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个“乐种”到一个“音乐专业”
——泉州师范学院南音办学模式及其影响刍议

2020-12-02林立策

人民音乐 2020年9期
关键词:师院南音音乐学

■林立策

引 言

2003 年,泉州师范学院(下文简称泉州师院)招收了第一届南音本科生①。从此,南音不仅只是一个地方乐种,也成了高校的一个音乐专业,这开了中国高等院校专业音乐教育之先河。该校南音办学从2003 年至今17 年,社会各界对其已有过诸多介绍,但还未有人做过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就其在现代社会结构转型和文化生态变迁的时代背景之下给南音文化传承、传播所带来的影响,也未给予充分评述。

一、南音的乐种属性

南音是一个综合性乐种,其“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类型的多样性,有“指”“曲”“谱”三种音乐类型;二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既有乐曲演唱,又有乐器演奏。这给南音办学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可行性。从南音的文化遗产来看,南音有 48 套“指套”、13 套“大谱”及数以千计的“草曲”,还有系统的乐学理论体系,这给南音的办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南音传承人来看,民间的南音乐人传承有序、数量庞大,还有许多既接受过学校专业音乐教育,又从小学习南音的新型南音乐人,这给南音的办学提供了师资保障。

作为一个综合性乐种,南音传承的有序性、资源的丰富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完全具备一个音乐“专业”②(二级学科)的能量,可以涵盖以往专业音乐体系中“音乐学”(理论)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的内容。这是南音自身音乐属性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

二、他校南音办学经历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泉州当地政府已有意识地加强对南音的保护。如1976 年在泉州工人文化宫和泉州艺术学校(下文简称泉州艺校)开设南音班;1979 年恢复泉州南音乐团(60 年代建团,下文简称南音乐团),向社会招收青年南音人才;20 世纪90 年代在中小学推广南音兴趣班,并辅以“中小学南音演唱演奏比赛”。在台湾地区,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台北艺术大学将南音引入高校设置成专业课程。下面简要介绍泉州艺校和台北艺术大学的南音办学经历。

泉州艺校(前身)于“1976 年底先后举办福建艺术学校晋江地区梨园班、高甲班、南音班、木偶班、歌剧班”③,1984 正式招收第一届南音专业的专科学生(3 年制)。据该校知名校友萧培玲女士介绍:

当年(第一届)招的学生主要往演奏演唱表演去培养,每天早上两节乐器课,下午两节演唱课,专业课非常多……而其他文化课就很少,也没有什么公共课程,只有一门政治课。当时6 个人有南音基础,4 个人零基础,所以第一年乐器和唱腔分两组,第一年入校的时候都要学弹琵琶,到第二年学得差不多了就统在一起上。南音老师也都是外聘的,庄步联、姚贻权教我们乐器课,苏诗咏、张真好、马香缎教唱腔课。当时学的曲量很大,不仅要学好自己分到的曲子,还要给其他同学伴奏,课后还有合唱合奏。④

可见,泉州艺校的第一届南音专业班,以学习南音演唱、演奏专业技能为主,用曾家阳先生的话说:“采用‘团带课’的教学方式,把民间的传承模式换一个地方上课。”虽然当时该校的南音学习与传统民间馆阁的南音学习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是,泉州艺校第一次将南音引入学校(职专)教育,开创了官方南音办学的历史。

最早将南音引入台湾高等院校开设成一门主修课程的是台北艺术大学。南音在台湾地区也有着广泛的社会传播,与闽南地区的情况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亦有所差异。台湾地区一度也受崇洋思维影响,南音曾被冷落而呈式微之势,20世纪90 年代后期,这种情况慢慢有所改观。据周倩而介绍:

1990 年前,台湾的学校教育、表演艺术圈和大众传播媒体,一贯视西方古典音乐为主流乐种,极度忽视传统音乐的存在……对传统音乐则一知半解……或是听过南、北管的名词,却不知道该音乐的风貌。⑤

随着台湾当局政府所施教育、文化政策的鼓励,以及本土文化意识的高涨,1995 年“台北艺术大学(原国立艺术学院)成立的传统音乐学系,以南、北管的演奏、理论为主要课程内容。该系成立之初,吸引了不少年轻学子投入南管(南音)学习行列”⑥。据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传统音乐学系介绍:“传统音乐系学士班各项专业课程,乃根据传统音乐的传承理念中,乐人所须具备之全方位能力,配合现代化专业高等教育的内容而定;设有古琴、琵琶、南管乐、北管乐及音乐理论五项主修项目。”⑦该系“南管乐”分设主修、选修课程,主修课程又细分为“指谱”“曲”“箫与弦”“南管乐合奏”。可以看出,南音在台北艺术大学只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而不是具有学科意义的“一个专业”,并且其课程偏向南音演唱、演奏的专业技能。

