那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地方,翠翠和年迈的外公相依为命做着摆渡人,每天守着渡船。在这对祖孙身上可以看到勤劳善良、家人间的温情挂念和人与人之间纯粹的相处。在这里,山水清澈人也清澈,共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田园山美人更美的祥和画面。

沈从文写《边城》与他的经历有关。沈从文在自己的散文中多次称自己为乡下人,他在北京生活的时候确实也因为是“乡下人”,被人“边缘化”、看不起,在这个大城市人际关系复杂,所以故乡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描述乡村、描述他们生长的地方可以说是“常新”。他用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来审视湘西生活,将整个故事架于历史长河与中国文脉上。

《边城》中的语言俏皮自然像是自然流露,他的文字真得像他自己说的就是一个乡下人的文字,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流的文学是启蒙文学,像这种田园牧歌派的文学并不受重视,但是他的文字带着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审美观,就像沈从文自己迷恋的中国画一样,泼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沈从文通过《边城》表达了一种“乐园”与“失乐园”的观点。生活中的不顺没有完全将他击垮,而是让他在《边城》的世界里尽情地想象美好和谐的“乐园式生活”,以一种乡土田园中国的风格将边地的美景、纯粹美好的人心、简单质朴的民俗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似乎与世隔绝、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乐园”。让沈从文得以寄托。同时落笔之下、读者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也不禁会引发一些思考,是否真的存在如此清澈动人的湘西,拥有如此纯洁善良的人们?这便是“失乐园”。

《边城》里反映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是他内心的一种写照,当时的沈从文无论是自身的身份还是文学流派都是被人轻视的,所以周围的大环境给了他一种“冷”的感觉,人情的冷、漂泊的冷,他格外感怀,所以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就格外的“暖”,人情暖、人心暖,沈從文在《边城》写尽了温情,邻里之情、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外公对翠翠祖孙两人的感情,翠翠傩送爱情的萌动,还有兄弟之间的感情,和当时他所亲身经历的社会形成对照,歌颂善良温暖的人性和清澈美好的世外家乡。整篇文章以抒情和散文的方式表达为主,将质朴的民风美好的人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幅古朴的乡土画卷之上。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一句话“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小说《边城》里面想表达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沈从文在想象中用理想之光烛照湘西人生历史图景,《边城》是沈从文内心的写照,也是让他在北京坚持下去的心灵家园,他写出内心向往的美好生活,安乐和谐。于他于我们,都是鼓舞人前进的理想之歌。在《边城》中沈从文开辟了另一条写实的路径——对世间最无情的事物,仍能做最有情的观看。沈从文对人事的观察,超越了社会道德的判断,他看到的不再是礼教、秩序和愚昧,而是人在这天地之间活出的那一点小小的悲喜和滋味。

《边城》可以说是沈从文的精神支柱,里面的湘西可以说是沈从文赖以寄托的千里之外的家园。它通过一个留有遗憾的爱情故事表达对于平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渴望和对于人生的思考。小说中沈从文由景及人,翠翠的名字代表着山水的颜色,她与傩送的爱情是留有空白的,但也象征着人性的美好与真挚,足以让我们缓解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与痛苦,也给了提升生活的信心与方向。乡土边城,如同长长的田园画卷,读完以后却能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段春娥.试论《边城》的乡土特色及民族艺术[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01):59–61.

[2]吴世娟.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音乐性[J].神州,2013(2):6.

[3] 沈从文 . 边城 [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4.

猜你喜欢

边城沈从文
边城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边城的个性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