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技法在插画中的运用研究

2020-12-021魏2牛壮壮1中山路小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70

流行色 2020年7期
关键词:插画笔墨技法

1魏 巍 2牛壮壮(1中山路小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我国的插画发展历史深远,从先秦到近代,很多画家都对插画进行了研究,并把中国画中的传统绘画艺术利用插画呈现在人们面前。当代的很多画家都学习了传统绘画中的相关技法,并相互之间学习借鉴,从而使得我国的插画水平逐步提升。

目前,我国的插画界在学习借鉴国外内容、思想时也产生了多种问题:很多的插画作品一味借鉴国际画风,那些长期受到欧美、日本插画影响的画家,在插画创作中热衷于追求他国的异域风情,并受到了国内读者的追捧。因此,更多的画家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对自己的画风进行了改变,甚至一些作品画虎不成反类犬,变得面目全非[1]。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艺术的个性化慢慢受到大众化模糊的挑战,此时我国的画家更需要从本国的文化入手,“稳住阵脚”,在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技法中汲取营养,从而创作出生命力持久、具有中国画特点与技法的艺术作品。对于中国画技法在插画中的运用研究,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利用笔墨构建出画面的整体效果

在中国画法中笔墨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内容,在较早的中国画中笔墨韵味十分明显,它可以为读者带来精神上的释然。这里面有很多像徐渭这样具有艺术魅力与魄力的画家。他可以把笔墨的电线与块面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悦动的水墨变作成为点点音符,显得入纸有声;同时他善于用墨,在随意挥洒的同时,用笔劲健有力。能够这样讲:徐渭对笔墨的运用,是激情、个性、天才的完美结合。和徐渭相同,石涛与八大山人也是笔墨画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画法立意新奇,打破陈规,笔法飘逸,充满墨意。其中石涛的笔墨具有自身独特的含义,他表示对笔墨的掌握除了考验画家自身的功夫与能力外,同时还需要画家具有与现实生活物我交融的情境。而八大山人的画法看似放纵其实用笔严密,他一般使用一道墨色就可以展现出十分复杂的形体。同时,八大山人十分擅长用水掇合笔墨,对用墨的浓淡干湿、握笔的反正转侧也有着较好的把握,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规律与丰富的变化[2]。笔墨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当前我国的画家在学习中国画传统优秀内容上,也在积极展现出中国画的笔墨优点,积极寻求中国画中笔墨画法的改革。并出现了如李可染、陆俨少、吴昌硕等笔墨大师,他们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创新,较好的展现出了中国画具有的笔墨特点与韵味。

因此如何在原有笔墨画法的引导下,构建出具有时代特点与历史韵味的插画作品呢?从原有的思想来进行分析,中国画技法中所表示的笔墨是两个差别较大的概念:“离笔则无墨,离墨则无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内容。行笔时需要使用到曲直、偏正、缓急、轻重等方法,并讲究用笔,使得画面线条产生多种变化。同时,还需要把毛笔独特的笔锋运用虚、实、轻、重、顺、逆通过笔尖锋芒显示出“气、骨、肉、筋”的气势。把笔墨技法当作核心,予以创作的作品有陈浩在《新编水墨山水画》一书中所画的水墨插图,也有李世南在《青凤》中所画的水墨插图,以及姚有多、姚有信在《革命家庭》《伤逝》中所画的水墨插图。当我们在学习、体会作者的插图作品时,还是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展开艺术创作时,所使用到的艺术理论,这样才能够通过原有的笔墨画法技巧,按照对应内容展开创作,为内容与画面的内涵予以有效的解释,形成较好的艺术效果。比如,陈浩在《新编水墨山水画》一书中,大量运用了笔墨插图,通过插图展现出了明显的色彩,由于具有写意含义的画面适时出现,使得图书的结构更加巧妙、合理,不但让画面具有张力,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笔墨画特有的美感。《新编水墨山水画》是一本较为时尚的插画,融入了较多新时代内容,通过使用中国画技法,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正确的使用笔墨技法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画面艺术氛围[3]。

二、造型中线条的应用对插画的影响

中国画的造型主要能够划分成为两种:其一是意向造型,其二是以线造型。在国画中,这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究其原因,是因为线条是人的主观视觉产物,而不是客观的事物存在,通过线条能够更好的达到传达的效果。而“意象”表示的是把客观内容所具有的内涵有效的传达出来,从这个内容上来看,它们有着相似的地方,两者进行融合使得插画的画面感更强,更容易被人所接受[4]。

在进行插画创作中,第一步需要进行角色造型的明确并勾勒出来,角色造型拥有以下几个特点:夸张变形、符号化、简练、概括。和原有的中国画所要求的“意向造型”与“以线造型”相同,它可以使得插画角色从外到内展现出更深的魅力。拿国产动画《大闹天宫》来说,在其原画设计中,其中的动漫角色形象展现的是创作者对我国艺术与文化的深入理解,并由张光宇负责了《大闹天宫》造型设计,并积极引入了我国的传统艺术内容,比如,通过借鉴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从而设计出了动画中的仙女造型,在动画中虽然只是十分简单的线条勾勒,但是却展现出了仙女轻盈、简练的特点,使得人物形象充分的显现了出来。