此外,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和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也先后开设了南音的表演实践和理论研究课程。

三、泉州师院南音办学模式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泉州师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其办学定位是“根植泉州,立足福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南音专业的培养目标,既不能脱离国家政策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又不能脱离音乐学的专业范畴,其具体如下: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音乐学(南音方向)相关的理论素养、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中学、文化馆站、社会音乐团体(南音乐团)等从事音乐(南音)教学、表演的“敢拼会赢”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⑧

表1 南音专业课程模块⑨

南音专业的培养目标,仅对原有音乐学的培养目标做了三处补充说明——“音乐学(南音方向)”“社会音乐团体(南音乐团)”“音乐(南音)教学”,可见,它并没有脱离师范类学校以培养能“从事音乐教学、表演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目的,而“嫁接”于音乐学的培养目标之上。因此,南音专业的学生若实现了南音专业的培养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音乐学的培养目标,如此,他们毕业后既可以从事音乐学毕业生所从事的相关职业,也可以从事与南音相关的教学和表演。理论上如此,但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因人而异。

培养目标是专业办学的指导方针,培养要求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即毕业生须达到各项培养要求(标准)来实现培养目标。南音专业的培养要求,相比音乐学的培养要求,两者所修的“学分”是一样的,“教学设备”“教育资金”等基础资源是共用的,“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则有所差异。

(二)课程体系和师资结构

南音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集中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等五大课程模块组成(见表1),从课程性质来分,可将其分为三类。

其一,公共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为文化类课程,南音专业和音乐学其他专业完全一致;“集中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则大同小异。

其二,学科基础课程。南音专业和音乐学其他专业有一部分课程也相同(如“基本乐理”“钢琴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等);另一部课程加入了南音相关的知识,如“曲式分析”变成“曲式分析与南音曲体结构”,“视唱练耳”变成“视唱练耳与工X 谱视唱”,这一部分课程为南音专业所独有,本文称其为“南音基础特色课程”。

其三,专业课程。南音专业和音乐学其他专业有一部分课程也相同(如“钢琴”“钢琴伴奏”“声乐”等);另一部分课程则为南音专业所独有,如南音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和南音打击乐,本文称这一部分课程为“南音专业特色课程”。

由上可知,南音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嫁接”于音乐学的课程体系之上的,这也致使其师资结构同样“嫁接”于音乐学师资结构之上——由“校内全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其中,“公共课程”教师由校部统一安排,“学科基础课程”共享学院已有师资,“南音基础特色课程”和“南音专业特色课程”的师资具有特殊性:南音办学从2003 年至今17 年,早期师资主要是外聘国家级南音传承人和老一辈的南音名家;中期以南音乐团的中年专业演员为主;当下则慢慢呈现出本院全职教师和南音乐团中、青年专业演员平分秋色的结构。“三期教师”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分别代表着老、中、青三代南音群体,并且三代人之间还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师承关系(见表2)。

表2 南音特色专业课程历届教师名单⑩

另外,南音系还开设了一些辅助的“南音特色实践课程”,如每天早晚的“南音练功课”和每周五的“南音合唱合奏课”等,篇幅之因不展开。

南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既保证了该专业的学生具备师范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和能力,又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南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实际情况来看,南音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其“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更为丰富综合,平时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更多,因此在校内便较好地实现了“学习与应用”的互动。目前看来,大部分南音专业的毕业生还是从事了教师的职业(详见后文表3)。

(三)教学模式和配套教材

从具体的教学方式来看,“公共课程”的教学方式在全国各高校大同小异。“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在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也大致相同,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标准化的教学。一些“南音基础特色课程”(如“曲式分析与南音曲体结构”和“视唱练耳与工X 谱视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均需要与专业音乐知识对接,或者说需要借助专业音乐知识来理解南音的内涵;“南音专业特色课程”则基本上“移植”了传统南音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但一些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中青年南音教师,也会借助专业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法应用于南音专业的一些乐器教学(如洞箫、琵琶等)。因此,“南音基础特色课程”和“南音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嫁接”于专业音乐教学方式之上的。

虽然南音教学的场地变了,从原来的“民间馆阁”变成了“学校课堂”,虽然教学方式不完全是传统的口传心授,但是,乐人还是那些乐人,乐器还是那些乐器,乐谱还是那些乐谱。因此可以说,泉州师院所教授的南音,依然还是传统的南音。

教材对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材是依据音乐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为教和学提供具体内容。因此,教材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⑪“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⑫