不同的线描方式具有不一样的表现效果,就算是相同的表现方式,也可能产生不同的风格。就拿线描来说,一般具有三种表现方式:装饰风格、写意风格、写实风格。对于前者来说,常常由于画家的画法存在差异而表现不同,有些画家注重变形夸张,有些画家则注重方圆对比。而以上内容都可以为插画造型的不同形象设计予以相应的参考。在设计相关的角色形象时,能够利用线条所拥有的概括作用,较好的表现人物形象,因此通过线条设计人物形象就成为了很多画家的首要选择。同时,在设计插画的角色造型时,对于作品人物、性格特点、思路等内容所构建出的形象与线描所展现出的造型相同。总的来说,插画形象的生动展现与线条的合理使用息息相关。如果要让插画展现出更好的人物效果,就需要有效的运用线条的技巧。

三、构图的运用对插画的影响

在中国画中,构图也叫作布局或章法,其不仅关注画面之间虚实的关系,同时也注重画面上的开合关系。在创作中国画中,最常见的方式是“计白当黑”,也就是在空白区域所展现出的一种审美效果,进而构建出画外有画的意境。所以,在插画中使用这种方式,利用中国画中对虚实的处理,就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插画中的意境。同时,如果在插画设计中运用中国画的构图方法,不但能够较好的展现出插画场景的效果,还可以较好的构建出角色形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以上两个方法一般使用的是多视点的构图,这与中国画注重的“散点透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5]。例如,在《城南旧事》一书中就使用了很多现代插画,有很多展示生活场景的图片,这些图片大多利用俯视的方式予以取景,并对近远景展开处理,让其向中景靠拢,进而让多种景物在一个插画中更好的融合,让插画看起来层次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杂乱,形成一种“咫尺千里”的深远意境。相比于一般的插画,《城南旧事》中插画的亮点在于更好的把握了景物与人物之间比例关系,各要素的比例适当,对于石头、树木等物体,在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树木葱郁,错落有致,使用浓绿色来描绘树叶,使用深赭色来描绘树木;水面上微波荡漾,并从近到远慢慢变得暗淡;使用淡赭色来描绘山石,石身用青绿色描绘,石脚使用重赭色描绘,带给人一种富有层次的感觉。除此之外,透视的纵深感和空间感也有着较好的表达,树木、石头等通过流利、苍劲、细小的线条予以勾画,整个画面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意境。

四、意境的运用对插画的影响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一个极具艺术创作的品种,它通过了丰富的实践与悠久的历史沉淀,渐渐具有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例如别样的审美情趣、独特的风格及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等。在中国画中意境就是灵魂,每个画家都力争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比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这样一幅作品。该作品记录了韩熙载在家里和朋友行乐举办宴会的热闹场景。在本作品中,色彩清新亮丽,线条流畅优美,人物极具造型特点,构图也非常严谨,不管是在风格上还是在技巧上,都非常贴切的显示出了当时人物所拥有的别样风貌。《韩熙载夜宴图》使用了石青、朱砂、绯红等颜色,使得作品色墨交相辉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图画中,人物的衣纹组合十分丰富,并且变化多样,就算是头发也能清晰可见,构建出了多个具有特色的艺术形象,把中国画所独有的意境魅力展现了出来[6]。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也是一副具有深远意境的经典作品。作者把汴梁作为创作主体,对汴梁的民风民俗、社会经济等展开了描绘,对当时下层劳动者所具有的力量与智慧予以了赞扬。《清明上河图》全图结构清晰,规模宏大,对桥梁、房屋、牲畜的展现惟妙惟肖,对人物的刻画活灵活现。除此之外,在《放飞你的想象》作品中,作者运用了许多较为时尚的插画。整个插画是以人为核心进行布局的,由于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创新,通过线条来展现图像,让整个作品都“活”了起来,从而构建出独特的意境。

由此可见,意境表示的是在作品中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具有别样诗意空间的作品,由于画家主观思想的介入,使得画作跃动着生命的色彩,拥有了别样的物象美与精神美,增加了审美范畴。它是作者与景象的相互交融,从而使得作品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提升,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利用笔墨构建出画面的整体效果、造型中线条的应用对插画的影响、构图的运用对插画的影响、意境的运用对插画的影响等四个内容入手分析了中国画技法在插画中的运用情况。随着插画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插画艺术中运用到中国画技法,不但能够创作出具有个性化与民族审美标准的插画作品,同时还能够让插画艺术保持青春的活力。因此在插画创作中,需要积极引入中国画技法,提升其内涵。

猜你喜欢

插画笔墨技法
就要紧紧粘住你
笔墨童年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无脸小插画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插画欣赏