南音人有编撰“指谱”的传统,从清代至今南音谱传有序,“指谱”在某种意义上便具有教材的性质。20 世纪90 年代初,泉州市教育局和文化局为积极推进南音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组织专人编写了《泉州南音基础教程》。泉州艺校在南音开班之初,也由庄步联先生编写了6 本南音教材《南音教材》(见图1)⑬。泉州师院于2006 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泉州南音系列教材”(见图2),共8 册,王珊任主编,各分册又由不同的人编著,分别是:《泉州南音“指”集》《泉州南音“谱”集》《泉州南音“曲”集》《泉州方言教程》《泉州南音演唱》《泉州南音洞箫教程》《泉州二弦教程》《泉州南音琵琶教程》。

图1

图2

这套“泉州南音系列教材”的顺利出版,与早期聘请的这些资深南音乐人有直接关系,因为他们不仅自身收集整理南音资料、研究南音,还有着正统的师承与长期的南音实践。早在2003 年南音办学伊始,王珊和王丹丹便编著出版了《中国泉州南音教程》。2014 年,王珊和陈恩慧又编著出版了《泉州南音工X 谱与视唱》。上述这些南音教材,给“南音基础特色课程”和“南音专业特色课程”提供了教学依据。

四、毕业生情况及其社会影响

泉州师院南音办学从2003—2020 年,南音专业的毕业生已达14 届,以每年招生人数20 名来计算(个别学生休学除外),总数约达二百八十人,从表3 可以大致了解他们总体的就业情况。

表3 2007—2015 届南音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表⑭

从表3 可以看出,大约70%的毕业生从事了教师职业,其中还在各自任职的学校开设了南音兴趣班;大约3%的毕业生去了南音专业团体或文化单位,并且他们也在社会上教授南音。这些毕业生大多还是其生活地南音馆阁的成员,促进了“学校”和“民间”的良好互动。笔者抽样统计了部分毕业生培养的南音学生人数(见表4),来管窥他们对南音传承的影响。

表4 南音专业毕业生培养的南音学生人数抽样表⑮

从表4 可知,9 位南音专业的毕业生代表所教授的南音学生已近两千人,还有很多毕业生也在教学一线从事着南音教学,可以想见,这些毕业生对当下南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具有“接力反哺”的性质,使原本“民间—民间”的传承方式,呈现出一条“民间—高校—反哺民间”的“传承新路径”。从目前观之,这一“传承新路径”形成了良性的南音传承循环,不仅对南音保护传承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也体现了泉州师院南音办学的价值和意义。

结 语

泉州师院的南音办学,既受泉州历史传统、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和地方经济,以及他校办学经历等外部因素影响,又受南音自身内在的乐种属性影响。这些因素,以或显或隐的方式影响着该校的南音办学,它们是南音从一个“乐种”变成一个“音乐专业”的基础条件,当然,该校南音办学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人”去整合、去协调、去落实、去执行。

王丹丹教授曾撰文将该校的南音教学模式称为“复合型教学模式”⑯,这一总结把握住了南音教学模式的总体特征。笔者借鉴这一概念,将泉州师院的南音办学模式称之为“嫁接式的复合型办学模式”,因为南音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和教学模式等,均是“嫁接”在该校已有的音乐学办学模式基础之上。

泉州师院南音办学17 年来,虽然社会各界对其褒贬兼有之,但不影响其历史贡献和意义。从目前观之,该校南音办学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配备,使毕业生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培养要求,实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并且,他们的“接力反哺”行为,对南音的传承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泉州师院的南音办学模式是成功的。

行文至此,笔者想对南音为什么能够在泉州师院成功办学的原因做进一步讨论,或许可以给其他高校如何更好地开设传统音乐课程以及对当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当传统的社会结构不断转型,当传统乐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当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审美不断提高,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探索传统音乐的“适应性”生存方式,是大家必须要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泉州师院的南音办学模式是值得借鉴的,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传统乐种在民间的自然传承难以为继,那么,高校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中转站”角色及其所形成的“民间—高校—反哺民间”的“传承新路径”,会成为某些传统乐种的主要传播路径。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地方乐种都能在高校设置成一个“音乐专业”?答案是否定的。

泉州师院的南音办学,从无到有,从初之零散到现之成体系,离不开国家教育政策和泉州地方财政的支持,离不开泉州深厚的人文环境和传统文化底蕴,离不开南音在民间的深深扎根和广泛传播,离不开南音综合乐种属性所拥有的丰富曲目、曲谱与体系化的记谱法、乐学理论,离不开南音乐人的有序传承及其满腹的南音知识和实践技能,离不开其他学校先前的办学探索和经验,离不开现有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更离不开像王珊、王丹丹等一些投毕生精力默默奉献于南音办学的先行者。这些综合性因素,是泉州师院南音办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其他地方乐种不一定具备的生态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当地政府对南音保护所做的一系列举措,不管是20 世纪60 代建立南音乐团,80 年代积极推进南音进中小学课堂及举办“中小学南音演唱演奏比赛”,以及21 世纪初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举措,都向世人展示了当地政府对南音的重视程度。其中,“南音进中小课堂”活动,为南音培养了广泛的社会群体,可谓影响深远。据泉州市人民政府网报道:

目前,我市有200 多所中小学已开设南音特色课程。今年8 月(2019)中旬举行的“泉州市第29 届中小学南音演唱演奏比赛”,有62 所学校、400 多名学生参加。……保守估计,30 年间受过南音熏陶、喜欢南音的泉州青少年学生超过20 万人。⑰

如此庞大的南音群体基数,给泉州师院的南音办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源,而当南音专业的毕业生又“接力反哺”于当地社会,便实现了一种良性的南音传承循环。政府介入的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大家对南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当南音进入高校,从一个“民间乐种”变成了一个“音乐专业”,其性质也从“习俗型消费对象”变成了“功利型消费对象”。对于从小学习南音的学子来说,南音不再只是他们的娱乐兴趣,也不再只是一项技能特长,而成了一块可以敲开高校大门的“敲门砖”,并且可以凭借南音,还能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毕业文凭。

更让人惊叹的是,泉州当地政府(以原市长王今生为代表)先知先觉的超前意识,王珊这样特殊人物的敏锐嗅觉和号召力,以及南音乐人对传承南音的强烈责任感,这种“政府”与“民间”高度一致的文化自觉从何而来?

南音,无可厚非是泉州当下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之一。泉州是一个传统、保守、淳朴的地方,也是一个现代、活力、时尚的地方。泉州这一有着深厚传统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壤,养育了世世代代知孝、守礼、有良知的泉州人。文化之事有时候就是如此神奇,你如何对它,它便如何反馈于你,你温柔相待,它便以完美无瑕的历史价值和独一无二来回馈于你。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泉州人曾经善待过南音,善待过那些视南音为生命的南音乐人,因此才有当今如此枝繁叶茂的南音文化景观。

南音是幸运的,南音的幸运也成就了今日泉州的幸运,而泉州的这种幸运又由泉州人自己创造,这便似一个因果循环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那些不惜用生命去维系传统文化的人,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有可能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藏。一切文化皆因人而存在、而有意义,这些被善待的人及其传人,才有可能对传统文化心生敬畏、自豪,才能激发文化自觉,才能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才能具有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看你向他人展示什么,而是看你如何对待曾经拥有的什么!

①学制4 年,一届20 人。南音办学由泉州师院的二级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来具体实施。需要说明一点,南音仅是该院音乐学专业下设的一个专业方向——南音专业方向,为行文方便,后文简称南音专业。

②艺术学“门类”下设艺术史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五大“专业类”,其中,“音乐与舞蹈学”含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和舞蹈编导等六个“专业”。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版。

③ 参见 https://baike.so.com/doc/6805199-7022117.html,2020 年 6 月 1日。

④内容来自2020 年6 月25 日对萧培玲女生的电话采访。

⑤周倩而《从士绅到国家的音乐——台湾南管的传统与变迁》,(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6 年版,绪论第4 页。

⑥同⑤,绪论第18 页。

⑦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传统音乐学系简介,http://musiccollege.tnua.edu.tw/zh_tw/Courses/Department_of_Traditional_Music2,2020 年 6 月5 日。

⑧⑨泉州师范学院教务科制《音乐与舞蹈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

⑩外聘教师,有单位者注明“单位”,无单位者只注“身份”;本院教师注“校内”。另外,外聘教师中,丁世彬先生已经离世,有些传承人已经离职,将这些教师的姓名和所授课程均全部录出,既是对他们南音教学付出的纪念,又便于后人清晰了解南音专业特色课程的师资结构及院内传承线索。

⑪江春玲《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河南师范大学学院学报》2000 年第 4 期,第 110 页。

⑫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 年第1 期,第113 页。

⑬图片由萧培玲女士提供。

⑭该表格数据引自颜思诗《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本科人才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2016 年本科论文,第4 页。

⑮ 表4 登记的毕业生由南音系陈恩慧老师帮忙联络,表2信息也由她提供,特此说明致谢。

⑯王丹丹《南音复合式教学的尝试》,《福建艺术》2006 年第3 期;《有意味的掘进——音乐学(南音方向)复合式教学模式探究》,《艺苑》2006 年第 2 期。

⑰泉州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quanzhou.gov.cn/smb/dsxw/201909/t20190902_1893950.htm),2020 年 3 月 3 日。

猜你喜欢

师院南音音乐学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音乐学人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师院学人
李进杰的南音情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师院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